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三聯中讀開設的同名課程獲得了讀者大量好評,列舉評論如下:
▎格局開闊,語言鏗鏘有力,是學者中不多見的能用優(yōu)美語言闡述歷史的人。拉出一條西方政治線索,這是具有大歷史眼光和大地理格局的做學問方式。
▎這一年來與教授學到了不少知識,那些曾經晦澀難懂的書在教授的一一解刨下,得以彰顯其特有的魅力。準備開始按著教授的書單開始閱讀,在遇到不懂的地方還會返回這個課堂再次聆聽。
▎講得好,把古希臘當時錯綜復雜的政治形勢及見解介紹得十分清楚,從而也就可以看出那些先賢的政治智慧是怎樣的精深而卓越,甚至他們的失誤也成為今天的寶貴的思想遺產。然而,我們從上述介紹里卻也感到,由于缺少這樣一筆博大精深的遺產,我們的改革之路也勢將任重而道遠。
▎大政治時代,中國人對西方美國的認知將面臨全新的考驗。所以,重新認識西方文明傳統,了解西方政治思想的源流,對于當下的中國人理解世界而言至關重要。
本書作者任軍鋒教授專研西方政治思想史二十余年,是復旦大學最受歡迎的通識核心課老師之一,他開設的課程均圍繞經典文本展開,強調經典文本與現實生活的相互激活:將現實陌生化,將文本生活化。在他的講述中,政治不再是虛空抽象、高高在上的復雜概念,它與每一個人都息息相關,理解政治便可能理解諸多與之相關的產物。
自 序
從荷馬到施米特,不是思想家們的座次序列,而是思想與思想彼此交鋒的場域。思想的歷史在形式上貫穿著縱向的時間軸,在內涵上卻呈現為橫向的問題軸。
思想家不僅在審視自己的時代,更在與先哲對駁辯難:柏拉圖在與荷馬辯難,修昔底德在與希羅多德辯難,西塞羅在與柏拉圖辯難,馬基雅維里在與西塞羅辯難,莎士比亞在與奧古斯丁辯難,霍布斯在與亞里士多德辯難,盧梭在與霍布斯、洛克辯難,帕伯琉斯在與孟德斯鳩辯難,托克維爾在與馬克思辯難,施米特在與霍布斯辯難。只有將這種對駁辯難的理路呈現出來,思想的場域才能充分打開,讀者才有望身臨其境,養(yǎng)成權衡取舍的鑒別力和觀照現實的判斷力。
思想場域的打開幅度取決于將時間軸轉化為問題軸的程度。從荷馬到施米特,正是通過問題軸而不斷打開思想場域的過程:梭倫與克洛伊索斯、西蒙尼德與希耶羅、蘇格拉底與阿爾喀比亞德、柏拉圖與狄奧尼修、亞里士多德與亞歷山大、維吉爾與奧古斯都、阿奎那與塞浦路斯王、馬基雅維里與美第奇、施米特與納粹哲人與僭主、哲學與政治、上帝與凱撒、科學與權力之間是否有調和的余地?回答是者,古代有普魯塔克,現代有科耶夫;回答否者,古代有柏拉圖,現代有施特勞斯。
面對這一思想場域,讀者不再是思想長廊的游觀欣賞者,而是身臨其境的理論生活的沉浸式體驗者。這種沉浸式思想體驗,是一切有效閱讀的條件,是任何力圖通過閱讀獲得智性提升的前提,更是思想照進現實的關鍵。
文本是思想的核心載體,思想通過文本得以結構化賦形。文本的經典化過程與文本自身的理論品質,即時空穿透力,密切相關。文本是先哲們?yōu)楹髮W精心打磨的透鏡,借助它,我們得以審視歷史,思考當下,洞燭未來,認識自我。
文本在折射時代,更在模塑時代。理解文本既需要外部視角,又需要內部視角:外部視角需要社會文化史進路,斯金納、波考克堪為典范;內部視角需要政治哲學史進路,施特勞斯、沃格林堪稱翹楚。在本書的寫作過程中,筆者直接或間接地受益于他們的卓越貢獻。中文學界對相關領域文獻的輯譯和識讀品質,都有了實質性的提升,在此,筆者謹向政治思想史領域前輩同仁的不懈努力表達由衷的敬意。
