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與現代:人文主義的視界》匯集了陳來教授1988—2000年間撰寫的十六篇文章,聚焦儒學價值在現代社會的生命力,回望百年文化論戰(zhàn)與社會科學研究的得失。作者指出,從新文化運動的“東西古今之爭”到八十年代的“傳統(tǒng)—現代之爭”,核心追問始終是:在不可逆轉的現代化洪流中,我們是否還需要“傳統(tǒng)”?又該怎樣安置“傳統(tǒng)”?圍繞此問,激進派與溫和派針鋒相對:一方徹底否定以儒學為主干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一方則主張有鑒別地繼承。本書即在這“反傳統(tǒng)”與“反—反傳統(tǒng)”的張力中展開,試圖紓解近代以來的傳統(tǒng)—現代緊張,論證中國文化,尤其是儒學的核心價值仍具現代意義,并系統(tǒng)批判全盤反傳統(tǒng)的文化觀。
陳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中央文史館館員,教育部社科委哲學學部委員,清華大學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國際儒學聯合會副理事長,復旦大學上海儒學院院長。著作四十余種。
目錄
序言人文主義的視界
第一章 中國近代思想的回顧與前瞻
一沖擊與回應
二傳統(tǒng)與現代
三儒學發(fā)展的理與勢
四多元文化結構中的儒學及其定位
第二章 化解“傳統(tǒng)”與“現代”的緊張
——“五四”文化思潮的反思
一引言:超越“五四”的歷史任務
二激進功利主義
三文化保守主義
四東西古今: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
五新與舊:傳統(tǒng)與現代
六文化決定論與實業(yè)決定論
七知性的否定與理性的否定
第三章 “五四”思潮與現代性
一文化自覺
二文化啟蒙
三儒家批判
四歷史評價
五文化價值與意識形態(tài)
六模擬與創(chuàng)生
七價值整合與價值分離
八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
第四章 20世紀文化運動的激進主義
一“五四”時代的文化激進主義
二“文革”時期的文化激進主義
三“后文革時代”的文化激進主義
四文化與政治的角色沖突
第五章 現代中國文化與儒學的困境
一
二
三
四
第六章 梁漱溟早期的東西文化觀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第七章 馮友蘭文化觀的建立與發(fā)展
一文化與哲學
二從東西到古今
三類型與個體
四現代化與民族化
五文化論說中的“體”與“用”
第八章 新理學與現代性思維的反思
一工業(yè)化與近代性
二作為共相的現代性
三實存觀照下的個體性與縱貫分析下的道德性
四現代性與合理性的檢討
五結語
第九章 儒家思想與現代東亞世界
一傳統(tǒng)和現代性
二以和為用
三以仁為體
第十章 儒家倫理與中國現代化
一儒家文化與現代化
二文化的解釋與制度的解釋
三產生與同化
四世俗儒家倫理與東亞現代化的初級階段
第十一章 現代化理論視野中的東亞傳統(tǒng)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第十二章 困境意識與相互依賴
一
二
三
第十三章 梁漱溟與馬克斯·韋伯的中國文化觀
一中國文化的特征
二倫理本位與集團本位
三職業(yè)分途與階級對立
四社會進步與資本主義的產生問題
五理性與文化的早熟
六韋伯的中國文化觀
七梁漱溟與韋伯中國文化觀之比較
八余論:關于民族品性與生活取向
第十四章 價值、權威、傳統(tǒng)與中國哲學
一經典與權威
二圣人與道統(tǒng)
三價值與傳統(tǒng)
第十五章 90年代步履維艱的“國學”研究
——“國學熱”與傳統(tǒng)文化研究的問題
一“國學”的概念
二文化變遷中的“國學”符號
三步履維艱的國學研究
四“國學”與21世紀中國
第十六章 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價值與地位
一以仁為體,以和為用
二吸收西方文化以推之,弘揚中國文化以挽之
三文化的功能與價值
跋語 世紀之交話傳統(tǒng)
第二版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