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科學》(19151949)的傳播活動和發(fā)刊內容為基本,通過對雜志的傳播過程、傳播主體、傳播理念、傳播內容、傳播方式和策略,以及傳播效果的全方位考察,全面展示多元化的傳播主體社會角色的形成和變遷過程,傳播理念的形成和演化路徑的邏輯分析,傳播內容與社會的互動變遷關系的梳理,以及傳播主體采用的方式和策略的選擇。此外,書中不僅展現(xiàn)了科學知識體系的引入與本土化歷程,更深入探討了科學文化在中國社會扎根與重構的獨特路徑,揭示出《科學》雜志的傳播實踐絕非對西方科學的簡單移植,而是通過知識傳播、價值重塑與文化建構的多元互動,為中國近代科學知識體系與文化認同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本書可供科學史、傳播學、近現(xiàn)代史研究者及文化研究學者參考。
創(chuàng)刊于1915年的《科學》雜志,不僅系統(tǒng)引介了西方先進的科學知識,更開創(chuàng)性地搭建了科學家與公眾對話的平臺。從微觀粒子到浩瀚宇宙,從基礎理論到應用技術,這些嚴謹而富有洞見的文字,不僅滋養(yǎng)了幾代中國學人的科學素養(yǎng),更在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守護了理性之光。時至今日,《科學》雜志所奠定的科學傳播范式,依然為當代科普工作提供著寶貴的啟示。
《科學》(19151949)的創(chuàng)刊發(fā)行在近代中國科學傳播歷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從1915年1月至1949年12月,35年間,《科學》共出版31卷,合計356期,留下了約3000萬字的寶貴思想財富。從20世紀90年代起,對《科學》的相關研究逐漸引起國內外學者的關注,并取得豐碩的成果。進入新時代,在科學普及與科技創(chuàng)新同等重要的論斷之下,關于科學傳播的研究日益走向更加中心的位置。相應地,對近代中國科學傳播發(fā)展歷程的回顧和總結,以及近代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在救國、興國、強國的不同歷史時期發(fā)揮的重要作用,也越來越引起眾多學者的再審視、再思考。對《科學》傳播活動的研究和探索就成為一個重要的學術主題和實踐議題。
中國近代科學不是由中國古代科學的內源演變而來的,而是主要靠外力不斷引入、吸收和傳播的結果,其在中國的發(fā)生、發(fā)展與社會地位確立的過程,也是近代中國走向現(xiàn)代化的探索歷程。對中國近代科學傳播過程的歷史考察,可以使我們更加深入地了解近代科學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社會的詮釋、解構、重建和創(chuàng)新,以及近代中國社會對科學的接納、認同和發(fā)展,對豐富當前的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內涵和發(fā)展路徑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在讀碩士的時候,懷著對現(xiàn)代化道路源頭的極大興趣以及對近代科學無比崇敬的心情,我一直在思考,在世紀更替、新舊變革、社會巨變的晚清時代,面對西方科學文化的輸入和傳播,當時的先進知識分子是如何認識和思考科學傳播帶來的社會變革的?又是如何定義和評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的?在陸續(xù)接觸到了馮桂芬、鄭觀應、王韜、嚴復等清末思想家的著作之后,我不知不覺地走進了西學東漸、科學傳播與啟蒙的知識領域。在博士階段學習中,如何選擇一個既感興趣又能夠做得了的研究主題,成為我一直思考的問題。在眾多前輩大咖的指導和幫助下,我選擇了中國近代科學思想史和科學傳播的研究,一步步將研究中心和主題聚焦到《科學》(19151949)的研究范疇中來。
