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文學史上,19世紀是一段極為重要的時期:興起于18世紀的小說在19世紀登堂入室,真正成為一種能夠與詩歌、戲劇鼎足而三的獨立且嚴肅的文學體裁。隨之而來的是長篇小說創(chuàng)作的高度繁榮以及一大批文學巨匠的誕生,這些作家以極大的勇氣直面本國困境與時代弊病,對現(xiàn)代社會的成就與矛盾,以及現(xiàn)代人在物質(zhì)與精神上的卑鄙與高尚、墮落與抗爭進行了全景式的書寫,將文學提升到了一種包羅萬象的新高度。
余斌、胡蔚、毛尖、王斯秧、董強、馬凌、喬修峰、石一楓、毛亮、陳以侃、 劉文飛,11位國內(nèi)一流的學者、作家和譯者,深度剖析經(jīng)典的19世紀文學巨著,帶領我們重返巴爾扎克、狄更斯、托爾斯泰等文學大師的精神世界,展現(xiàn)這些站在新舊時代門檻上的創(chuàng)作者如何力促文學的轉(zhuǎn)型與創(chuàng)新,如何以虛構(gòu)筆法介入現(xiàn)實問題,從而在書寫與敘事發(fā)生重大變革的新時代,激活文學正典的當代生命力。
與同系列的前兩本書《12堂小說大師課:遇見文學的黃金時代》《12堂小說大師課II:誰在書寫我們的時代》相比,本書涉及的作家和作品顯得更為古典和傳統(tǒng),在時間上距離當下的讀者也更遙遠。但也正是因為古典和傳統(tǒng),這些作家均具有不證自明的權(quán)威性和廣泛的群眾基礎他們的作品早已脫離了純文學領域,擴散到尋常百姓的生活之中,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塑造著大眾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同時,本書所選的主講人不僅專業(yè)知識過硬,而且文筆較好、思想活躍,既能夠運用文學史和文學批評的專業(yè)知識對作家的創(chuàng)作手法、作品的思想內(nèi)涵進行細致深入的解讀,同時也能夠跳出專業(yè)的框架,從被正統(tǒng)文學史忽視的細節(jié)和局部入手,挖掘經(jīng)典作家和經(jīng)典作品與當代社會互動的可能性。引言和各講都體現(xiàn)出了每位作者鮮明的個人特質(zhì),讀者在領略各位經(jīng)典作家之風采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各位作者多樣化的寫作風格和獨特的思想魅力。
余 斌 學者、作家,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
胡 蔚 北京大學德語語言文學系副教授
毛 尖 作家,華東師范大學教授
王斯秧 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長聘副教授
董 強 學者、翻譯家,北京大學法語系博雅特聘教授
馬 凌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書評人
喬修峰 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石一楓 作家,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借命而生》、中篇小說《世間已無陳金芳》、譯作《猜火車》
毛 亮 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
陳以侃 作家、譯者
劉文飛 翻譯家、學者,首都師范大學教授、人文社科學部主任
引 言
為什么說19世紀是文學的正典時代? 余斌
第一講
歌德:德國文化精神的代表 胡蔚
第二講
簡·奧斯。夯橐鲈妼W的開拓者 毛尖
第三講
司湯達:在浪漫主義與現(xiàn)實主義之間 王斯秧
第四講
巴爾扎克:人間喜劇的締造者 董強
第五講
愛倫·坡:19世紀哥特小說代言人 馬凌
第六講
狄更斯:用放大鏡看世界的現(xiàn)實主義小說家 喬修峰
第七講
托爾斯泰:19世紀俄國文學的巔峰 石一楓
第八講
亨利·詹姆斯:書寫美國文明的核心價值 毛亮
第九講
奧斯卡·王爾德:偽裝成段子手的天才 陳以侃
第十講
契訶夫:小說與戲劇中的人間診斷 劉文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