本書以荷馬開篇,以施米特收尾。前者似無疑義,且在首章中已有論述。而以施米特作結,在于施米特站在大時代的轉捩點上。彼時的西方文明繼法國大革命之后,再次被置于分叉路口。不同的選項意味著截然對立的政治決斷,雙方都為各自的決斷付出了空前慘烈的代價。
盡管充滿爭議,施米特無疑是這個波瀾壯闊的時代的標志性思想人物。其思想與行動高度統一,理論與實踐渾然一體。作為思想人物,置身大時代的施米特,其歷史關聯性是之后的思想家所無法企及的。
施米特之后,政治思想進入學院,成為一種以政治為研究對象的人文學術。思想者不再行動,行動者不再思想,政治學術演化成一種專門的理論科學。政治理論與政治行動的畛域分明,政治理論所關注的是解釋世界,而不是改造世界。講述施米特之后更具學院風格的西方政治思想,我們需要探索一種與之匹配的新講法,符合這種新的思想品格。
中國人研究西方,恰如西方人研究中國,很自然地會有著不同程度的比較視野。然而,百年以降,無論是作為政治社會的 西方還是作為思想文化的西方,已然成為現代中國人文明經驗的有機組成部分。為此,我們研究西方,也宿命性地作為認識中國的重要組成部分。
理解政治,是新世紀壓給中國有識之士的精神重擔。面對這一重擔,輕浮的樂觀,抑或輕率的絕望,都是極不負責任的態(tài)度。 理解政治意味著面對現實的勇氣、清晰的判斷力以及智性的誠實,進而自覺審視并肩負起這一精神重擔。
我們業(yè)已進入新的大政治時代。大政治時代需要政治的智識和思維。政治不是經濟、社會的附屬品或衍生物。政治的原理涉及統治與被治、權威與服從,政治的實踐則涉及強權與正義、手段與目的、權力與道德、表層與里層。政治之善在于于國家內部樹立秩序,于國家之間締造和平。
政治的動力是權力,不是道德,但政治時刻需要面對道德的拷問。對于引領和即將引領社會的人來說,理解政治意味著提升政治智識,涵養(yǎng)政治思維,這是人類憑借理性駕馭政治,而不是被本能驅使的基本要件。
從荷馬到施米特,毋寧是一場精神感召。對于其中論及的每一位思想人物,每一部思想文本,本書均力求做到出入其間,游刃有余,同時將相關領域最新的研究成果融入文本解釋與闡發(fā)。本書涉及的思想人物及其文本,都是筆者在不同階段教學過程中所聚焦的核心文獻。
2002年,即我博士畢業(yè)后留校任教的第二年,按照系里的安排,我面向政治學系本科生開設了一門專業(yè)基礎課西方政治史。當時首先面臨的挑戰(zhàn)便是如何講如果沿用傳統政治史的教法,按歷史時段將從古到今的重大政治事件鋪排一遍,除開內容龐雜,更關鍵的問題在于教學內容會始終浮于表面。政治事件若無法轉化為有意義的理論思考,那么歷史只會淪為一大堆凌亂的信息。
課程的前幾輪對我而言可以說是一種煎熬,至于同學們的感覺更是可想而知。幾輪過后,我便對教學內容做了大幅度的調整,改成以經典文本為核心,力圖以點帶面、化繁為簡、以簡馭繁。比如講古代政治史,我曾先后以荷馬、希羅多德、修昔底德、色諾芬、普魯塔克、阿庇安、塔西佗、維吉爾、西塞羅、莎士比亞、蒙森、塞姆為核心;講現代,則先后以馬基雅維里、基佐、聯邦黨人、托克維爾、柏克、麥迪遜、白芝浩、韋伯、施米特、湯因比、施特勞斯、沃格林、亨廷頓、福山等為核心。
為了保證同學們的閱讀效果,養(yǎng)成深入閱讀的習慣,我刻意減少每學期的閱讀量,大多數學期我只布置一到兩個文本,聚焦某一位思想人物,整個學期的教學就是帶領學生集中研讀文本。同學們課前預讀,課堂上要報告,并有隨機提問與討論。我對同學的要求是,將全部注意力聚焦原始文本,在對原始文本形成基本輪廓之前,不必涉獵任何二手研究文獻,否則在不具備基本鑒別力和判斷力的情況下,瀏覽二手研究只是浪費時間,不會有任何實質性收獲。
