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歷中國叢書》的策劃始于2002年,那時國家圖書館出版社還叫北京圖書館出版社,時任社長郭又陵先生來我校訪問,我?guī)麨g覽了本館所藏的大批與中國有關的西文舊籍。其時自改革開放后興起的又一次西學東漸熱潮正盛,域外漢學和中國學的經典作品在被有系統(tǒng)、成體系地引進。我們覺得,東西方文化的接觸和交流,離不開旅行家、探險家、傳教士以及后來的外交、商務人士和學者。這些來華外國人的親歷紀實性著作,雖然不是域外漢學的主流,也是與漢學和中國學緊密相關的材料,值得翻譯出版。郭社長回去后邀請中國中外關系史學會會長耿昇先生擔任共同主編,獲得首肯。耿先生并為叢書作序,確立宗旨如下:《親歷中國叢書》只收入來華外國人的親歷紀實性著作,包括探險記、筆記、考察報告、出使報告、書簡等。內容力求客觀、公允、真實,并兼顧其科學性和可讀性。在允許的范圍內,力求滿足中國學術界的需要,填補空白和彌補不足之處。也就是說,集中從一個方面配合方興未艾的對西方漢學(中國學)的研究,提供國內難得一見的資料。
經過2年的運作,第一批2種譯作于2004年面世,反響頗佳。至2010年,《叢書》出滿10種,耿昇先生退出,改由郭又陵社長共同主編,筆者寫了新序,裝幀也更新了。接下來的6年又出版了10種,郭社長榮休,出版社領導更替,此后只履約出版了3種簽了合同的書稿,《叢書》的出版于2019年告一段落。
回顧歷程,必須感謝郭又陵社長作為出版家的遠大眼光和胸襟。這部叢書的經濟效益或許并沒那么好,社會影響卻出乎意料的好!秴矔分械摹兑粋傳教士眼中的晚清社會》獲2012年度引進版社科類優(yōu)秀圖書獎,《古老的農夫 不朽的智慧中國、朝鮮和日本的可持續(xù)農業(yè)考察記》被評為第十三屆引進版社科類優(yōu)秀圖書,于2002年正式啟動的國家清史纂修工程曾有意把它納入,因技術原因未果。學界熱烈歡迎這類域外資料,從中發(fā)現(xiàn)不少有用的材料。比如《我看乾隆盛世》,書名幾成口號,內容被多種著作引用。即便是民間,該書也引起一些有趣的反響。比如《我的北京花園》中立德夫人客居的到底是哪個王公的園子,一批網友曾熱烈地探討過。其作為史料的意義,更是突破了最初設想的漢學范疇,日益彰顯豐富。簡而言之,因為《叢書》所選的西文舊籍都是公版書,當初截止于晚清,目前已擴展至民初,差不多涵蓋整個近代。
近代史料的形式多種多樣,過去相當一段時期,學界對與政治史相關的檔案文獻關注較多,其他,尤其是與當時中國的地方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人物等相關的記載被相對忽略。本叢書所收集的紀實性著作的作者包括政府官員、軍人、商人、傳教士、學者、旅行家等。他們游歷經驗豐富,受過良好教育,在中國的時間少則半年,多則幾十年,其中許多人還對中國社會的發(fā)展產生過重要的影響。他們對在中國的所歷、所見、所聞做了細致深入的觀察和記錄。因為記錄者是外來人,從而對中國人習以為常的事物天然地懷著某種好奇,對中國人無意識或不屑記錄的內容的轉述,到今天恰恰成為極為珍貴難得的史料。又因為近代中國天翻地覆的變化,當年各地的山川風物和社會百態(tài)多已煙消云散,卻被凝固在這些西方人的著述當中了,就像琥珀中的昆蟲,歷盡歲月,依然栩栩如生。它們不但是研究中外關系、中外文化的互動等方面的極其重要的第一手資料,還是研究中國近代社會生活史方面的重要資料,正可以補上述之闕。換言之,這類舊籍有如一個包羅萬象的寶庫,不但人文社會科學的不同學科都有可能從中發(fā)掘出有用的材料,一般讀者也可把他們當作Citywalk的指南,據(jù)以追懷各地的當年風貌,得到有趣的閱讀體驗。
我們還要再次強調,整理、翻譯、出版這一系列叢書的目的,是為了保留歷史資料,因而盡量少做刪節(jié),也不在文中橫加評論。但是這些書的原作者,都來自100多年前,那樣的時代,身份各異,立場多樣,有些人免不了帶有種族優(yōu)越、文化優(yōu)越和宗教優(yōu)越的心態(tài),行文當中就表現(xiàn)出對當時的中國、中國人、其他宗教、其他文化等的歧視。也許還有個別人是懷著對中國進行宗教侵略、思想控制、殖民控制等目的來到中國的。希望讀者在閱讀這些文字時,既有海納百川的胸懷,也有清醒的認識;既要尊重他人的善意旁觀,也要站穩(wěn)自己的立場;對一些惡意的觀點,堅持批判的態(tài)度。
因此,同樣非常感謝九州出版社同仁的眼光和胸襟,愿意接過這套叢書繼續(xù)出版。我們的計劃是一邊先再版早期的反響良好的譯作,一邊逐步翻譯新書。再版的譯文都請原譯者修訂一過,唯當初的翻譯說明或序言之類一仍其舊,以存歷史,特此說明。
李國慶
2023年歲末于哥倫布市細葉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