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巴比倫柏林》的歷史世界
轟動的傳聞、貧困的城市、危險的街道、暴力的犯罪、泛濫的色情……
法官、警察、科學專家、記者、精神病患者、性倒錯者、殺人犯……
芝加哥大學歷史系教授斯佩克特歷時十幾年,查閱大量一手文獻,用體裁豐富的檔案醫(yī)學和法學的小冊子、報紙報道的丑聞、警局和法院記錄、私人日記、當時的大眾小說和高雅文化重構世紀末時期歐洲大都市地下世界的真實氛圍。
★ 透視潛藏在歐洲文明核心處的暴力幻想
是否存在一種可能,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不是現(xiàn)代人暴力幻想的起因,而是其暴力幻想的癥狀甚至后果呢?那些往往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才滋生的暴力幻想早已令人不安地活躍在世紀之交那座貌似僅服務于審美的花園中了。
★ 對?隆缎越(jīng)驗史》論題的批判性延伸
現(xiàn)代人為何如此癡迷都市犯罪故事?所有作為文明之反面的或實或虛的邊緣人物,以及同他們聯(lián)系在一起的暴力色情幻想在啟蒙的社會進程和現(xiàn)代主體的形成中發(fā)揮了何等作用?
?率降幕卮鹗牵哼吘壢宋锏墓δ苁菫橐讶〉弥行牡匚坏纳矸菡J同提供正當性。而斯佩克特則認為,暴力、墮落與邊緣內在于現(xiàn)代人啟蒙與文明的自我形象之中,并非其反面,它們構成了現(xiàn)代主體的身份認同本身
導言 邊界上
當我們把1900年前后的時代稱為世紀末(fin de siècle)或者用頹廢形容當時的文化思潮時,我們就是在對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歐洲大都市做出一種苛刻但令人著迷的評價。當時的一系列人們耳熟能詳又聳人聽聞的圖景可以證實這些詞匯激發(fā)的情緒:危險的美女、轟動的故事、貧困的城市、危險的街道、暴力的犯罪以及泛濫的色情。同時,在強烈本能的驅使下,我們也把世紀之交的歐洲都市與另外一些事物掛鉤:對科學理性將會高奏凱歌的信念、方興未艾的專業(yè)知識以及當時人們對于進步的自信甚至自負的態(tài)度。上述兩種精神圖景感官的圖景和科學的圖景同時出現(xiàn)在了中歐國家眾多都市居民對于他們當時生活的自我印象中,產(chǎn)生了巨大的作用。上述兩種截然相反的圖景相互勾連,成為當時人們看待世界、看待自身在世上所處位置的途徑的組成部分之一,這是如何實現(xiàn)的呢?現(xiàn)代性有著許多的層面,它們時而彼此共存,時而相互矛盾,除此以外,整體而言,這些層面和這些層面之間的張力普遍具有一種神話特質:這是看待他者和自身的一種方式,通過裝載符號的圖像和敘事系統(tǒng),揭示起源、本質以及命運。
此項研究的舞臺是當時人們對新興都市的所思所想當時人們認為,大型城市是一種前所未有的生活體驗。本著作的重點是維也納和柏林這兩座大都市。雖然這兩座城市截然不同,但它們均既是現(xiàn)代社會有關性與性別的思想觀念發(fā)展演變的關鍵地點,也是激發(fā)這些有關性與性別的思想觀念的政治運動、解放運動發(fā)生、發(fā)展的關鍵地點。在這里我們僅需列舉一些例子:性學研究的誕生、同性戀身份認同的初次實踐、反對迫害性少數(shù)群體的運動以及世紀之交女權主義的第一次浪潮。同時,維也納和柏林也成為大量所謂的邊緣、極限或者邊界的暴力幻想的溫床,這里我們同樣只需列舉一些例子:紅顏禍水的形象、色情謀殺的報道、地下賣淫的小說、令人瞠目結舌的血祭誹謗的強勢再現(xiàn),以及具有同性戀取向的公眾人物、同性戀小圈子或同性戀秘密社團的種種丑聞。當時,色情幻想出人意料地在許多領域中占據(jù)突出的位置,包括:高雅文化(包括文學和哲學)、學術研究(特別是性學、城市社會學以及犯罪學)以及大眾文化(包括小說和大眾媒體對離奇案件的新聞報道)。在本著作中,筆者試圖歸納分析上述貌似分散實則相關的文本。
