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聰明教學7原理:基于學習科學的教學策略》的第二版,本書更新并擴充了第一版的研究成果,更加深入地探討了學習的社會和情感成分。除了涉及學生的已有知識、動機、發(fā)展水平、學習反饋等視角,本書還探討了權利、身份、歸屬感與教學和學習的關系。書中基于對心理學、教育學、人類學、多樣性研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將學習機制這一復雜的話題,簡化成對8條強有力的學習原理的清晰解釋。
·學生在身份、發(fā)展階段和生活經歷等多個方面存在差異,這些差異會影響他們對世界的體驗,進而影響他們的學習和學業(yè)表現。
·學生的已有知識會促進或妨礙其學習。
·學生組織知識的方式會影響其學習和運用知識的方式。
·學生的動機激發(fā)、引導和維持他們的學習活動。
·要達到精熟水平,學生首先需要獲得成分技能,然后練習整合這些成分技能,并且知道何時運用所學的技能。
·目標導向的練習,結合針對性的反饋,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
·教師創(chuàng)建的課堂環(huán)境深刻地影響學生的學習,這種影響可能是積極的, 也可能是消極的。
·要成為自主學習者,學生必須學會監(jiān)控和調節(jié)自己的學習方法。
教師只有通過影響學生的學習行為,才能促進其學習。如果您對“更好地理解學生如何學習”這一問題感興趣,或對“運用學習原理改善教學”感興趣,那么,本書將非常適合您。本書適合大學教師、研究生、師資開發(fā)者、教學設計者、教育管理者,也適合K—12的教師。本書每一章都以一些代表教學情境的故事開始,用于引出原理并提供策略,以幫助教師運用該原理來設計教學。此外,本書所列的原理對于不同經驗水平的教師都具有參考價值。
前 言
當我們撰寫本書的第一版《聰明教學7原理:基于學習科學的教學策略》時,我們都生活在環(huán)大西洋中部地區(qū)一個中等規(guī)模的城市,并在同一所學校工作,這所學校是一所在技術和創(chuàng)意領域享有卓越聲譽的中等規(guī)模的大學。換句話說,我們“中”味十足。從那時起,不僅世界和高等教育發(fā)生了巨大變化,我們自己的生活也發(fā)生了巨大變化。
米歇爾成為南部州立大學教學中心的主任,該校資源明顯不及他過去學校的水平。盡管處境艱難,要應對薪酬壓縮有時甚至是薪酬倒掛的問題,但他還是取得了一些長足的進展。在他任職的學校,學生群體的人口構成更加多樣化,社會態(tài)度跨越整個政治光譜;班級規(guī)模龐大,助教稀缺。因為管理和評價的負擔太重,導致教師難以將校方推薦的教學策略付諸實踐。米歇爾遇到了沒有合法身份的學生和生活貧困的學生,并對他們生活的不穩(wěn)定性及其對學業(yè)的影響有了更好的理解。例如,學生們會為了避開警察設的路障或因出庭應訴而不得不缺課。盡管這些學生聰明且專注,但他們中有些人是患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的退伍軍人,還有些人因為之前接受的教育不足而無法跟上大學課程。米歇爾所在的學校領導層頻繁變動,還曾因言論自由和種族歧視指控方面引發(fā)的爭議,多次登上美國國家新聞。一項允許在校園內不受限制區(qū)域持槍的州法律,引起了教授有爭議學科的教師們對安全的擔憂。對瑜伽長期感興趣的米歇爾,開始將瑜伽練習融入工作中,用一種更有同情心、更全面、更激進的方法來支持教師。
瑪莎留在了我們最初相識的那所大學,但她轉到了新的行政崗位并參與新的合作項目。其中,許多合作項目都集中在學習和技術的交叉領域,特別是學習分析技術的應用。她開發(fā)了幾項新穎的技術用來提高學生的學習和元認知能力。與此同時,她與來自不同背景的教師和學生相處的親身經歷也改變了她的教學觀。她遇到過一些學生,盡管就讀于精英大學,但經常面臨食品不安全的問題。她目睹了身患殘疾的同事、跨性別同事,以及處于劣勢地位的少數群體同事們,不得不苦于應對體制中根深蒂固的等級制度和僵化的規(guī)范,這些體制并不為他們設計,有時甚至直接排斥他們。當她閱讀了有關校園內學生多樣性和包容性經驗的定性研究結果時,她發(fā)現這些故事讀起來令人痛苦。
與此同時,邁克爾和瑪麗暫時離開了學術界,轉入商界,同時在一家全球教育初創(chuàng)企業(yè)工作。他們的工作使他們的足跡遍及哈薩克斯坦、印度、哥倫比亞等國家,這讓他們深刻體會到教育與文化——更不用說政治和經濟——是如何交織在一起的。工作還讓他們接觸到商業(yè)中快節(jié)奏、競爭激烈的企業(yè)文化,這與學術界截然不同。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學到了與教學和學習相關的溝通和營銷技能,而這些技能在學術培訓中還很少被視為構成部分。最終,他們找到了回歸學術之路。
