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序言】:
2015年,我初次接觸娜塔莉亞金茲伯格的英譯本,至今已讀過許多引介她作品的導(dǎo)語。每讀一篇,我總能獲知起碼一個關(guān)于她的新細節(jié)。娜塔莉亞列維于1916年7月14日出生于巴勒莫,17歲發(fā)表第一篇短篇小說。她在都靈一個反法西斯家庭長大,在《家庭絮語》的作者附記中,她寫到,作為都靈人能寫這本書讓她感到寬慰。法西斯種族法頒布后,她的家人被迫流亡,她也離開都靈。也因為種族法,她的首*部&長篇《通往城市的路》在1942年出版時,不得不署名亞歷山德拉托爾尼帕爾特,因為當(dāng)時意大利裔猶太人不得出書。等到她的第二部長篇《干枯的心》在1947年出版時,她已能用本名發(fā)表作品,并一直沿用這個名字,直到她于1991年秋離世。
我聽說,和其他意大利作家相比,娜塔莉亞金茲伯格文風(fēng)簡潔,譯起來比較容易。我的意語水平尚不足以讓我判斷原文,不過她的作品確實少有巴洛克式的描寫,而這種描寫可能出現(xiàn)于其他意大利作家筆下,比如著名小說家亞歷山德羅曼佐尼金茲伯格的小說《曼佐尼家族》里的主人公。我認為,金茲伯格的文字雖不華麗,卻異常準確,這種精準既是嚴苛的,也令人滿足。
你會因為一篇作者序就愛上一個作家嗎?如果她是娜塔莉亞金茲伯格的話,或許會。她凝練而直接的表達會讓你放下戒備,甚至感到幾分溫柔,或許也有助于你判斷她的文風(fēng),以及它是否過于簡單。在隨筆集《小美德》中,金茲伯格告訴我們,書中每篇文章都獻給某位友人,但她既不會暴露友人的名字,友人也不會出現(xiàn)在文中。她還說,她沒有改動這些文章,因為她已不再是寫下它們的那個人。關(guān)于長篇《夜晚的聲音》,她說:這個故事里的地點和人物純屬虛構(gòu)。前者不在任何一張地圖上,后者從未存在,也沒在這世上任何角落生活過。這么說我自己也感到遺憾,畢竟我曾那樣愛過他們,仿佛他們真實存在一般。從這兩例上我們可看出,金茲伯格預(yù)見了讀者可能會提的問題,并先行作出回答。她創(chuàng)造出潛文本,又主動回應(yīng)了它,仿佛一位通靈者,在你開口提問前,已為你占卜好命運。她為讀者搭建了一場游戲,預(yù)判他們的問題和反應(yīng),并借此構(gòu)筑新的問題與反應(yīng)。她若是顯得古怪、冷峻、抑或寡言,那是因為這位魔術(shù)師正嘲諷地從你耳后變出一枚硬幣。
遺憾的是,你手中這本中篇小說《瓦倫蒂諾》并沒有充滿魔力的作家附記。我第一次讀到《瓦倫蒂諾》是在《開放的城市》里。這本書于1999年出版,由威廉韋弗編選,集結(jié)了他在羅馬結(jié)識的七位戰(zhàn)后意大利作家的作品。書中收錄了《瓦倫蒂諾》全文,和其它作品一樣,由韋弗翻譯。此外,每位作家的選段前都配了一張作者照片。照片上的金茲伯格蓄一頭短發(fā),面容仿佛石刻。
