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分為《易經(jīng)》泛說和閑談《易經(jīng)》六十四卦兩部分,其中第一部分是作者以二十章內(nèi)容循序漸進地講述《易經(jīng)》與現(xiàn)代人生活的聯(lián)結(jié)和作用,援引讀者逐一敲開學(xué)《易》的大門,為學(xué)習《易經(jīng)》提供了有力抓手。第二部分是作者完整地講述六十四卦,通過結(jié)合傳統(tǒng)經(jīng)典來解讀卦辭、彖辭等,讓每一卦都平鋪開來,使之所蘊含的哲理深入淺出、通俗易懂,且對每一卦都做了簡單總結(jié),使每一爻都能學(xué)以致用。
歷史上有多少人借《易經(jīng)》來愚弄別人,有智慧者懂得用《易經(jīng)》來修養(yǎng)自己。吳怡先生精研易學(xué)六十年,從《易經(jīng)》中凝練修養(yǎng)功夫,注重生命發(fā)展的整體性,因而避免了斷章取義,將每一卦的精義都能恰到好處地融會貫通,并能把握、轉(zhuǎn)變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種緣,把壞的轉(zhuǎn)變?yōu)楹玫,把麻煩轉(zhuǎn)變?yōu)轫樌,把兇轉(zhuǎn)變?yōu)榧,這是一種功夫,所以吳怡先生在書中強調(diào)轉(zhuǎn)緣為真。
自序
這本書寫得很偶然,也可以說本來我沒有計劃寫這本書,原因是應(yīng)北京若道星文化中心的邀請,在網(wǎng)絡(luò)上開授了三十次的《易經(jīng)》課程,我身在美國,面對上萬公里外從未見過的學(xué)生,一個人自言自語,頗覺怪異。他們請我講解這部艱深難懂的經(jīng)典,我也感覺非常奇特,所以我在開場白時,便點出了這是一個奇特的緣。
由于不知學(xué)生們的身份,我避開了很多學(xué)術(shù)性的研究,專門從生活的運用上切入,以期引起他們的興趣,符合他們的需要。課程講完后,我總算松了一口氣。殊不知,若道星的創(chuàng)辦人蔣穎女士深感這次課程實屬難得,不能只限于部分聽眾,所以她便請速記把網(wǎng)絡(luò)課程一字不漏地變成了可讀的文字,希望我修飾成書,出版問世,以貢獻給讀者。難得她有如此的熱心,所以又創(chuàng)造了另一個使我和國內(nèi)讀者相交的緣。
各位閱讀本書時,雖然看到的是文字,但文字背后是我口語化的課堂語言,有時不免老婆心切(禪宗語),反復(fù)叮嚀,有些嘮叨。在修飾時,我也明知有重復(fù)之病,但仍然不愿刪去,為的是還它一個本來面目。
最后,各位須知,本書不只是我和讀者兩人的交流,李白詩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我們之間也有一個明月,就是三千年前的周文王。我們是交談成三人,這也是一個意想不到的緣。
至此,我不禁要停筆長嘆,《易經(jīng)》真是一本奇妙的書!
