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態(tài)(modality)初源于傳統(tǒng)模態(tài)邏輯對必要性和可能性的探討。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對于語言中情態(tài)問題的關注度越來越高,情態(tài)和立場的研究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對于漢語來說,除了情態(tài)動詞、情態(tài)副詞、特殊句式之外,句末語氣詞也是表達情態(tài)的重要手段。
中國語言學研究首選書目。著名語言學家、北京語言大學原校長崔希亮教授領銜主編,精選19篇代表性論文,全方位、深層次呈現中國學者在漢語情態(tài)研究上的豐碩成績和前沿熱點。本書匯集了國內最近若干年內發(fā)表的典型研究成果,旨在為讀者描繪出關于漢語情態(tài)和立場研究的大致面貌。本書主要內容集中在對漢語情態(tài)問題的探討上,包括不同的情態(tài)類型、情態(tài)和句類的關系、語氣詞情態(tài)意義的提取、語氣詞與立場表達、語氣詞與情感表達、言語行為理論和情態(tài)意義研究,以及一些具體語氣詞的情態(tài)分析。
★重磅主編,專業(yè)團隊
領銜主編崔希亮教授,北京語言大學原校長、博士生導師,我國漢語情態(tài)研究領域的開拓者和領軍學者;聯合主編王咸慧、王新,均是中國語言學界的青年新銳力量。優(yōu)秀團隊保證了本書的專業(yè)性、前沿性。
★視野廣闊,前沿進展
崔希亮教授等精選19篇優(yōu)秀論文,結集成書,所選篇目均為漢語情態(tài)領域觀點新穎、原創(chuàng)性強、頗具代表性的重要成果,集中呈現十多年來情態(tài)研究的發(fā)展歷程和新熱點。
★海量文獻,便捷查找
本書附錄部分,收錄大量該領域核心文獻、中英文期刊、圖書,出處明晰準確,隨查隨看。一書在手,便捷查閱關鍵文獻,對研究者拓展眼界和思路、把握研究重點、構思論文寫作,均是一大助力。
中國語言學前沿叢書是浙江大學中國語文研究中心近期的重要工作。中心的前身是浙江大學周有光語言文字學研究中心,于2015年5月成立,經過六年的建設,基本完成了以周有光語言文字學整理與研究為主題的使命。為了適應新形勢和中長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需要,實現向語言文字學相關領域拓展和縱深發(fā)展的目標,2020年12月,中心正式更名為浙江大學中國語文研究中心。
語言文字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考察中華文明發(fā)展與演變的歷史,我們會清楚地看到語言文字研究所起到的巨大的、基礎性的作用。語言文字不僅僅是情感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傳承的載體,是國家繁榮發(fā)展的根基,是民族身份的象征和標志。現在是研究語言文字的大好時機,近年召開的全國語言文字工作會議體現了國家對語言文字工作的高度重視。我們漢語研究者應該更多地立足和回應社會需求,更加積極有為地投身語言文字研究和文化建設。
有鑒于此,我們中心新的發(fā)展目標是:響應國家以語言文字凝聚文化自信、增進民族認同的號召,充分發(fā)揮浙江大學語言學研究重鎮(zhèn)的影響力,匯聚全國語言學研究力量,強化語言學全方位的學術研究、交流與合作,著力構建具有中國特色和國際視野的語言學理論體系,打造具有前沿性、權威性、引領性的語言學研究品牌。為此,中心決定啟動以學術傳承為基調的浙大學派語言學叢書和以學術發(fā)展為基調的中國語言學前沿叢書兩個項目,F在出版的中國語言學前沿叢書第一輯,正是這一規(guī)劃的首批成果。
中國語言學是一門古老的學科。傳統(tǒng)的中國語言學根據漢語漢字是形音義結合體的特點,形成了訓詁學、文字學和音韻學三個學科,統(tǒng)稱為小學。正如馬提索夫所說:世界上沒有別的語言像漢語研究得這么深,研究的時間有那么長。(《藏緬語研究對漢語史研究的貢獻》)可以說,系統(tǒng)總結、反思漢語言文字一直是中國傳統(tǒng)語言學研究的優(yōu)良傳統(tǒng)。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語言學思想傳人中國,與傳統(tǒng)語言學發(fā)生碰撞,有識之士便在比較的視野下,開始對中國傳統(tǒng)語言學進行反思與總結。比如章太炎先生在《論語言文字之學》中認為,小學這一古稱應當改為語言文字之學:此語言文字之學,古稱小學。……合此三種,乃成語言文字之學。此固非兒童占畢所能盡者,然猶名為小學,則以襲用古稱,便于指示,其實當名語言文字之學,方為墑切。這種觀念體現出當時學者對傳統(tǒng)語言學現代化的思考與嘗試,也標志著中國語言學開始走上現代化的道路。
