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yǎng)不惑》為知名學者薛仁明談論國學教育代表作,涉及家庭教育、禮樂教育、戲曲教育、經(jīng)典閱讀、師生關系、親子關系、文化自信等核心話題,探討了傳統(tǒng)文化在當代社會的落地實踐與傳承路徑,通過作者在生活中的教育實踐與討論,努力尋回親子間安然自在。書中不僅詳細記錄了薛仁明教育就讀小學的兒女(以婕、允和、薛樸)生活與學習的故事,從《三國》閱讀到京劇熏陶,從池上食養(yǎng)到敬字亭之教,展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如何自然融入教養(yǎng)。作者還特別強調(diào)鄉(xiāng)間生活對孩子成長的正面影響。書里面蘊含了很多對當下教育的獨到見解,通過閱讀這本書可以從中感悟教養(yǎng)之美、禮樂之美。
本次修訂,更明顯的亮點在于孩子的視角的加入。除了正文新增章節(jié)8萬余字,家庭生活紀實照片新增近20幅外,9篇自述文章更是完整呈現(xiàn)了三個成年子女的心路成長歷程,如以婕寫嘗獨立的父親獨特教育理念對自己的影響,允和談慢一拍的自己一路的蛻變,薛樸談學習京劇對自己的熏陶等,均印證了身教言教唯在簡靜的實效。
1.著名作家薛仁明教育代表作,以中國禮樂文明為根本,用家常話講述教育道理。
2.本書亮點是加入孩子的視角,相比臺版,新版增加正文章節(jié)8萬余字,新增9篇自述文章,完整呈現(xiàn)三個成年子女的心路成長歷程。
3.新增家庭生活紀實照片近20幅,使讀者更直觀地感受作者家庭的教育氛圍和親子關系。
4.子女自述文章印證了作者身教言教唯在簡靜教育理念的實效,如以婕談父親教育理念對自己的影響,允和談自身蛻變,薛樸談京劇熏陶等。
5.本書涉及家庭教育、禮樂教育、戲曲教育、經(jīng)典閱讀、師生關系、親子關系、文化自信等核心話題,內(nèi)容豐富全面。
6.本書也探討了傳統(tǒng)文化在當代社會的落地實踐與傳承路徑,為家長提供實際的教育指導。
禮樂文明大屋頂之下〔大陸版自序〕
十二年前,《教養(yǎng),不惑》在臺出版,以婕姊弟仨都還小。后來,此書的讀者初初見了薛樸,總不免詫異,怎么一下子長這么大了?!
2020年,中華書局簡體版面世,改名為《養(yǎng)出元氣滿滿的孩子》;因為反應不惡、銷路也還行,這回中華書局遂有改版、更名之議,除了增加與修訂我部分稿件之外,也讓姊弟仨分別都寫了文章。
這些文章有點意思。
當初《教養(yǎng),不惑》出版時,肯定無法預見十二年后他們確切的樣貌。但通過這些文章,看到了眼下他們對爺爺奶奶的親、對娘親的敬愛、姊弟間的相知互信還多有調(diào)笑,以及尋常日子里的相對踏實與安穩(wěn)。此書責任編輯李猛讀后言道:見文如見人,或安靜懂事,或真摯動人,或活潑有力,總之都是他們該有的好樣子。
李猛見過他們,估計,不只一回。李猛清楚他們現(xiàn)在的樣貌,也清楚這些文章的真假虛實。因為他的清楚,我才有臉面與膽氣應承中華書局出版與改版的提議。至少,這書不丟人、也不至于耽誤人吧!
自從2014年開始,我給許多家長以及各式各樣的教育圈子上課,深知眼下不論體制內(nèi)或體制外、標榜中國或西方的諸多教育理論究竟迷惑了多少家長、耽誤了多少孩子!家長常常愈是學歷高、愈關心教育、愈接觸了各種教育理論,大概率地,就愈容易掉進漩渦,弄得自己身心俱疲,孩子也變成了或喪、或抑郁、或反逆,最終只能充滿挫折地感慨:奇怪,現(xiàn)在孩子咋就這么難教了?!