瑪麗加入了一所醫(yī)學院的教師隊伍,對專業(yè)學院中成年學習者的需求,以及臨床實習、導師制乃至團隊科研等各種教學形式的特點,都有了更為充分的理解。她與少數族裔服務機構、西班牙裔和美國原住民卓越中心合作的經歷,改變了她對不同機構和機構文化運作方式的固有認識,拓寬了她對不同背景的教師和學生所面臨問題的理解。與此同時,她還深度參與了在線課程開發(fā),探討了使在線學習更具吸引力、更嚴謹和更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因素。
邁克爾回到了學術界,成為一名管理者,領導幾所大學的在線教育和教師發(fā)展項目,這些項目各具特色。為大學提供戰(zhàn)略指導并與多種多樣的工作人員合作,拓寬了他對高等教育機構角色和責任的理解。與此同時,看著自己的孩子在學校取得進步,并學習了新的學術和非學術技能,讓他以新的方式來欣賞學習,包括本書所介紹的學習原理。
與此同時,我們周圍的世界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高等教育本身也發(fā)生了重大變化。人口構成的改變——大學適齡學生數量減少以及人口向美國南部和西部轉移,使許多高校爭相招攬學生。為了吸引申請者,許多高校加大對校園設施的投入,有時候甚至犧牲了學術發(fā)展。一些高校無力競爭而不得不關閉。國家意識形態(tài)割裂的加劇,使各州教育委員會和監(jiān)督機構對學術機構的審查變得更為嚴格。州教育預算減少導致公立大學不得不節(jié)衣縮食,用成本更低的兼職教師代替終身教授,擴大班級規(guī)模,并削減項目。行業(yè)競爭以及培訓和學位認證方式的改變,迫使學術界開發(fā)新的商業(yè)模式和產品,包括“非捆綁”學位課程、慕課(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MOOCs)、微證書、訓練營課程、繼續(xù)教育和專業(yè)教育課程,以及在“終身學習”旗幟下與校友互動和聯系的項目。新技術進入(和退出)舞臺,改變了教學方式,增加了教師的壓力。在線課程的興起帶來了新的師生互動方式,但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新的挑戰(zhàn),包括在教學和管理方面的挑戰(zhàn)。
當然,新冠疫情也對高等教育產生了巨大沖擊。隨著對病毒的恐懼加劇,學校關閉了線下教學并讓學生回家,又突然采取遠程授課的形式,隨后又回到實體教室,而后又隨著不斷變化的公共衛(wèi)生形勢再次轉為遠程授課。行政人員、教職工和學生學會了迅速調整狀態(tài)以跟上教學步伐,展現出比預想中更高的靈活性。但隨著學生從家中回到課堂,大學陷入難以證明其高昂的成本和保持其存在的合理性的困境。一系列問題紛紛涌現:高等教育是否繼續(xù)在線上進行?這對包容性和普及性意味著什么?真的需要校園和面對面學習嗎?大學能提供什么來證明學位成本日益增長的合理性?
同時,許多高校開始審視他們在現代民主中應扮演的角色,并致力于更有意識地(希望是真誠地)消除結構性偏見和不公正。多元化、平等和包容性的倡議變得更加廣泛和復雜。“我也是”(#MeToo)運動激發(fā)了關于性別和權力的更深層次的對話,全美范圍內對更自由地表達性別和性取向的興趣激增,這改變了大學校園內的討論,同時也導致部分人的反對和抵制。與此同時,錯誤信息、虛假信息和陰謀論在美國泛濫。我們看到,可驗證的事實被打上了“假新聞”的烙印,準確性被低估,個人觀點受到青睞,捏造的事實在言論自由的幌子下被合法化。當一些立法機構利用當時的混亂和恐懼來規(guī)定公立大學可以教什么和不可以教什么時,教育工作者在學術自由受到攻擊的情況下苦苦掙扎,并為他們的工作失去意義而感到悲哀。學生和他們的家庭則在這場動蕩中備受煎熬,他們因為高等教育學費不斷上漲,背負的債務不斷增加,對教育成本和教育回報之間關系的不滿情緒也日益高漲。
在這些社會轉變過程中——有時也是對這些轉變作出直接回應,學習研究在不斷深入,為曾經只有軼事和直覺的領域提供了實證依據,否定了某些關于教學和學習的習以為常的假定,并開拓了一些新的研究領域。盡管學習科學研究的許多結論還未被吸納到課堂教學實踐中,但學習研究中提出的一些新術語,如認知負荷、社交存在感、刻板印象威脅、成長心態(tài)等,已成為主流。
在我們自己的生活、更大的環(huán)境和學習科學中發(fā)生的這些變化,促使我們重新思考本書。實事求是地說,我們對第一版感到無比自豪。然而,我們并沒有忽視它的局限性。雖然我們的目標是以研究為基礎,但可以理解的是,我們只參考了英文的研究文獻。我們收錄的研究主要針對傳統年齡段的大學生,而非當今高校的廣大學生。我們的案例和策略都是基于我們自己在名牌大學的教學經驗。我們使用的學習定義本身深受西方思想的影響,并根植于21世紀初的文化潮流。我們當時并沒有充分認識到,我們的觀點如何被我們的文化、語言和制度環(huán)境所塑造和制約,F在我們更加明白這一點了。