吳怡,1939年生,浙江青田人。中國臺灣文化大學(xué)哲學(xué)碩士、文學(xué)博士。1970-1976年任中國臺灣文化大學(xué)哲學(xué)系主任;1980年起,執(zhí)教于美國加州整體學(xué)研究院,任中國哲學(xué)系主任,獲終身榮譽教授。專授《易經(jīng)》、儒學(xué)、老莊哲學(xué)、禪宗及中國哲學(xué)史等課程。
著有《老子新說》《莊子新說》《易經(jīng)新說》《易經(jīng)應(yīng)該這樣用》《易經(jīng)系辭傳解義》《中國哲學(xué)史話》《中國哲學(xué)史》及The Book of Lao Tzu,The Mind of Chinese Chan (Zen), The Book of Changes and Virtues of I Ching等三十部中英文著作。
目錄
第一篇 《易經(jīng)》泛說
第一章 怎一個緣字了得/ 002
第二章 占星術(shù)與易占都是占/ 005
第三章 我和《易經(jīng)》/ 009
第四章 我在美國的文化沖突/ 018
第五章
用誠、謙釋 《易》的因緣/ 020
第六章
參加第一次山東易學(xué)會議/ 022
第七章
《易經(jīng)》的三要素象、理、數(shù)/ 024
第八章
不要學(xué)一輩子《易經(jīng)》,要用《易經(jīng)》一輩子/ 026
第九章 會議、演講與論文/ 027
第十章 《易經(jīng)的處變學(xué)》一書/ 029
第十一章 中國哲學(xué)回頭是岸/ 031
第十二章 影響我一生的兩位老師/ 033
第十三章 一些重要問題和術(shù)語/ 036
第十四章
何謂《易經(jīng)》的整體生命哲學(xué)/ 040
第十五章 《易》德十原則/ 045
第十六章 入《易經(jīng)》的寶山/ 056
第十七章
讀《易經(jīng)》前的基本認識/ 057
第十八章 《易經(jīng)》的結(jié)構(gòu)/ 060
第十九章 孔子對《易經(jīng)》的貢獻/ 074
第二十章
打開《易經(jīng)》之門的三把鑰匙/ 084
第二十一章 《易經(jīng)》三原則/ 093
第二十二章 占卜的原理/ 096
第二十三章
誠、謙二德的運用/ 099
第二十四章
五十根蓍草的占卜法/ 101
第二十五章
《易經(jīng)》的應(yīng)變與轉(zhuǎn)化/ 106
第二十六章 《易經(jīng)》的轉(zhuǎn)化功夫/ 111
第二十七章
《易經(jīng)》與領(lǐng)導(dǎo)學(xué)、管理學(xué)/ 114
第二十八章 《易經(jīng)》與心理學(xué)/ 116
第二篇 閑談《易經(jīng)》六十四卦
導(dǎo)讀/ 120
乾卦(?)第一/ 122
坤卦(?)第二/ 131
屯卦(?)第三/ 144
蒙卦(?)第四/ 151
需卦(?)第五/ 157
訟卦(?)第六/ 167
師卦(?)第七/ 174
比卦(?)第八/ 180
小畜卦(?)第九/ 186
履卦(?)第十/ 191
泰卦(?)第十一/ 201
否卦(?)第十二/ 207
同人卦(?)第十三/ 212
大有卦(?)第十四/ 218
謙卦(?)第十五/ 224
豫卦(?)第十六/ 231
隨卦(?)第十七/ 237
蠱卦(?)第十八/ 243
臨卦(?)第十九/ 251
觀卦(?)第二十/ 257
噬嗑卦(?)第二十一/ 264
賁卦(?)第二十二/ 270
剝卦(?)第二十三/ 275
復(fù)卦(?)第二十四/ 280
無妄卦(?)第二十五/ 287
大畜卦(?)第二十六/ 293
頤卦(?)第二十七/ 299
大過卦(?)第二十八/ 305
習坎卦(?)第二十九/ 310
離卦(?)第三十/ 316
咸卦(?)第三十一/ 322
恒卦(?)第三十二/ 327
遁卦(?)第三十三/ 333
大壯卦(?)第三十四/ 339
晉卦(?)第三十五/ 345
明夷卦(?)第三十六/ 352
家人卦(?)第三十七/ 357
睽卦(?)第三十八/ 362
蹇卦(?)第三十九/ 366
解卦(?)第四十/ 370
損卦(?)第四十一/ 375
益卦(?)第四十二/ 380
夬卦(?)第四十三/ 384
姤卦(?)第四十四/ 389
萃卦(?)第四十五/ 394
升卦(?)第四十六/ 399
困卦(?)第四十七/ 407
井卦(?)第四十八/ 414
革卦(?)第四十九/ 420
鼎卦(?)第五十/ 425
震卦(?)第五十一/ 432
艮卦(?)第五十二/ 439
漸卦(?)第五十三/ 443
歸妹卦(?)第五十四/ 447
豐卦(?)第五十五/ 452
旅卦(?)第五十六/ 456
巽卦(?)第五十七/ 461
兌卦(?)第五十八/ 465
渙卦(?)第五十九/ 469
節(jié)卦(?)第六十/ 474
中孚卦(?)第六十一/ 479
小過卦(?)第六十二/ 484
既濟卦(?)第六十三/ 489
未濟卦(?)第六十四/ 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