一滴水可以反映太陽的光輝。帶著這樣的思考,我對《民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中收錄的《科學》刊發(fā)的全部文章進行瀏覽,摘抄了全部的目錄,并完成了10多萬字的閱讀筆記,形成了一個相對感性的認知體驗。隨后,基于眾多前輩學人對《科學》的傳播歷程、傳播內容、主要特點及效果等海量的既有研究成果,帶著思考進行有針對性的研讀,力爭實現(xiàn)傳播實踐(內容)與理論指導(成果)的相互融合。從內容到理論,又從理論回到內容,一幅相對清晰的近代中國科學傳播活動的百川入海的鮮活畫卷呈現(xiàn)在自己的眼前。原來近代科學傳播可以這樣有趣,它不僅僅是知識、文化和價值的單方面輸入,而且是西方科學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社會現(xiàn)實的一個互動交融。那個時代,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的終極目標就是將西方科學創(chuàng)新性轉化為中國化科學,又將中國化科學創(chuàng)造性轉化為科學中國化。正是在科學知識的不斷交流和轉化過程中,推進東西文化的交融成為一幅科學傳播的歷史畫卷。對這個科學傳播活動現(xiàn)象的社會學考察,就成為本書的一個緣起。讓我更加驚喜的是,《科學》創(chuàng)始人之一任鴻雋先生的祖籍竟然在浙江湖州吳興,這里也是我賴以生存的安身立命之地,或許學術研究也講一種緣分吧。
中國本身究竟有沒有科學,這是《科學》的傳播主體面對的首要問題。1915年,在《科學》創(chuàng)刊號上,任鴻雋的《論中國無科學之原因》作為首篇論文推出,在邏輯上隱含的一個前提和預設就是中國無科學。從這個基本論斷出發(fā),傳播主體刊行雜志,傳播科學,提倡研究就顯得自然而然,從而在理論和實踐上開啟了中國近代史上最為重要的一次科學傳播活動。他們圍繞中國無科學這個邏輯前提,沿著中國如何有科學、如何發(fā)展科學這個發(fā)展目標,以刊發(fā)《科學》為起點,逐步構建了一個由自然科學家為主體,關心科學發(fā)展的實業(yè)家、政治家為輔助,從民間層面、政府層面到社會層面的泛科學共同體,來推行其科學救國的偉大理想。在這個科學傳播過程中,他們以科學知識傳播作為基礎,涵蓋了科學基礎理論知識、科學應用知識、科學通論、科學史等當時幾乎所有的門類,不僅深化了國人對科學觀念、科學精神、科學價值、科學方法等本質問題的認識,也促進了科學技術、科學教育、科學實踐等應用問題的研究,同時開創(chuàng)了科學與大眾、科學共同體之間、中國科學界與國際同行之間平等交流和探討的先河,從而實現(xiàn)了對社會公眾全方位、多層次的科學傳播和啟蒙,為近代中國科學事業(yè)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從科學傳播的必要性來看,《科學》的傳播主體拋出所謂的《論中國無科學之原因》,從一開始扮演的角色就是一個切入點或生題點,這個論斷恰恰是激勵以任鴻雋為代表的一代先進知識分子在中國傳播科學,推進科學事業(yè)的切入點,也是其傳播合法性和必要性的一個基礎。從這個論點出發(fā),《科學》的傳播范圍不斷拓展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國傳統(tǒng)科學、科學體制、科學研究、科學教育、科學與社會等問題。毫不夸張地說,整個《科學》的全部科學傳播活動,都可以看作對這個問題的延伸和回應!犊茖W》創(chuàng)始人之一的任鴻雋,在1929年第十四次北平年會記事中就明確提出:尤希各社友共同努力,不惟令中國科學化,且更進一步,使科學中國化。