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大夏書系·教育與國家認同 ![]()
本書一共七講,從國家認同及其面臨的挑戰(zhàn)、意識形態(tài)建構與國家認同、文化認同與國家認同、價值觀教育與國家認同、歷史記憶書寫與國家認同、教材建設與國家認同、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國家認同等角度論述如何在學校場域中建構青少年的國家認同,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國家觀、民族觀、文化觀,鞏固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成長為有能力、有格局的一代新人。本書適合中小學教師、學校管理者研讀。
目 錄
導言 國家認同:教育的重要使命
第一章 國家認同及其面臨的挑戰(zhàn)
一、認同:我(們)是誰 / 009
二、國家認同的三重維度 / 015
三、認同的力量 / 021
四、當代國家認同面臨的挑戰(zhàn) / 023
五、國家認同教育:各國在積極行動 / 033
第二章 意識形態(tài)建構與國家認同
一、政治認同及其構成要素 / 039
二、意識形態(tài)建設面臨的挑戰(zhàn) / 045
三、增強意識形態(tài)認同:夯實政治認同的思想基礎 / 049
第三章 以文化認同熔鑄國家認同
一、文化認同是國家認同的核心 / 059
二、當代中國文化認同面臨的挑戰(zhàn) / 062
三、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 / 070
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 / 081
第四章 價值觀教育與國家認同
一、核心價值的國家認同功能 / 093
二、祛魅時代的價值認同困境 / 100
三、國家認同建構中價值認同的達成 / 109
第五章 歷史記憶書寫與國家認同
一、歷史記憶及其國家認同功能 / 119
二、革命英雄記憶的國家認同功能 / 125
三、革命英雄記憶書寫遭遇的挑戰(zhàn) / 133
四、嚴肅歷史記憶書寫,增進青少年國家認同 / 136
第六章 教材建設與國家認同
一、教材的屬性及其國家認同功能 / 149
二、國家認同教育融入課程教材的基本原則 / 154
三、國家認同教育融入課程教材的實現路徑 / 161
第七章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國家認同
一、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國家認同功能 / 175
二、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發(fā)展 / 180
三、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 / 185
四、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 192
結 語 / 197
后 記 / 201
導言
國家認同:教育的重要使命
國家是包含制度、文化、民族血緣的共同體。國家除表征歷史上形成的領土、人口等自然因素外,還表征“政治—法律”共同體和“歷史—文化”共同體。作為一種政治共同體,國家表現為有一整套的制度設計,是一種合法武力的壟斷與行政機構的設置,對外代表不容侵犯的主權,對內擁有裁決一切爭端的最高裁決權。作為一種文化共同體,國家表現為擁有共同的語言、文化、歷史記憶等因素。同時,對于多民族國家而言,還需要采取適當的方式將各個民族的認同融合到作為整體的國家認同之中,引導人們認同超越各個民族文化特征的共同的民族文化。正因如此,國家的存續(xù)和發(fā)展有賴于民眾對國家基本制度的認同,對發(fā)展道路的認可,有賴于人們形成共屬一體的文化心理,建構起超越各個民族的共同的民族觀念,簡言之,有賴于人們對國家形成強烈的認同感。
簡單說來,認同是對“我是誰?”這一問題的追問。通過追問,自我知道自己從哪里來,現在身處何地,又將走向何處。與之相對應,國家認同是指個人在心理上認為自己歸屬于該共同體,意識到自己具有該國成員的身份資格。國家認同表現為國民對國家具有持久的愛,在祖國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頭,國民應赴湯蹈火,與祖國同甘苦,與同胞共患難。
“認同”看似簡單,實則十分重要。它為個體的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提供了參照系。認同感的獲得意味著人們找到了奮斗的方向,懂得了什么事情值得做,什么事情不值得做。認同也為人們提供了安全感和心理上的歸屬感。越是在變動的情況中,個體尋求他人幫助、獲得歸屬感的渴望越突出。變化的社會環(huán)境、漂泊不定的生活,往往會引發(fā)一個人的認同焦慮。在日常生活中,良好的人際關系之所以重要,一個重要原因也在于此。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助于個體體會到深摯、長久的友誼,與他人形成相互依靠、托付和信賴的關系,形成一種“家”的感覺。認同也是行動意義的重要來源,它決定了行動的方向和力量。奧運比賽是精彩絕倫的國際體育盛宴,但同時也是愛國情感爆發(fā)的絕佳場域。從某種意義上說,如果沒有國家因素的影響,很多比賽的精彩度、觀眾的觀摩率是會大打折扣的。正是為國家爭光的強烈愿望,激起運動健兒爭金奪銀的強大動力,也正是基于本國運動健兒取得佳績的強烈渴望,激發(fā)起觀眾的觀看熱情。
