本書為十四五職業(yè)教育國家規(guī)劃教材。 本書內容主要以TCP/IP協(xié)議簇為主線,圍繞協(xié)議簇各層協(xié)議,介紹網絡通信的基本原理,并通過實驗實訓案例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網絡通信的相關知識。全書共8個模塊,內容包括走進網絡世界、網絡體系結構與網絡協(xié)議、物理層與數(shù)據通信技術、數(shù)據鏈路層與局域網組網技術、網絡層與網絡互聯(lián)、傳輸層與數(shù)據傳輸、應用層與網絡服務、網絡安全與防護技術。 本書在充分介紹網絡技術原理和相關理論知識的基礎上,突出理論聯(lián)系實際特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網絡實際應用能力,并與后續(xù)課程知識有機銜接。主要采用圖、表方式進行內容表現(xiàn),使知識講述更加形象、直觀;針對每一部分內容進行詳細的分析、分解,并通過動畫的方式來表現(xiàn)核心教學內容。 本書配有微課視頻、授課用PPT、電子教案、授課計劃、實訓文檔、測試題以及課后習題答案等豐富的數(shù)字化學習資源。與本書配套的數(shù)字課程計算機網絡技術基礎在智慧職教平臺(www.icve.com.cn)上線,學習者可登錄平臺進行在線學習,授課教師可調用本課程構建符合自身教學特色的SPOC課程,詳見智慧職教服務指南。授課教師也可登錄高等教育出版社產品信息檢索系統(tǒng)(xuanshu.hep.com.cn)搜索并下載與本書配套的教學資源,首次使用本系統(tǒng)的用戶,請先進行注冊并完成教師資格認證。 本書適合作為高等職業(yè)院;蚵殬I(yè)本科院校計算機網絡技術基礎等課程的教材,也可作為計算機網絡技術愛好者的自學參考書。
前輔文
模塊1 走進網絡
學習情境
學習目標
1.1 計算機網絡簡介
1.1.1 計算機網絡的含義
1.1.2 計算機網絡的組成
1.1.3 計算機網絡的形成與發(fā)展
1.1.4 下一代網絡發(fā)展征與趨勢
1.2 計算機網絡的分類
1.2.1 按覆蓋范圍分類
1.2.2 按拓撲結構分類
1.2.3 按傳輸方式分類
1.3 計算機網絡結構與構成
1.3.1 層次化網絡結構
1.3.2 傳輸介質
1.3.3 主要網絡設備
【實踐與體驗】計算機網絡軟件體驗
【實訓】計算機網絡常用軟件作
習題1
模塊2 網絡體系結構與網絡協(xié)議
學習情境
學習目標
2.1 網絡協(xié)議
2.1.1 協(xié)議的要性
2.1.2 協(xié)議的分層
2.1.3 網絡體系結構分層
2.1.4 協(xié)議標準化
2.2 OSI參考模型
2.2.1 OSI參考模型的基本概念
2.2.2 OSI參考模型的結構
2.2.3 OSI參考模型通信處理過程
2.2.4 OSI參考模型中的數(shù)據
2.3 TCP/IP體系結構
2.3.1 TCP/IP簡介
2.3.2 TCP/IP的層次結構
2.3.3 TCP/IP的通信處理
2.3.4 TCP/IP各層的主要協(xié)議
【實踐與體驗】數(shù)據封裝分析體驗
2.3.5 OSI參考模型與TCP/IP的比較
習題2
模塊3 物理層與數(shù)據通信技術
學習情境
學習目標
3.1 物理層的作用
3.1.1 物理層概述
3.1.2 物理層功能性舉例
3.2 數(shù)據通信
3.2.1 數(shù)據通信的基本概念
3.2.2 數(shù)據通信方式
3.2.3 數(shù)據通信的主要性能指標
3.3 數(shù)據傳輸技術
3.3.1 并行傳輸與串行傳輸
3.3.2 同步傳輸與異步傳輸
3.3.3 基帶傳輸與頻帶傳輸
3.4 數(shù)據編碼調制技術
3.4.1 數(shù)字數(shù)據的數(shù)字信號編碼
3.4.2 數(shù)字數(shù)據的模擬信號調制
3.4.3 模擬數(shù)據的數(shù)字信號編碼
3.5 多路復用技術
3.5.1 頻分多路復用
3.5.2 時分多路復用
3.5.3 波分多路復用
3.5.4 碼分多路復用
3.6 傳輸介質
3.6.1 雙絞線
3.6.2 同軸電纜
3.6.3 光纖
3.6.4 無線傳輸介質
3.7 寬帶接入技術
3.7.1 ADSL
3.7.2 HFC
3.7.3 FTTH
3.7.4 以太網接入與EPON
3.7.5 無線接入
【實訓】雙絞線
習題3
模塊4 數(shù)據鏈路層與局域網組網技術
學習情境
學習目標
4.1 數(shù)據鏈路層的作用
4.1.1 數(shù)據鏈路層解決的問題
4.1.2 數(shù)據鏈路層的功能
4.2 數(shù)據鏈路相關技術
4.2.1 差錯控制技術及案例分析
4.2.2 反饋重發(fā)機制
4.3 局域網
4.3.1 局域網的體系結構
4.3.2 介質 控制方法CSMA/CD
4.3.3 MAC地址