并就傳播宗旨和目標做進一步闡述道:中國科學化只是傳播的第一層目標,就是要推進科學在思想、生活和各個方面的地位的確立;隨后的科學中國化才是傳播的最終目的,就是中國應該為世界科學發(fā)展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民主與科學作為近代中國社會啟蒙的兩大主題。從這個角度來看,任鴻雋提出的中國科學化與科學中國化不僅是《科學》傳播的總體目標,還是近代中國無數(shù)先進分子以爭取民族獨立、自由解放和發(fā)展進步為主要目標,推進中國現(xiàn)代化的科學探索與實踐之路。但不可否認的是,作為那個時代最先接受西方科學系統(tǒng)訓練、最早接觸西方科學思想的一代自然科學家群體,由于對科學理性至上、科學方法萬能、科學價值無限的認同和尊崇,以致身上具有濃厚的唯科學主義色彩而受到某種程度的詬病。但是,我們不能用今天的時代條件、發(fā)展水平、認知結構去衡量和要求前人,更不能苛求前人做出只有后人才能做出的業(yè)績來?梢员葦M的是,與同時代的人文思想家和社會活動家群體對科學的認識和理解相比,他們則顯得更加清醒、更具理性、更為科學;诖,探究以《科學》傳播主體的科學思想、方法選擇、價值判斷和社會實踐,對于了解把握當代中國社會大眾的科學觀念與社會建構,對于實施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fā)展戰(zhàn)略,以中國式現(xiàn)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或許能夠提供某些有益的啟示。
本書在時間跨度和論述范圍選擇上,選取19151949年《科學》的發(fā)刊內容和活動作為研究對象,將其置于中國近代科學發(fā)展與時代變動及社會歷史變遷的大背景之下,圍繞《科學》的科學傳播與社會互動這條主線,按照時間序列考察傳播活動發(fā)生和發(fā)展的歷史演化,從宏觀到微觀、從抽象到具體、從歷史到實踐,全方位展示《科學》的傳播活動在科學本質觀念在社會的確立和發(fā)展,以及推進中國科學化和科學中國化的實踐歷程。
本書共分8章:
第1章導論。主要介紹本書的選題背景、國內外的相關研究現(xiàn)狀、理論概念、思路方法。
第2章《科學》傳播活動的實踐歷程。重點梳理傳播活動與社會互動的相互制約與雙向互動關系,指出《科學》的傳播實踐與中國社會現(xiàn)實之間,經歷了一個傳播觀念表達、傳播范式形成、傳播優(yōu)先解密、傳播危機反應和傳播理念轉型的發(fā)展過程。
第3章《科學》傳播多元化主體的社會角色變遷。重點梳理傳播主體在傳播活動中的社會角色形成和變遷,指出多元化的傳播主體在推進中國近代科學傳播發(fā)展的同時,在共同具有的精神特質的指引下,自身科學家的社會角色得以確立,也普遍經歷了一個從科學傳播、科學研究、科學教育到科學管理的多重社會角色變遷歷程。
第4章《科學》傳播理念的形成與演進。重點梳理科學傳播理念與社會互動的形成和實現(xiàn)路徑,指出在求真理念指引下,推進了科學本質觀念在近代中國社會的不斷深化,在致用理念指引下,推進了中國科學化和科學中國化的具體實踐。
第5章《科學》傳播內容的主題變遷。重點梳理科學傳播不同階段與社會互動的內容變遷關系,指出在發(fā)刊內容的熱點和重點的變遷過程中,體現(xiàn)出全面的科學知識普及、中國科學化和科學中國化下的科學文化建構、抗戰(zhàn)救國下的科學實踐與科學建國下的科學體制確立等不同特征。
第6章《科學》傳播方式的策略選擇。重點梳理傳播方法與社會互動的關系,指出傳播主體在傳播活動社會行為的合法性建構、社會地位的權威性確立和社會實踐的漸進性拓展方面展現(xiàn)的不同特征。
第7章《科學》傳播活動的效果評析。重點從科學傳播的科學角度對傳播活動所產生的效果進行反思評析,指出當代科學傳播既要遵循科學原則,更要遵循傳播原則,應該走一條科學與人文發(fā)展的社會實踐道路。