教育是增進民眾國家認同感的基本方式,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在于培養(yǎng)認同該國政治制度、文化價值理念、民族文化傳統的公民,培養(yǎng)民眾的國家認同感。
教育具有鮮明的政治屬性,表達特定的政治立場,傳遞特定的價值觀念,增進青少年的政治認同。教育是存在于一定社會條件下的實踐活動,受到社會經濟基礎、政治結構和文化環(huán)境等因素的制約。政治性是教育的首要屬性和鮮明特征。教育反映和體現著統治階級的意志,“古今中外,每個國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來培養(yǎng)人的,世界一流大學都是在服務自己國家發(fā)展中成長起來的”。教育傳遞特定的價值觀念。任何教育都不同程度地滲透著價值追求,那種純粹客觀中立的知識講授是不存在的。教育旨在解決“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這個根本問題,即引導人們認同什么樣的文化、價值觀念,具有怎樣的行為方式,它對于何謂正確、錯誤,哪些觀點應該被堅持和倡導,哪些觀點應該被摒棄和抵制,有著鮮明的態(tài)度。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我們的教育絕不能培養(yǎng)社會主義破壞者和掘墓人,絕不能培養(yǎng)出一些‘長著中國臉,不是中國心,沒有中國情,缺少中國味’的人!那將是教育的失敗。教育的失敗是一種根本性失敗!
增強學生的政治認同是教育的基本目標。我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我們的教育必須把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培養(yǎng)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為此,我們要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屬性,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祖國觀、民族觀、文化觀、歷史觀,不斷增強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
教育具有鮮明的文化屬性,傳承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文化傳統,不斷增強青少年的文化認同。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既包括由經濟、科技、軍事實力等體現出來的“硬實力”,也包括以文化和價值觀念、社會制度、發(fā)展模式、生活方式、意識形態(tài)等的吸引力所體現出來的“軟實力”。古往今來,任何一個大國的發(fā)展進程,既是經濟總量、軍事力量等硬實力提升的進程,也是價值觀、思想文化等軟實力提高的進程。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沒有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斷增強,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將會失去自己的特性,更談不上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fā)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yǎng)!蔽幕侨藗冊陂L時期共同生活中凝結下來的具有穩(wěn)定性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共同心理乃至風俗習慣等觀念形態(tài)的總和,它彰顯了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特性,體現出有別于其他民族和國家的特質。一個國家只有具備為全體國民所認可的價值觀念,形成共同的民族心理、共同的集體記憶和公共文化,建構具有強大感召力和影響力的文化軟實力,簡言之,只有民眾具有強烈的文化認同感,才能形成穩(wěn)固的國家認同,以確保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教育植根于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歷史、社會和文化之中,被深深打上了民族文化的烙印,承載著傳承和創(chuàng)新這一民族文化的重任。我們需要緊密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藝術體育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huán)節(jié),引導青少年從小接受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熏陶,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禮敬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深入理解和感悟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傳承紅色基因,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增強投身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教育肩負維護民族團結、國家統一的重任,對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增強中華民族認同發(fā)揮著關鍵作用。