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教育問題研究--基于供求行為的視角》始 終貫穿農戶在農村教育中的主體性地位,農戶需求是 農村教育的出發(fā)點(了解農戶教育需求)和終點(滿足 農戶的教育需求)的思想觀念。運用社會學的理論分 析微觀的農戶教育需求行為與我國目前的農村教育組 織行為。在此基礎上,探討我國農村教育問題產生的 原因,教育的發(fā)展方向、途徑、模式。
     《農村教育問題研究--基于供求行為的視角》運 用韋伯、帕森斯的有關社會行動理論,首先,對我國 不同經濟發(fā)展水平的農村地區(qū)的農村教育需求行為進 行實證分析:(1)分析了農戶對現(xiàn)有農村教育組織的 教育服務的滿意度、選擇行為和其他看法。比較了不 同經濟狀況、文化背景、家庭結構的農戶對農村教育 的態(tài)度。(2)分析了農戶對農村教育的功能、內容、 形式等期望水平。從農村教育組織的有效性、便利性 、實用性和針對性等多方面揭示農戶對不同形式的農 村教育服務組織的看法和期望。(3)討論了影響農戶 對農村教育需求的因素,從經濟發(fā)展水平、教育文化 程度、服務收益、社會文化環(huán)境等方面分析了其對農 村教育需求的影響。
     其次,對農村教育組織行為進行了實證分析: (1)分析了不同組織形式或類型的農村教育組織行為 的目的。(2)對農村教育組織期望開展了分析。(3)對 農村教育組織投入進行了分析。(4)對農村教育組織 在特殊的情況下教育選擇進行了探究。
     最后,結合上述研究結果探討基于農戶需求導向 的農村教育體系:(1)體制的構建:系統(tǒng)研究農村教 育組織的職能定位與教育體制優(yōu)化等。(2)機制的構 建:系統(tǒng)研究農戶需求導向的農村教育組織內部結構 要素之間、功能要素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和作用方式。
    (3)農村教育發(fā)展方向和政策選擇:在以上理論和實 證研究的基礎上,探討我國農村教育在新世紀的發(fā)展 方向、發(fā)展途徑、發(fā)展模式的政策選擇。
                                    
		
	
                                                                                                                                                    龔繼紅,女,湖北隨州市人,博士,華中農業(yè)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湖北省人文社科基地農村社會建設與管理研究中心研究人員,碩士生導師。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項、湖北省社科基金項目1項,公開發(fā)表科研論文二十余篇?蒲谐晒@湖北省自然科學優(yōu)秀成果三等獎1項、湖北省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1項、武漢市優(yōu)秀社會科學成果三等獎1項。出版專著一部,副主編教材1部,參與編寫國家“十一五”規(guī)劃教材1部。主要研究方向為:農村教育、農村發(fā)展、農村女性。
                                    