第8章《科學》傳播活動的啟示與研究展望。通過對《科學》傳播活動的歷程分析,指出當代科學傳播主體、傳播媒體和實踐目標的啟示,并對未來深入研究做出展望。
綜上,《科學》的傳播活動,并不只是簡單詮釋西方的科學知識和文化,而是在與社會的互動過程中建構了中國近代的科學知識和文化。《科學》從知識傳播起步到學術建構再到中國科學化和科學中國化的發(fā)展歷程,從留學生為主體到民間共同體為主體再到多種社會力量的結合推進科學成為國策的傳播歷程,是科學知識價值不斷發(fā)揮和傳播主體自身主動作為的結果,兩者之間經歷了一個互惠互動的變遷過程!犊茖W》的多元化傳播主體,在推進科學本質觀念在社會的確立以及中國科學化和科學中國化的實踐過程中,在傳播理念、傳播內容、傳播方式和策略上存在著一個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社會思潮和精神價值的融合互動過程,最終導致在傳播效果上產生了具有中國傳統(tǒng)價值特征的科學主義。《科學》傳播的最終目標是求真致用科學傳播理念的全面發(fā)揮。只有當科學理念與傳播理念相統(tǒng)一時,科學傳播活動才可以正常地開展;當兩者相矛盾或者分離時,科學傳播活動就陷入停滯或者消亡。因此,當代科學傳播活動必須秉持真善美多維統(tǒng)一的傳播理念,走科學與人文相互統(tǒng)一和融合的科學傳播道路。
本書主要的創(chuàng)新之處:一是在傳播視角上,把《科學》的傳播活動,看作傳播主體的自身行為和具有情感價值特征的社會行動,這與以往將傳播僅僅看作科學知識的單方面的傳播與普及的觀念存在著根本的不同。二是在傳播理論運用上,通過采用傳播學5W的研究模式和科學傳播的三種形態(tài)理論,對《科學》的傳播活動進行立體的、多角度的全面分析,這在以往的研究中還沒有看到。三是在傳播內容上,對《科學》的傳播內容做全面梳理考察,細致統(tǒng)計各卷內容,認真梳理各個傳播時期科學本質觀念變遷與中國科學化和科學中國化的社會歷程,并指出其不同階段呈現(xiàn)的傳播特征。特別是對大量傳播內容的梳理、分類、簡單評述,目前還未發(fā)現(xiàn)其他人做過,具有一定的開創(chuàng)性。四是在傳播理念上,通過對《科學》的傳播理念的具體分析,指出科學理念與傳播理念的沖突和融合的必然性,體現(xiàn)在現(xiàn)實世界中就是科學傳播中傳播與科學二律背反的邏輯悖論。為此,提出科學傳播活動應堅持科學理念和傳播理念并重的原則,走科學與人文相互融合的傳播道路。
本書主要的不足:在資料整理方面,雖然做了大量的史料搜集工作,但由于《科學》傳播內容涉及面寬廣且較分散,盡管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總感覺對其進行的梳理研究相對比較粗淺,對其傳播的科學思想和內容的研究可能還存在不足之處。在理論運用方面,本書涉及傳播學、科學思想史、科學社會學、科學哲學、中國古代科學、中國近代思想史等多個學科領域,特別是在科學傳播理論深度和科學社會學的方法運用上會有不足之處,期望各位讀者指正,以待在日后的研究中彌補。
王 偉
2025年1月11日于浙江湖州西塞山下
王 偉
1977年生,河南南陽人,哲學博士,副教授,現(xiàn)為浙江湖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創(chuàng)業(yè)學院副院長,上海師范大學知識與價值研究所特聘副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科學傳播、科學思想史、科學社會學等。公開發(fā)表學術性研究性論文10多篇和專題性研究報告20多篇,2篇獲浙江省委、省政府領導正面肯定性批示。在國家級報刊公開發(fā)表各類評論性文章9篇,2篇被中央電視臺、中國青年報等國家級媒體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