現代國家作為一個整體,必須采用有效的方式將其內部各個民族的認同融合到作為整體的國家認同之中,否則就會被各種民族認同的力量瓦解。因此,從國家建構的角度講,相比特定的民族認同,國家認同具有優(yōu)先性。中華民族“是中華大地各類人群浸潤數千年中華文明,經歷長期交往交流交融,在共同締造統一多民族國家歷史進程中形成的、具有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的人們共同體”,是由一個個中國人組成的國民集合體,有著共同的身份與信念,承載著共同的榮辱,肩負著共同的命運。自成一體的地理單元,大一統的政治理念和政治格局,相互依賴的經濟關系,多元一體的中華文化,救亡圖存的共同歷史命運,構成了中國各民族團結統一的牢固紐帶。各族人民共同開拓了祖國的遼闊疆域,共同締造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共同書寫了輝煌的中國歷史,共同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共同培育了偉大的民族精神。近代以來,在捍衛(wèi)國家統一、抵抗外來侵略的斗爭中,中華民族從一個自在的民族,變成了一個自覺的民族。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中華民族共同體這一歷史客觀存在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過程中形成的中華民族共同心理意識。作為與國家認同相匹配的、超越各個民族認同基礎上的共同民族認同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奠定了共同的民族心理基礎,激發(fā)各族人民團結奮斗,凝聚起了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磅礴力量。當代中國國家認同的建構,必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引導人們深刻地認識中國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國家,中華文化是包括56個民族的文化,中華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的文明,中華民族是各民族共有的大家庭,引導各族人民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
學校是開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重要陣地,必須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納入學校育人全過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需要正確把握共同性和差異性的關系、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各民族意識的關系、中華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關系、物質和精神的關系。要凸顯“共同性”,彰顯“國家認同”這一價值導向。共同性是根本、方向和前提,差異性不能削弱和危害共同性;各民族要始終把中華民族整體利益放在首位,本民族意識要服從和服務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各民族優(yōu)秀傳統文化都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中華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葉,根深干壯才能枝繁葉茂;要賦予所有改革發(fā)展以彰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義,維護統一、反對分裂的意義,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義。為此,要加強對青少年的歷史文化教育,增進他們對中華民族歷史發(fā)展的全面認識,使其深刻認識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強化對各民族共同開拓遼闊疆域、共同締造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共同書寫悠久歷史、共同創(chuàng)造燦爛文化、共同培育偉大精神的中華民族歷史的把握,擯棄錯誤歷史觀,牢固樹立“五個共同”的中華民族歷史觀。全面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全面推行使用國家統編教材,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從小就植入孩子們的心靈。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用共同理想信念凝心鑄魂,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增進青少年對中華文化的認同。積極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構建互嵌式社會結構和社區(qū)環(huán)境,營造各民族學生共同學習、生活的環(huán)境氛圍,共同織就“民族團結一家親”的美好畫卷。