我對自己的要求則是,備課過程中盡可能吸收相關領域的最新研究,并將其融入講解文本的過程中。本書每章末尾所附延伸閱讀,就是其中的一部分。每學期,會依據現實情境和我自己的現實感更換新的文本,這就使西方政治史這門老課每學期對我來說儼然一門新課。每輪選課的同學就如同開盲盒,而我自己也能夠保持新鮮感。這種教學方式是開啟新的學習之旅的重要契機,既然樂在其中,也就樂此不疲。
我始終認為,所謂教學相長,首先意味著教師通過教學不斷自我提升,教學本身為教師在學術上持續(xù)成長提供了某種壓力場,課堂上同學們的注視和反應,對教師構成一種無形的鞭策力量。教師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研究和教學水平,才能在這種壓力場中做到自適其任,進而游刃有余。
我自己的體會是,講課本身是教師將自己的研究條理化和系統化所不可或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教師學術探索的重要組成部分。口頭表達會在不經意間激發(fā)教師的學術想象力和拓展力,同時發(fā)現自己知識的不足和視野的局限。為此,每次課前,我都會提前一天入靜,盡可能避免任何額外干擾,集中備課,想象教學過程中的種種可能性,并做好各種預案。而每輪教學從來沒有令我失望,時常有意外發(fā)現的驚喜,我自然對課堂滿心期待。
我的教學既然聚焦傳世文本的閱讀,而文本本身必然承載著著作家的創(chuàng)作意圖和精神教誨,這就決定了我的研究領域往往處在政治史和政治思想史之間。這些年我比較自覺的方法論上的努力,正是力圖溝通政治史和政治思想史借助經典文本所提供的理論視野,統攝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歷史時段,同時將著作家的理論洞見化用為觀照中國歷史與現實的理論見識。
為此,我反復提醒同學們,閱讀文本切忌置身事外,僅將文本作為某種知識對象。真正的閱讀是介入式的,需要閱讀者的思想穿越感、經驗現場感。閱讀不是將文本作為知識或觀念教條,而是與文本作者對駁辯難,在文本世界與生活世界之間往返穿梭,將時間性的歷史文本創(chuàng)造性地翻轉為空間性的理論文本。只有這樣,才能在經典與經驗、古代與現代、西方與中國之間發(fā)現精神的共在性,體會底層邏輯的共通性。
在教學之外,從2017年開始,我連續(xù)組織了六屆復旦政治思想史年會,主題大多圍繞關鍵思想人物展開,它們是:修昔底德:歷史與理論托克維爾:現代政治秩序的起源羅馬:舊共和與新君政韋伯:現代政治與文明危機施米特:現代政治秩序的危機沃格林:歷史意識與政治秩序。本書部分章節(jié)的寫作也不同程度得益于研討會上的深入交流,感謝歷屆與會的學界同人的啟發(fā)。
二十年彈指一揮,如今回想起來,我的教學和研究路向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復旦一批青年教師自發(fā)組織的讀書會。其間成員換了好幾波,但二十年來讀書會可謂雷打不動,每周堅持一起讀書討論。我們先后共讀的文本包括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古希臘悲劇、莎士比亞、奧古斯丁。之后讀書會又轉向中國古典文本,包括《春秋》三傳、《毛詩》、《莊子》、杜詩、《周易》、《中庸》、《論語》。通過讀書,我們建立友誼,砥礪思想,觀照現實,涵養(yǎng)心性,保持智性上的謙卑和持續(xù)的學習狀態(tài)?梢哉f,二十年的讀書會成為我個人學術成長的關鍵助力。本書獻給曾經和正在一起讀書的學友們。