近二三十年來,語言學研究觀念不斷拓展、理論不斷創(chuàng)新、內涵與外延不斷豐富,這些都是我們編纂這套叢書的基礎。秉承著梳理、總結與審視學術歷史發(fā)展的傳統(tǒng),我們也需要回顧這一階段,總結我國語言學研究又有哪些新的起點、新的成果。推出中國語言學前沿叢書正是基于這樣的考慮:展現當代中國語言學諸領域專家學者的經典論文,讓我們重溫經典;集中呈現某個領域的進展,讓我們深化對學科本質的認識;引入新思想、新觀念,甚至新的學科,讓我們視野更開闊。我們的做法是:邀請在自己的研究領域精耕細作、有獨到見解的專家,挑選并匯總一批在本領域、本選題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學術論文。這既是對既往研究的回顧總結,也是為新開端揚帆蓄力,正所謂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同時,通過集中呈現前沿成果,讀者能夠了解、掌握該研究方向的最新動態(tài)和代表性成果,辨章學術,考鏡源流,得參考借鑒之利。
本叢書編選有三個標準:創(chuàng)新性、前沿性、專題性。這三點同時也是我們編纂這套叢書的目的,更是我們編纂此叢書的難點。編選之難,首先在于鑒別是否具有創(chuàng)新性。陳寅恪先生在陳垣《敦煌劫余錄·序》中說:一時代之學術,必有其新材料與新問題。研究成果必須具備相當的深度和水準,可以代表這一領域的最新進展。學術研究貴在有所創(chuàng)造,周有光先生曾說:學問有兩種,一種是把現在的學問傳授給別人,像許多大學教授做的就是販賣學問;第二種是創(chuàng)造新的學問,F在國際上看重的是創(chuàng)造學問的人,不是販賣學問的人。販賣學問是好的,但是不夠,國際上評論一個學者,要看他有沒有創(chuàng)造。創(chuàng)造絕非無源之水、向壁虛構。創(chuàng)造之可貴,正在于它使得人類已有認知的邊界再向前拓展了一步。
編選之難,其次在于如何鑒別前沿性。前沿代表了先進性,是最新的經典研究。時至今日,各學科的知識總量呈指數級增長,更兼網絡技術飛速發(fā)展,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日益便利,使人應接不暇。清人袁枚已經感嘆:我所見之書,人亦能見;我所考之典,人亦能考。如今掌握學術動態(tài)的難點主要不在于占有具體的資料,而在于如何穿越海量信息的迷霧,辨別、洞察出真正前沿之所在。我們請專業(yè)研究者挑選自己本色當行的研究領域的經典成果,自然可以判斷是否具有前沿性。
崔希亮,北京語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北京語言大學校長,現任世界漢語教學學會副會長、北京市語言學會理事長。主要研究方向為現代漢語語法、漢語熟語、國際中文教育、中國書法國際傳播等。
王咸慧,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博士,北京語言大學副研究員,主要從事于現代漢語情態(tài)語氣研究、面向漢語國際教育的語法研究。
王新,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博士,天津師范大學講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現代漢語語法、語用和國際中文教育。
崔希亮
前 言
第一輯 理論和方法
崔希亮
言語行為理論與語氣詞的功能意義
張秀松
語言類型學視角的漢語情態(tài)研究現狀與展望
第二輯 認識情態(tài)
崔希亮
漢語語氣詞~嘛的情態(tài)意義
崔希亮
漢語算了的情態(tài)意義及語法化動因
彭利貞
非意愿與非 Vp不可的認識情態(tài)表達
第三輯 動力情態(tài)
彭利貞
論動力情態(tài)的現實否定
范曉蕾
會和能的能力義辨析
第四輯 道義情態(tài)
任 荷
從積極評價到情態(tài):漢語形源助動詞的語義探源兼論道義情態(tài)的語義本質
林劉巍 張寒冰
論現代漢語中表示道義情態(tài)的不敢兼論表示道義情態(tài)的敢義詞句法分布的蘊含共性
第五輯 語氣與情態(tài)
邵敬敏
論語氣與情態(tài)、語氣詞與句類的關系
崔希亮
語氣詞與言者態(tài)度
徐晶凝
普通話口語中語氣助詞呀與啊的功能分離
趙春利 楊 娟
遂愿副詞總算的話語關聯與情態(tài)結構
王咸慧
語氣詞嘛背景信息共識化功能初探
王咸慧
論語氣詞唄的降量表達功能
第六輯 立場與情態(tài)
方 梅
從引述到負面立場表達
方 迪
嘛的認識立場調節(jié)功能及其規(guī)約化
王 新
國內立場研究概貌及相關思考
王 新
新興句末語氣詞耶的情感立場表達功能
附錄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