                                                                                                                            第一章  緒論
  一  研究的背景、目的與意義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義
  二  國內外研究文獻綜述
    (一)國外關于農村教育的研究
    (二)國內關于農村教育的研究
    (三)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述評
  三  研究的理論基礎與分析框架
    (一)理論基礎
    (二)分析框架
  四  研究的方法
    (一)資料收集
    (二)資料的分析方法                                                                                                                第一章  緒論
  一  研究的背景、目的與意義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義
  二  國內外研究文獻綜述
    (一)國外關于農村教育的研究
    (二)國內關于農村教育的研究
    (三)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述評
  三  研究的理論基礎與分析框架
    (一)理論基礎
    (二)分析框架
  四  研究的方法
    (一)資料收集
    (二)資料的分析方法
第二章  農村教育改革與發(fā)展概況
  一  農村教育改革的歷程
    (一)農村教育改革的啟動(1982—1987)
    (二)農村教育改革的推進(1987—1993)
    (三)農村教育改革的深化與擴展(1993—2001)
    (四)農村教育發(fā)展新階段(2001年至今)
  二  當前農村教育發(fā)展的概況
第三章  農村教育中農戶行動策略
  一  調查區(qū)域概況及調查樣本特征
    (一)樣本抽樣的基本情況
    (二)樣本基本特征
  二  農戶家庭成員受教育的現(xiàn)狀
    (一)受教育的總體狀況
    (二)學前教育的狀況
    (三)小學教育的狀況
    (四)初中教育的狀況
    (五)職業(yè)教育的狀況
  三  農戶對農村教育的滿意度
    (一)對小學教育的滿意度
    (二)對初中教育的滿意度
    (三)對職業(yè)教育的滿意度
  四  農戶對教育服務的行為選擇
    (一)對小學教育的選擇
    (二)對初中教育的選擇
    (三)對職業(yè)教育的選擇
    (四)農戶在教育中的投入
  五  農戶教育行為選擇的環(huán)境條件分析
    (一)社區(qū)文化環(huán)境
    (二)社會教育環(huán)境
    (三)宏觀政策環(huán)境
  六  農戶對農村教育的期望
    (一)對學前教育的期望
    (二)對小學教育的期望
    (三)對初中教育的期望
    (四)對職業(yè)教育和技術培訓的期望
    (五)對教育目標的期望
  七  影響農戶教育需求的因素分析
    (一)影響幼兒教育需求的因素
    (二)影響小學教育需求的因素
    (三)影響初中教育需求的因素
    (四)影響職業(yè)教育和技術培訓需求的因素
第四章  農村教育中農村學校行為
  一  農村學校的辦學現(xiàn)狀
    (一)農村學校的師資力量
    (二)農村學校的招生布局
    (三)農村學校的辦學條件
  二  農村學校的辦學目標和宗旨
    (一)農村學校的辦學目標
    (二)農村學校的辦學宗旨
    (三)農村學校重視的方面
  三  農村學校的辦學資源
    (一)農村學校教育經費的現(xiàn)狀
    (二)農村學校教育經費的來源
    (三)農村學校教育經費的籌措途徑
  四  農村學校的辦學效果
    (一)農村學校教學質量評價
    (二)農村學校教學經費評價
  五  影響農村學校辦學的因素
    (一)制度形態(tài)對農村學校辦學的影響
    (二)基于社會環(huán)境對農村學校辦學的影響
    (三)基于農戶因素對農村學校辦學的影響
第五章  農村教育的教師隊伍問題
  一  調查區(qū)域概況及調查樣本特征
    (一)調查區(qū)域基本情況
    (二)調查樣本基本特征
  二  農村中小學教師社會流動意愿
    (一)社會流動意愿基本情況
    (二)轉校意愿基本情況
    (三)轉行意愿基本情況
  三  影響農村中小學教師社會流動意愿的因素
    (一)個人因素的影響
    (二)家庭因素的影響
    (三)工作因素的影響
    (四)學校因素的影響
    (五)社會因素的影響
  四  小結
第六章  我國農村教育的主要問題及成因
  一  基于教育組織視角的農村教育主要供給問題與成因
    (一)農村教育供給目標不明確,導致教育內容城市化和應試化
    (二)農村教育經費投入不足和不平衡,造成農村教育發(fā)展失衡
    (三)農村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滯后,嚴重影響教育質量
    (四)農村職業(yè)教育被邊緣化,成人教育缺位
  二  基于農戶視角的農村教育體系主要需求問題與成因
    (一)農戶對基礎教育需求強烈,凸顯農村基礎教育體系的不完善
    (二)農戶對職業(yè)教育和技術培訓需求強烈,凸顯農村職業(yè)教育的缺口
    (三)現(xiàn)有農村教育體系不能滿足農戶向“新型農民”轉型的需要
    (四)城鄉(xiāng)統(tǒng)籌發(fā)展的農村人口變化,使農村教育需求產生變化
    (五)現(xiàn)代化背景下的農村產業(yè)結構調整,產生了新的農村教育需求
第七章  農村教育體系構建思路
  一  農村教育的重新定位與管理體制
    (一)新時期農村教育內涵的重新定位
    (二)農村教育的功能再定位
    (三)農村基礎教育和基礎教育學校的功能再定位
    (四)農村職業(yè)教育和職業(yè)教育學校的功能再定位
    (五)農村成人教育和成人教育學校的功能再定位
    (六)農村教育管理體制優(yōu)化
  二  農村教育機制構建
    (一)農村教育均等機制
    (二)城鄉(xiāng)統(tǒng)籌教育機制
    (三)農村教育經費籌措機制
    (四)農村全民素質教育機制
    (五)農村特色教育機制
    (六)農村教育協(xié)同機制和責任機制
  三  完善農村教育體系的主要措施
    (一)改變以應試教育為主的農村教育模式
    (二)加大“政府+社會”的農村教育經費的投入
    (三)重視農村幼兒教育,完善農村教育體系缺口
    (四)鞏固和普及義務教育,提高農村基礎教育水平
    (五)適度發(fā)展農村高中教育,滿足農村受教育者需求
    (六)合理發(fā)展職業(yè)和成人教育,拓展農村教育體系內容
    (七)穩(wěn)定教師隊伍,確保農村教育質量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