是的,大道廢,有仁義,老子之后兩千五百年的我們?nèi)碌睦Ь呈牵憾Y樂文明廢,有眾說紛紜的教育理論。說是全新,乃因我父母在年少之時,禮樂文明完整如千百年來,因此,不需要任何教育理論,也沒受哪種教育理論的影響,他們一直就是性情平正、安詳敦實。事實上,中國人歷來因為有禮樂文明大屋頂?shù)淖o佑,當然不需要、因此就沒有那么多所謂的教育理論。
換言之,禮樂文明大屋頂?shù)谋浪诵陆,不過就這幾十年吧!現(xiàn)在回想起來,我算是沾了邊;年幼時禮樂文明雖說稍有毀損,可仍大致完好,所以小時候不必讓父母費啥心思,也就有了根基。但后來臺灣的禮樂文明逐年動搖,個人主義靡然成風,偏偏我又不僅讀了書、還真心愛讀書,于是就被書里諸多凌亂的氣息攪得凝滯淤堵、困頓難解。從此,我一年年被拽著,一步步遠離了禮樂文明的大屋頂,郁悶、惶恐、難受,休了學,尋尋覓覓,每回以為找著了,后來卻發(fā)現(xiàn)其實不是。兜兜轉轉,直到好大年紀了,才真弄明白:中國文明的根本是禮樂文明,只有在禮樂文明的大屋頂之下,中國人才能避得了風雨、度得過劫難,才能承接祖宗、受祖宗庇蔭,也才可以兒是好兒、女是好女。
從現(xiàn)在的角度來看,十二年前寫的《教養(yǎng),不惑》還是在儒釋道著墨太多,并沒有真正將禮樂文明根本處徹底捋清,但至少,的的確確已經(jīng)往禮樂文明的大屋頂一步步挪靠了。正因有這一步步地挪靠,即便前幾年以婕姊弟仨先后都遇到了一些波折,但在禮樂文明大屋頂?shù)淖o佑之下,也都平安度過了。期盼此書改版發(fā)行之后,也有助于更多的家庭往禮樂文明大屋頂一步步挪靠,日子能一天天變得安穩(wěn)信實、亮堂歡喜。
乙巳年(2025)元宵,薛仁明于杭州
薛仁明,作者,講者,行者。出生于臺灣臺南南邊的漁村茄萣,系福建漳州長泰縣山重村薛氏來臺第十二代。父母親未受學校教育,均不識字。高中二年級開始,長期困惑于安身立命之道,十八歲因之休學半年。十九歲之后,有心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近年來關注的焦點,是生命之修行與文化之重建。
1993年起,長居臺東池上鄉(xiāng)下。直至2009年,才開始在兩岸的報刊發(fā)表文章。文章聚焦于中國文化的發(fā)展以及個人的生命實感,長于從淺近之處,推及中華文化的核心。在當下,總能以文化的角度切入,使人即使面對劫難,仍處處見到生機。尤其能將中國文化中的人間興味,在不知不覺中給挑撥開來,霍地亮出一片寧靜祥和的天地。
已出版的簡體著作,有《我們太缺一門叫生命的學問》《樂以忘憂》《孔子隨喜》等,另外主編有《載欣載奔:過一過中國人的好日子》。2017年12月獲得2017海峽兩岸年度作家稱號。
禮樂文明大屋頂之下〔大陸版自序〕
回身一望〔臺灣版自序〕
篇一 好兒好女
小子,何莫學夫詩?薛樸留學
答問:家庭才是教育的基地
二丫頭讀《三國》
答問:學好自家文化
八分之一大于一
小懲大誡
答問:神清氣爽的老師,才是教育之根本
游春涉險關于閱讀
戲迷薛樸
文化水土,好兒好女
黃仁宇與宅男
答問:避免標準化和規(guī)格化
篇二 回身一望
祖父祖母,皇天后土
答問:生活中的祭祀教育
回過身,轉個彎
山又高,這水又深
答問:教育貴在平常心
晚九朝五
答問:回到具體真實的世界
池上·食養(yǎng)
笑忘《三國》
敬字亭
法隆寺的黃土墻
答問:親炙真實的典型
樂
茄萣與建水的禮樂風景
篇三 明白之教
路上有景致,人家有笑語所謂文明
先生與弟子重建師生關系
老師,不惑
零體罰與臺灣教改
答問:多看生命的光明與喜氣
講而不演
兩岸讀經(jīng)
夫妻四帖家庭教育的根本
家庭中的自由和規(guī)則
答問:談談孩子的管與教
篇四 教育的剝復之機
中國式父母的挑戰(zhàn)
接上老祖宗的禮樂文明
學習做個弟子
教育的目的是獲得能量
格人是最重要的童子功
回到各自的位置上
最好的生命狀態(tài)就是有興
篇后 十二年后兒女回響
花開心也開/薛以婕
人皆養(yǎng)子望優(yōu)秀/薛以婕
當我不再過敏/薛以婕
我賞戲曲的角色/薛以婕
靜待花開/薛允和
那一路的盤纏/薛允和
手足·擔當/薛.樸
行行走,走行行/薛.樸
眼里的祖父母/薛以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