4.4 以太網
4.4.1 IEEE 802.3以太網標準
4.4.2 以太網幀
4.4.3 以太網類型
【實訓4-1】數(shù)據鏈路層抓分析
4.5 虛擬局域網
4.5.1 交換式以太網
4.5.2 交換機
4.5.3 虛擬局域網技術及應用
【實踐與體驗】局域網組網體驗與實踐
【實訓4-2】局域網組網
4.6 無線局域網
4.6.1 WLAN簡介
4.6.2 WLAN的組成結構
4.6.3 IEEE 802.11標準
4.6.4 無線局域網沖突檢測技術CSMA/CA
4.6.5 5G通信技術
4.7 PPP
4.7.1 PPP概述
4.7.2 PPP的工作過程
4.7.3 PPP的幀格式
4.7.4 PPPoE及其應用
習題4
模塊5 網絡層與網絡互聯(lián)
學習情境
學習目標
5.1 網絡層概述
5.1.1 網絡層的主要功能
5.1.2 網絡層提供的服務
5.1.3 網絡層與數(shù)據鏈路層的關系
5.2 IP地址
5.2.1 IP地址基礎知識
【實踐與體驗5-1】主機IP地址配置實踐
5.2.2 IP地址的分類
5.2.3 私有地址與全局地址
5.2.4 殊IP地址及應用
5.2.5 子網劃分
【實踐與體驗5-2】等長掩碼子網劃分體驗
【實踐與體驗5-3】VLSM與CIDR的應用體驗
【實訓5-1】子網劃分實踐
5.3 IP
5.3.1 IP的點
5.3.2 IPv4數(shù)據報結構
【實踐與體驗5-4】IPv4抓體驗
【實訓5-2】IPv4抓分析
5.4 路由控制
5.4.1 路由
5.4.2 路由協(xié)議
【實踐與體驗5-5】查看主機靜態(tài)路由信息
【實訓5-3】主機靜態(tài)路由配置
5.4.3 動態(tài)路由協(xié)議舉例
5.5 網絡層相關協(xié)議
5.5.1 ARP
5.5.2 RARP
5.5.3 ICMP
5.5.4 ICMP的主要消息類型及現(xiàn)象分析
【實踐與體驗5-6】常用網絡命令體驗
【實訓5-4】常用網絡命令實踐
5.6 虛擬用網與網絡地址轉換
5.6.1 虛擬用網( )
5.6.2 網絡地址轉換(NAT)與應用方式
【實踐與體驗5-7】NAT過程體驗
5.7 IPv6
5.7.1 IPv6概述
5.7.2 IPv6報文格式
5.7.3 IPv6地址
5.7.4 IPv4到IPv6過渡技術
習題5
模塊6 傳輸層與數(shù)據傳輸
學習情境
學習目標
6.1 傳輸層的作用
6.1.1 傳輸層概述
6.1.2 傳輸層要解決的問題
6.1.3 傳輸層協(xié)議的點
6.2 端口號
6.2.1 端口號概述
6.2.2 端口號的分類與使用
6.2.3 端口號與協(xié)議的對應關系
6.3 TCP
6.3.1 TCP的應用場景
6.3.2 TCP的協(xié)議格式
6.3.3 TCP建立連接與釋放連接
【實踐與體驗6-1】TCP通信過程抓演示與實踐
【實訓6-1】TCP抓分析
6.3.4 可靠性傳輸機制
6.3.5 滑動窗口及流控制
6.3.6 擁塞控制
6.3.7 差錯控制
6.4 UDP
6.4.1 UDP概述及協(xié)議格式
6.4.2 UDP的應用
【實踐與體驗6-2】UDP抓體驗與實踐
【實訓6-2】UDP抓分析
習題6
模塊7 應用層與網絡服務
學習情境
學習目標
7.1 應用層概述
7.1.1 應用層服務
7.1.2 C/S模型
7.2 Web服務
7.2.1 Web的基本概念
7.2.2 Web的工作方式
7.2.3 HTTPS
【實訓7-1】Web服務器配置
7.3 FTP服務
7.3.1 FTP的工作原理
7.3.2 FTP的使用方式
7.3.3 TFTP
【實訓7-2】FTP服務器配置
7.4 域名系統(tǒng)
7.4.1 DNS的引入背景
7.4.2 DNS的域名空間
7.4.3 域名解析過程
【實訓7-3】DNS服務器配置
7.5 Telnet
7.5.1 Telnet的工作方式
7.5.2 網絡虛擬端
7.5.3 SSH協(xié)議
7.6 電子郵件
7.6.1 電子郵件概述
7.6.2 電子郵件系統(tǒng)及工作方式
7.6.3 電子郵件協(xié)議
7.7 DHCP
7.7.1 DHCP概述
7.7.2 DHCP的工作機制
7.7.3 DHCP中繼代理
7.8 SNMP
7.8.1 網絡管理概述
7.8.2 SNMP網絡架構
習題7
模塊8 網絡與護技術
學習情境
學習目標
8.1 網絡概述
8.1.1 網絡隱患
8.1.2 常見的網絡攻擊方式及范
8.1.3 網絡技術
8.1.4 解決方案
8.2 加密技術基礎
8.2.1 加密技術概述
8.2.2 數(shù)字簽名
8.2.3 數(shù)字書
8.3 火墻技術
8.3.1 火墻的基本功能
8.3.2 火墻的分類
8.3.3 網絡中火墻的署方式
習題8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