對于每一章的撰寫,筆者均以專題論文的標準自我要求,行文力求要言不煩,穩(wěn)健精到。為了閱讀的流暢性,我在行文中盡可能減少引注,講述文本與解釋文本彼此交叉。一般讀者讀了相關章節(jié)后基本可以省卻再去求證原始文本的額外負擔。初入門徑者不妨以相關章節(jié)為起點,循著章末所附延伸閱讀的指引,自行探索登堂入室的門徑。專業(yè)研究者應該一眼就能看出行文中的具體所指,與相關研究者方法旨趣的異同,擇善而從便可。
本書部分章節(jié)相繼在《中國政治學》《復旦政治學評論》《思想史研究輯刊》《思想與社會》《政治與法律評論》《文化縱橫》《云南大學學報》等刊物上發(fā)表。特此致謝!
最后,感謝三聯中讀俞力莎女士及其團隊,如何理解政治音頻課的催更節(jié)奏保證了我的寫作節(jié)律。感謝三聯書店的馮金紅女士,本書從選題論證到寫作成稿,均得益于金紅的鼎力相助。責任編輯宋林鞠女士是全書的第一位讀者,從形式到內容,林鞠貢獻了許多極具針對性的改進意見。作為讀書人和寫作者,遇見她們,何其有幸!
第一章 荷馬作為希臘的教育者:《荷馬史詩》
第二章 國富國窮與帝國興衰的悖謬邏輯:希羅多德《歷史》
第三章 從僭主到哲人的精神成長史:索?死账埂抖淼移炙雇酢
第四章 民主帝國的困局和終曲:修昔底德《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史》
第五章 盛世雅典人的迷茫與鄉(xiāng)愁:阿里斯托芬《云》
第六章 民主帝國的精神沉淪史:柏拉圖《理想國》
第七章 哲人與城邦分道揚鑣:柏拉圖《蘇格拉底的申辯》
第八章 公民哲人蘇格拉底:色諾芬《回憶蘇格拉底》
第九章 斯巴達政制的式微與希臘文明精神的沉淪:色諾芬《斯巴達政制》
第十章 政治學作為立法科學:亞里士多德《政治學》
第十一章 政治相對哲學的優(yōu)先性:西塞羅《論義務》
第十二章 政治民族的肇端與世界帝國的締造:維吉爾《埃涅阿斯紀》
第十三章 政治人的幸福:普魯塔克《道德論集》
第十四章 政治教育的新途徑:普魯塔克《對比列傳》
第十五章 重估古典政治:奧古斯丁《上帝之城》
第十六章 重新勘定宗教權威與世俗權力:阿奎那《論君主政治》
第十七章 現代盧克麗絲的德行:馬基雅維里《曼陀羅》
第十八章 僭主的德行與惡行:馬基雅維里《君主論》
第十九章 古代盧克麗絲的德行:莎士比亞《盧克麗絲失貞記》
第二十章 凱撒之死開啟了凱撒時代:莎士比亞《裘力斯·凱撒》
第二十一章 現代國家的起源及其特征:霍布斯《利維坦》
第二十二章 政治社會的建立及其維護:洛克《政府論》
第二十三章 人民主權與現代政府的合法性基礎:盧梭《社會契約論》
第二十四章 美利堅立國的政治理論:帕伯琉斯《聯邦論》
第二十五章 自由帝國美利堅的崛起: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
第二十六章 學術與政治之間的分際及各自的使命:韋伯《學術與政治》
第二十七章 從認識敵人到理解政治:施米特《政治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