吳玉軍,北京師范大學哲學學院、大中小學德育一體化國家教材建設重點研究基地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政治哲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出版專著《非確定性與現代人的生存》、《現代性語境下的認同問題》、《自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國家認同建構》、《強國有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青少年價值認同》等,譯著《經驗及其模式》、《美國中小學社會課教學策略》等,主編教材《為了未來——教師職業(yè)道德讀本》(師范生分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生讀本》(小學低年級)、《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哲學與人生》等。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哲學研究》、《馬克思主義與現實》等報刊發(fā)表論文130余篇。2015年入選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2019年入選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2020年入選國家“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
導言
國家認同:教育的重要使命
國家是包含制度、文化、民族血緣的共同體。國家除表征歷史上形成的領土、人口等自然因素外,還表征“政治—法律”共同體和“歷史—文化”共同體。作為一種政治共同體,國家表現為有一整套的制度設計,是一種合法武力的壟斷與行政機構的設置,對外代表不容侵犯的主權,對內擁有裁決一切爭端的最高裁決權。作為一種文化共同體,國家表現為擁有共同的語言、文化、歷史記憶等因素。同時,對于多民族國家而言,還需要采取適當的方式將各個民族的認同融合到作為整體的國家認同之中,引導人們認同超越各個民族文化特征的共同的民族文化。正因如此,國家的存續(xù)和發(fā)展有賴于民眾對國家基本制度的認同,對發(fā)展道路的認可,有賴于人們形成共屬一體的文化心理,建構起超越各個民族的共同的民族觀念,簡言之,有賴于人們對國家形成強烈的認同感。
簡單說來,認同是對“我是誰?”這一問題的追問。通過追問,自我知道自己從哪里來,現在身處何地,又將走向何處。與之相對應,國家認同是指個人在心理上認為自己歸屬于該共同體,意識到自己具有該國成員的身份資格。國家認同表現為國民對國家具有持久的愛,在祖國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頭,國民應赴湯蹈火,與祖國同甘苦,與同胞共患難。
“認同”看似簡單,實則十分重要。它為個體的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提供了參照系。認同感的獲得意味著人們找到了奮斗的方向,懂得了什么事情值得做,什么事情不值得做。認同也為人們提供了安全感和心理上的歸屬感。越是在變動的情況中,個體尋求他人幫助、獲得歸屬感的渴望越突出。變化的社會環(huán)境、漂泊不定的生活,往往會引發(fā)一個人的認同焦慮。在日常生活中,良好的人際關系之所以重要,一個重要原因也在于此。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助于個體體會到深摯、長久的友誼,與他人形成相互依靠、托付和信賴的關系,形成一種“家”的感覺。認同也是行動意義的重要來源,它決定了行動的方向和力量。奧運比賽是精彩絕倫的國際體育盛宴,但同時也是愛國情感爆發(fā)的絕佳場域。從某種意義上說,如果沒有國家因素的影響,很多比賽的精彩度、觀眾的觀摩率是會大打折扣的。正是為國家爭光的強烈愿望,激起運動健兒爭金奪銀的強大動力,也正是基于本國運動健兒取得佳績的強烈渴望,激發(fā)起觀眾的觀看熱情。
教育是增進民眾國家認同感的基本方式,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在于培養(yǎng)認同該國政治制度、文化價值理念、民族文化傳統的公民,培養(yǎng)民眾的國家認同感。
教育具有鮮明的政治屬性,表達特定的政治立場,傳遞特定的價值觀念,增進青少年的政治認同。教育是存在于一定社會條件下的實踐活動,受到社會經濟基礎、政治結構和文化環(huán)境等因素的制約。政治性是教育的首要屬性和鮮明特征。教育反映和體現著統治階級的意志,“古今中外,每個國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來培養(yǎng)人的,世界一流大學都是在服務自己國家發(fā)展中成長起來的”。教育傳遞特定的價值觀念。任何教育都不同程度地滲透著價值追求,那種純粹客觀中立的知識講授是不存在的。教育旨在解決“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這個根本問題,即引導人們認同什么樣的文化、價值觀念,具有怎樣的行為方式,它對于何謂正確、錯誤,哪些觀點應該被堅持和倡導,哪些觀點應該被摒棄和抵制,有著鮮明的態(tài)度。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我們的教育絕不能培養(yǎng)社會主義破壞者和掘墓人,絕不能培養(yǎng)出一些‘長著中國臉,不是中國心,沒有中國情,缺少中國味’的人!那將是教育的失敗。教育的失敗是一種根本性失敗!
