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能將語言理論、語言學理論、語言教學與學習理論跟漢語第二語言教學打通,本書緊守住三個出發(fā)點:漢語第二語言教學“教什么”、“怎樣學”、“怎樣教”。在介紹相關語言學理論的基礎上,《概要》認為,有兩個必須考慮的問題:在漢語第二語言教學中“應用哪些”理論和“怎樣應用”的問題。因而,書中十分強調語言教學與語言學的互動。這種互動體現(xiàn)在三方面:語言理論對語言教學有直接的影響;語言教學檢驗語言理論,并為語言理論提出新的課題;語言教學展現(xiàn)了對語言理論的應用過程!陡乓吩诮榻B第二語言學習與習得理論的時候,并沒有就漢語習得規(guī)律、習得過程、習得特點加以展開,而是詳細地討論了第二語言習得與學習的研究方法,從方法論的角度,授人以漁。
本書內容涉及跟漢語第二語言教學相關的語言學理論、心理學理論和教育學理論及其他一些與第二語言教學互動的理論。
朱志平,漢語言文字學博士,北京師范大學漢語文化學院教授。1987年起從事漢語第二語言教學。曾于1992—1994、1996—1998分別任教于美國威廉瑪麗大學和波蘭密茨凱維奇大學。先后主持國家漢辦項目“北美高中漢語教材研究與開發(f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對外漢語教學使用的現(xiàn)代漢語雙音詞屬性庫的創(chuàng)建”。出版專著《漢語雙音復合詞屬性研究》,發(fā)表論文三十余篇,并主編英語國家高中學生使用的漢語教材《跟我學漢語》。
序
致讀者
第1章 應用語言學與漢語第二語言教學
1.1 應用語言學說略
1.1.1 什么是“應用語言學”
1.1.2 世界應用語言學的發(fā)展
1.1.3 應用語言學在中國
1.2 漢語第二語言教學的成熟與發(fā)展
1.2.1 “對外漢語教學”事業(yè)的產生與發(fā)展
1.2.2 “對外漢語教學發(fā)展史”階段的劃分
1.2.3 “對外漢語教學”定名問題
1.3 漢語第二語言教學研究領域的形成
1.3.1 漢語第二語言教學的研究基礎
1.3.2 漢語第二語言教學研究領域的分布
1.3.3 漢語第二語言教學研究領域的研究特色
1.3.4 “語言應用研究”與“語言本體研究”
1.3.5 語言教學研究的三個出發(fā)點和兩個必須考慮的問題
1.3.6 漢語第二語言教學研究的定位
第2章 語言與語言學習
2.1 語言的本質
2.1.1 語言存在的普遍性
2.1.2 人類語言的創(chuàng)造性
2.1.3 語言結構的系統(tǒng)性
2.1.4 語言使用的社會性
2.1.5 語言機制的生成性
2.1.6 語言功能的交際性
2.2 第一語言與第二語言
2.2.1 關于四個概念
2.2.2 有關第一語言獲得的研究
2.2.3 關于第二語言獲得生理機制的研究
2.3 第二語言學習的目標
2.3.1 第二語言與Native Language及Native Speaker
2.3.2 怎樣評價Native Speaker
2.4 衡量第二語言水平的標準
2.4.1 Native SpealKer在應用語言學上的特征
2.4.2 怎樣衡量第二語言水平
第3章 語言學與第二語言教學
3.1 作為領先科學的語言學
3.1.1 為什么說語言學是“科學”
3.1.2 為什么說語言學是“領先的”
3.2 歷史比較語言學與比較研究方法的借鑒
3.2.1 語言的歷史比較研究與語言學的獨立
3.2.2 比較研究方法對諸多學科的影響
3.2.3 第二語言教學對比較研究方法的借鑒
3.3 結構主義語言學與結構主義思潮
3.3.1 結構主義語言觀
3.3.2 結構主義研究方法與結構主義思潮
3.3.3 結構主義語言學與漢語第二語言教學
3.4 喬姆斯基語言學與語言教學
3.4.1 喬姆斯基語言學革命及其對各種學科的影響
3.4.2 從心理學角度看喬姆斯基的語言觀
3.4.3 喬姆斯基從心理學角度對語言的討論
3.4.4 喬姆斯基語言學對語言教學的意義
3.5 功能主義語言學與語言教學
3.5.1 功能語言學
3.5.2 認知語言學
3.6 語言教學與語言學的互動
3.6.1 語言理論對語言教學的影響
3.6.2 語言教學檢驗語言理論,并為語言理論提出新的課題