選集開篇,韋弗回憶了自己二戰(zhàn)期間前往意大利的經(jīng)歷。他起初是一名懷揣文學(xué)抱負的救護車司機,后來逐漸成長為一名文學(xué)譯者,一位浸淫在羅馬文學(xué)圈的美國旅人。他依次講述自己怎么結(jié)識選集里的作家。他在埃琳娜克羅切舉辦的家宴上遇到了金茲伯格?肆_切是一名作家、譯者,在她的努力下,朱塞佩迪蘭佩杜薩的小說《豹》才不至于被埋沒。金茲伯格當(dāng)時還年輕,和她一同赴宴的是羅馬大學(xué)英語文學(xué)教授加布里埃萊巴爾迪尼,她的第二任丈夫。當(dāng)時她與巴爾迪尼剛開始交往(他們在這次晚宴后不久結(jié)婚)。當(dāng)巴爾迪尼將她介紹給韋弗時,韋弗說自己在金茲伯格面前很拘謹不僅因為她的英勇事跡讓他心生敬畏,還因為他讀過一封信,這讓他有種闖入她私人生活的感覺。
這封信來自金茲伯格的第一任丈夫萊昂內(nèi)金茲伯格,寫于他去世之前,收錄于選集《抵抗運動中被判死刑者的信》。萊昂內(nèi)是都靈大學(xué)的俄語文學(xué)教授。1944年,與娜塔莉亞金茲伯格結(jié)婚六年后,他因長期從事反法西斯知識分子運動和組織工作被捕,最終在羅馬獄中被折磨致死。在結(jié)識金茲伯格的幾天前,韋弗偶然讀到這封信,并將它譯為英文,收錄進選集。在信中,萊昂內(nèi)金茲伯格鼓勵娜塔莉亞去寫,去幫助他人。
通過藝術(shù)創(chuàng)作,你將不再被淚水哽住咽喉;通過社會活動,你將貼近他人的世界,而不再依靠我作為與它相連的唯一紐帶。
這本書信選集的出版商埃諾迪也出版了金茲伯格的作品,這是一家娜塔莉亞和萊昂內(nèi)都支持的反法西斯出版社。她正按照亡夫在信中囑托的那樣生活:寫下去,幫助他人,貼近他人的世界。
《瓦倫蒂諾》出版于1957年,彼時她的創(chuàng)作生涯進入高產(chǎn)的中段。初讀時,我對此一無所知。我只是一個被它完全吸引的讀者這篇小說既令人心碎,又令人捧腹。小說主人公瓦倫蒂諾,從出生起到小說開篇現(xiàn)身時,一直是家人沉重的負擔(dān)。他們傾盡全力供他學(xué)醫(yī),父親堅信兒子會成為大人物。這個說法像咒語般一遍遍重復(fù),小說敘述者、瓦倫蒂諾的妹妹卡泰麗娜告訴我們,雖然這個信念沒什么根據(jù),但從一開始瓦倫蒂諾還小的時候,他就這么覺得,或許后來很難改變自己的想法。一直以來,卡泰麗娜、她的姐姐,還有她們的母親都活在父親為瓦倫蒂諾編織的幻想的陰影之下,哪怕早有跡象表明,瓦倫蒂諾只是一個性格溫和、愛慕虛榮的人:他擅長縫紉,很會逗小孩開心,喜歡穿上家人為他斥巨資做的滑雪服,僅僅為了博取贊美。這個男人注定會在所有大事上讓對他寄予厚望的人失望。他天生喜歡調(diào)情,
交過好幾個女朋友,后來都不了了之,母親總是忙前忙后收拾小飯廳,穿戴整齊接待她們。這種事發(fā)生了很多次,因此當(dāng)他告訴我們,他會在一個月內(nèi)結(jié)婚,沒人相信他的話。我母親很疲憊,不得不收拾好小飯廳,穿上了那條灰色絲質(zhì)連衣裙:她的女學(xué)生參加音樂學(xué)院考試,或瓦倫蒂諾帶女朋友回家,她通常都會穿上這身衣服。
當(dāng)瓦倫蒂諾向家人介紹未婚妻瑪達萊娜時,這個年長女人讓全家大為震驚。她身材矮胖,穿貂皮大衣和平跟鞋,已經(jīng)開始長白發(fā),戴眼鏡,舉止直率果斷,幾乎讓人忽略了她的汗毛。她點上一支煙,對瓦倫蒂諾的家人說,她會好好照顧他,因為她很有錢,父母都去世了,一個人生活。聽到這話,瓦倫蒂諾的母親不禁哭了出來。