通常,暴力猛料(violent sensations)這一術語最直接的指代對象是諸多文化幻想。這些幻想的載體是戲劇性的審判、丑聞以及某些流傳廣泛的故事等(其內容是連環(huán)謀殺、色情謀殺以及儀式謀殺等)。同時,這意味著一種新型的憂慮,一種內在而無意識的自我,這種自我受暴力沖動的支配這是一種隱秘、強大,甚至難以克制的性沖動或者犯罪沖動。在后文中,原初自我的諸多幻想將以各種形態(tài)登場。與此同時,我們可以找到:幻想的制造者和幻想的消費者在不同的文本中、不同類型的文本中以及不同時代的文本中,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程度上介入上述暴力的自我的形象。
本書試圖另辟蹊徑看待上述事物,整合千差萬別且自相矛盾的具體現(xiàn)象,把它們視為一場復雜的文化運動的組成部分,當然,這種思路可能帶來許多復雜的問題。首先,我們遇到了一個違反直覺的問題:上述文本和實踐可以產(chǎn)生哪些正面的作用。創(chuàng)造極端人物、制造極端人物遭遇的極端暴力的幻想可能產(chǎn)生哪些正向的,甚至烏托邦式的潛在影響。對于極端人物發(fā)揮的作用,人們有著更加直觀的看法,作為邊緣人物,他們的功能是驗證和授權已取得中心地位的身份認同正常的人、值得尊敬的人、有用的人以及遵守紀律的人。這種論點可以輕易解釋此類現(xiàn)象,即人們不斷刻意為此類他者貼上標簽特別是涉及性問題的他者,例如同性戀者、妓女以及猶太人。根據(jù)這種觀點,這些人物與各種極端暴力幻想的關聯(lián)不但是貼標簽過程的特征之一,而且是所有此類文化作品的潛在目標的兇險表征之一。顯然我們不能證偽這種解讀,在摧毀父權社會滋生的性別歧視幻想和反同性戀幻想上,這種觀點確實具有一定價值。不過,這種功能主義的觀點我們可以稱之為邊緣化理論遮蔽了下文將要分析的歷史現(xiàn)象的最突出、最驚人的特征。
本書的全部篇幅旨在說服讀者,邊緣化理論對于上述暴力幻想的文化意義或具體功能的解釋難以令人信服。我們需要更加清晰明確地描述、分析和論證上述現(xiàn)象與當時的啟蒙式的社會進程之間的緊密紐帶。本書前言篇幅有限,不可能完成這一論證任務。后文的每個章節(jié)計劃分別理清一種復雜的情況,包括其中的聯(lián)系、矛盾以及相互影響等。為此,我們首先簡要羅列主要論題。
作者簡介
斯科特·斯佩克特,密歇根大學歷史系教授,主要研究課題為現(xiàn)代中歐史、觀念史與文化史、德國-猶太問題、性與性別史。主要著作有《沒有猶太人的現(xiàn)代主義?德裔猶太主體及其歷史》(Modernism without Jews? German-Jewish Subjects and Histories)、《布拉格領地:卡夫卡筆下的世紀末時期的國族沖突與文化革新》(Prague Territories: National Conflict and Cultural Innovation in Franz Kafkas Fin de Siècle)。
譯者簡介
沈辰成,東方出版中心編輯,德國奧格斯堡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生,華東師范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研究方向是歷史教育和公眾史學,長期從事世界史科普作品的寫作和外國歷史著作的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