增強學生的政治認同是教育的基本目標。我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我們的教育必須把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培養(yǎng)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為此,我們要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屬性,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祖國觀、民族觀、文化觀、歷史觀,不斷增強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
教育具有鮮明的文化屬性,傳承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文化傳統,不斷增強青少年的文化認同。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既包括由經濟、科技、軍事實力等體現出來的“硬實力”,也包括以文化和價值觀念、社會制度、發(fā)展模式、生活方式、意識形態(tài)等的吸引力所體現出來的“軟實力”。古往今來,任何一個大國的發(fā)展進程,既是經濟總量、軍事力量等硬實力提升的進程,也是價值觀、思想文化等軟實力提高的進程。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沒有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斷增強,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將會失去自己的特性,更談不上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fā)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yǎng)!蔽幕侨藗冊陂L時期共同生活中凝結下來的具有穩(wěn)定性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共同心理乃至風俗習慣等觀念形態(tài)的總和,它彰顯了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特性,體現出有別于其他民族和國家的特質。一個國家只有具備為全體國民所認可的價值觀念,形成共同的民族心理、共同的集體記憶和公共文化,建構具有強大感召力和影響力的文化軟實力,簡言之,只有民眾具有強烈的文化認同感,才能形成穩(wěn)固的國家認同,以確保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教育植根于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歷史、社會和文化之中,被深深打上了民族文化的烙印,承載著傳承和創(chuàng)新這一民族文化的重任。我們需要緊密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藝術體育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huán)節(jié),引導青少年從小接受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熏陶,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禮敬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深入理解和感悟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傳承紅色基因,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增強投身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教育肩負維護民族團結、國家統一的重任,對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增強中華民族認同發(fā)揮著關鍵作用,F代國家作為一個整體,必須采用有效的方式將其內部各個民族的認同融合到作為整體的國家認同之中,否則就會被各種民族認同的力量瓦解。因此,從國家建構的角度講,相比特定的民族認同,國家認同具有優(yōu)先性。中華民族“是中華大地各類人群浸潤數千年中華文明,經歷長期交往交流交融,在共同締造統一多民族國家歷史進程中形成的、具有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的人們共同體”,是由一個個中國人組成的國民集合體,有著共同的身份與信念,承載著共同的榮辱,肩負著共同的命運。自成一體的地理單元,大一統的政治理念和政治格局,相互依賴的經濟關系,多元一體的中華文化,救亡圖存的共同歷史命運,構成了中國各民族團結統一的牢固紐帶。各族人民共同開拓了祖國的遼闊疆域,共同締造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共同書寫了輝煌的中國歷史,共同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共同培育了偉大的民族精神。近代以來,在捍衛(wèi)國家統一、抵抗外來侵略的斗爭中,中華民族從一個自在的民族,變成了一個自覺的民族。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中華民族共同體這一歷史客觀存在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過程中形成的中華民族共同心理意識。作為與國家認同相匹配的、超越各個民族認同基礎上的共同民族認同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奠定了共同的民族心理基礎,激發(fā)各族人民團結奮斗,凝聚起了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磅礴力量。當代中國國家認同的建構,必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引導人們深刻地認識中國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國家,中華文化是包括56個民族的文化,中華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的文明,中華民族是各民族共有的大家庭,引導各族人民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
學校是開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重要陣地,必須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納入學校育人全過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需要正確把握共同性和差異性的關系、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各民族意識的關系、中華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關系、物質和精神的關系。要凸顯“共同性”,彰顯“國家認同”這一價值導向。共同性是根本、方向和前提,差異性不能削弱和危害共同性;各民族要始終把中華民族整體利益放在首位,本民族意識要服從和服務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各民族優(yōu)秀傳統文化都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中華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葉,根深干壯才能枝繁葉茂;要賦予所有改革發(fā)展以彰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義,維護統一、反對分裂的意義,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義。為此,要加強對青少年的歷史文化教育,增進他們對中華民族歷史發(fā)展的全面認識,使其深刻認識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強化對各民族共同開拓遼闊疆域、共同締造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共同書寫悠久歷史、共同創(chuàng)造燦爛文化、共同培育偉大精神的中華民族歷史的把握,擯棄錯誤歷史觀,牢固樹立“五個共同”的中華民族歷史觀。全面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全面推行使用國家統編教材,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從小就植入孩子們的心靈。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用共同理想信念凝心鑄魂,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增進青少年對中華文化的認同。積極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構建互嵌式社會結構和社區(qū)環(huán)境,營造各民族學生共同學習、生活的環(huán)境氛圍,共同織就“民族團結一家親”的美好畫卷。
你還可能感興趣
我要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