他們出門為新家購置家具前,
瓦倫蒂諾給母親描繪了未婚妻房子的布局:那是一棟帶花園的三層別墅,坐落在滿是花園和小樓的街區(qū)。她從小生活在那里,以后他們倆也會住在那里。
他們走了之后,我們待在那里面面相覷,我母親讓我去叫姐姐,我就去了。
在家人震驚的沉默中,我們看到父親為瓦倫蒂諾編織的夢想再也無法成真,一切都被這個長汗毛、抽香煙的妖靈 瞬間擊碎。
瑪達萊娜并不是一個反面角色。我們很快發(fā)現(xiàn),她是一個模范嫂子,對親屬們慷慨大方。父母去世后,卡泰麗娜甚至搬去與兄嫂同住,因此很快成為這樁神秘婚姻的理想敘述者。故事結(jié)尾有一個戲劇性轉(zhuǎn)折,我就不在此劇透了我剛才描述的一切都發(fā)生在開篇數(shù)頁之間。但我接下來要講的或許算是劇透,因此你最好就此打住,讀完小說后再回來。
金茲伯格有意透過遲鈍的卡泰麗娜來呈現(xiàn)瓦倫蒂諾與瑪達萊娜的婚姻。卡泰麗娜似乎看不清兄長的本質(zhì),而這種看不清,正是批評家、譯者恩里卡瑪麗亞費拉拉所說的金茲伯格對未言之事的呈現(xiàn),也就是我在前文提到的潛文本。換句話說,如費拉拉所言,《瓦倫蒂諾》是意大利當(dāng)代小說中最早描繪男同性戀的作品之一。他們在婚姻中扮演顛倒的性別角色,這背后有若干原因,但小說從未點破。故事里所有人都表里不一,卡泰麗娜或許是唯一的例外,隨著時間推移,她某種程度上成了我最愛的角色。瓦倫蒂諾與瑪達萊娜的婚姻打破了家庭秩序,影響了所有人,包括他們自己,以及卡泰麗娜。然而直到最后,卡泰麗娜依然堅定不移地愛著她那華而不實、頭腦簡單、自私自利的兄長。
經(jīng)歷種種破碎后,她的最后一句話依然閃耀著一種獨一無二的、激進的愛:
我很高興他的步子還是那么幸福,那么雀躍、自在;我很高興無論走到哪里,他都會邁著同樣的步子。
亞歷山大齊,2023年
鐘娜 譯
娜塔莉亞·金茲伯格1916 年生于意大利巴勒莫。她在都靈長
大,生活在一個聚集了反法西斯活動家、知識分子和藝術(shù)家的
家庭,十七歲時發(fā)表了自己的第一篇短篇小說,逐漸成為
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意大利作家之一(《紐約時報》),作品
多探討壓迫、家庭和社會變革等主題。1938年,她與著名作
家、活動家和編輯萊昂內(nèi)·金茲伯格結(jié)婚。1940年,法西斯
政府把金茲伯格一家流放到一個偏遠的村莊。在墨索里尼倒
臺后,萊昂內(nèi)逃到羅馬,被納粹當(dāng)局逮捕并酷刑致死。
金茲伯格在羅馬、倫敦和都靈度過了人生后來的歲月,撰寫
了《家庭絮語》《小美德》《親愛的米凱萊》《我是因為高興
才娶你》等數(shù)十部小說、劇本和散文,獲得意大利文學(xué)最高
獎斯特雷加獎和巴古塔文學(xué)獎。她還曾將普魯斯特與福樓拜
的作品譯成意大利文。1991年,金茲伯格在羅馬去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