3.6.3 語言教學對語言理論的應用過程
第4章 第二語言學習與習得理論
4.1 第二語言學習與習得研究的性質
4.1.1 第二語言學習與習得研究產生的社會背景
4.1.2 第二語言學習與習得研究的學術基礎
4.2 第二語言學習與習得理論的研究內容
4.2.1 第二語言學習與習得研究的一些基本概念
4.2.2 第二語言學習與習得研究所關注的基本問題
4.3 第二語言學習與習得理論流派
4.3.1 對比分析理論
4.3.2 中介語理論
4.3.3 語言共性理論
4.3.4 認知理論
4.3.5 文化融合與語言混合化理論
4.3.6 監(jiān)控模式理論
4.4 第二語言學習與習得研究的方法
4.4.1 研究的基本手段
4.4.2 語料的搜集與處理
第5章 第二語言教學法的選擇與應用
5.1 語言教學法的性質與特點
5.1.1 語言教學法的理論性
5.1.2 語言教學法的體系性
5.1.3 語言教學法的傳承性和現(xiàn)實性
5.2 歷史上的第二語言教學法
5.2.1 語法翻譯法
5.2.2 直接法
5.3 側重語言理論的第二語言教學法
5.3.1 口語法和情景法
5.3.2 聽說法
5.3.3 視聽法
5.3.4 交際法
5.4 側重心理學理論的第二語言教學法
5.4.1 認知法
5.4.2 全身反應法
5.4.3 沉默法
5.4.4 社團語言學習法
5.4.5 自然法
5.5 前蘇聯(lián)第二語言教學法簡介
5.5.1 自覺對比法
5.5.2 自覺實踐法
5.6 語言教學法的比較與評估
5.6.1 語言教學法的比較
5.6.2 語言教學法的評估
第6章 學習者母語文化傳統(tǒng)與跨文化語言教學
6.1 文化的概念與特點
6.2 第二語言教學的跨文化性質
6.3 第二語言教學在教育學上的特殊意義
6.4 學習者母語文化傳統(tǒng)與第二語言的課堂教學
參考文獻
后記
第1章 應用語言學與漢語第二語言教學
本書討論把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或者作為外語進行教學的相關理論。半個世紀以來,學術界開始較多地使用“應用語言學”這個術語,并從一開始就把語言教學,特別是第二語言教學納入應用語言學的研究范疇,因為人們相信語言教學是對語言及語言理論的應用。那么,把漢語作為第二語言進行教學或者研究的活動跟人們一般稱之為“應用語言學”的學科之問有什么樣的關系?這正是本章要討論的。
對語言及語言理論的應用在人類歷史上可以說是源遠流長,但作為一個學科,應用語言學還很年輕。本書作為一本涉及應用語言學研究領域的書,有必要對整個學科做一個基本介紹,為此本章從應用語言學的產生和發(fā)展開始我們的討論。
1.1 應用語言學說略
1.1.1 什么是“應用語言學”
1.1.1.1 庫爾德內與“應用語言學”
“應用語言學”這個術語,最早由波蘭語言學家揚·涅切斯瓦夫·博杜恩·德·庫爾德內(Jan Niecislaw Baudouin de courtenav)(1845~1929)于1870年提出。他主張區(qū)分“純粹語言學”和“應用語言學”。
正如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對共時語言和歷時語言的區(qū)分為結構主義語言學的研究開辟了一片新的領域一樣,庫爾德內對純粹語言學和應用語言學的區(qū)分也為語言的應用研究開辟了一片新的研究天地。從20世紀下半葉到21世紀初應用語言學研究的日趨繁盛來看,這位給20世紀語言學領路的語言學大師是功不可沒的。今天,“應用語言學”已經成為千萬語言工作者共同致力研究的領域,并形成了若干分支,這個術語的內涵同最初庫爾德內倡議的“應用語言學”也發(fā)生了一定的變化。但是,從學術淵源的角度考慮,我們使用這個術語的時候,不但有必要知道誰是它的首倡者,也有必要了解其首倡者的學術背景、他提出這個術語的初衷、內涵以及后來使用中所產生的變化。
1845年庫爾德內出生于波蘭華沙附近的小鎮(zhèn)。他生長在波蘭失國的時期,從小生長在沙皇俄國統(tǒng)治的華沙,這使庫爾德內早期所受的教育主要是俄語的,從而對斯拉夫語族諸語言較為熟悉,為他后來的語言比較研究打下了基礎(郭谷兮,19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