因此,是時候更新了。
我們在第二版中進行了重大的修改。最顯著的修改是,我們從7條原理擴展到了8條原理,這使我們能夠更深入地探討學習的社會和情感成分。全新的章節(jié)(第1章)探討了學習者之間的個體差異,以及各種身份和背景之間的交集,這些交集決定了學生如何進入、應對和塑造學習環(huán)境。重新編排的章節(jié)(第7章)更全面地探討了教師如何營造課程氣氛,會讓學生感到被包容或被邊緣化,以及課程氣氛對學生學習和表現的影響。在所有8條原理中,我們更新了先前討論過的研究,同時吸納了新的研究成果。在可能的情況下,我們運用了多元化、平等和包容的視角,探討了權力、身份和歸屬感與教學和學習的關系。相比第一版,我們還引用了基于更廣泛的機構類型和學生群體的研究,并納入了與新興教育技術以及在線和混合學習模式相關的案例和策略。
當我們一起合作,比較從撰寫第一版以來積累的筆記時,我們再一次發(fā)現,這里闡述的原理是多么經得起時間的檢驗!事實證明,這些原理既適用于以技能為導向的職業(yè)學校,也適用于理論性很強的本科課程;既適用于大班教學,也適用于小班教學;既適用于在線教學,也適用于線下教學。此外,當我們在世界各地介紹這些原理時,總能引起聽眾的共鳴。事實上,《聰明教學7原理:基于學習科學的教學策略》已被翻譯成阿拉伯語、漢語、日語、韓語、意大利語和西班牙語。我們珍視這樣一個事實,即我們的工作引發(fā)了全球范圍內有關教學和學習的討論。
最后,本書第二版寫作中的一大樂事,是我們四個人有機會重新聯系并再次開始我們深感珍貴的合作。我們最初的共同作者蘇珊·A·安布羅斯已經退休,沒有再參與這項工作,但這次合作的快樂還是讓我們想起了第一次合作時候的樂趣。
我們希望你能喜歡本書,就像我們撰寫它時那樣快樂。
瑪莎、米歇爾、邁克爾和瑪麗
瑪莎? C·拉維特(Marsha C. Lovett) ,卡內基梅隆大學教學與學習創(chuàng)新副校長,艾伯利教學卓越與教育創(chuàng)新中心主任,心理學系教學教授。
邁克爾? W·布里奇斯(Michael W. Bridges) ,匹茲堡大學大學教學與學習中心執(zhí)行董事。
米歇爾?迪皮埃特羅(Michele DiPietro),肯尼索州立大學數據科學與分析學院教授,教師發(fā)展、認證和卓越教學與學習中心執(zhí)行主任。
蘇珊·A·安布羅斯(Susan A. Ambrose),曾任卡內基梅隆大學副教務長,艾伯利教學卓越與教育創(chuàng)新中心主任,歷史系教學教授,現已榮休。
瑪麗? K·諾曼(Marie K. Norman),匹茲堡大學醫(yī)學和臨床與轉化科學副教授,教育與評估創(chuàng)新設計實驗室主任,臨床與轉化科學研究所科研核心團隊聯合主任。
譯者簡介:
龐維國,華東師范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大夏書院院長,家庭教育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大眾心理學》主編,上海市教師心理健康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立德樹人”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心理學)主任,中國心理學會理事,上海市心理學會理事長,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主要研究領域為創(chuàng)造性心理、學習心理、教學心理,曾獲高等教育國家級優(yōu)秀教學成果獎、全國教育碩士優(yōu)秀教師獎,先后入選“上海市浦江人才計劃”、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和“上海高校特聘教授(東方學者)計劃”。
目 錄
譯者說明1
第一版前言:把學習科學應用到大學教學中1
致謝1
作者簡介1
第二版前言1
引言 架起學習研究和教學實踐的橋梁
1 為什么學生的身份和發(fā)展階段會影響其學習?
2 學生的已有知識如何影響他們的學習?
3 學生的知識組織方式如何影響他們的學習?
4 哪些因素激勵學生學習?
5 學習如何達到精熟水平?
6 何種練習和反饋能促進學習?
7 為什么課程氣氛會影響學生的學習?
8 學生怎樣成長為自主學習者?
結語 將8條原理運用到我們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