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飽和土力學》使用邏輯思維、物理推理與數(shù)學推導的方法,采用熱力學、力學與水文學中最基本的原理與方法探討了非飽和土力學的基本原理,闡明了這些基本原理在非飽和土中應力與流動現(xiàn)象中的應用,論述和評價了描述應力與流動現(xiàn)象的狀態(tài)變量和材料變量的常用的測量與模擬技術。
本書將微觀物理原理與宏觀熱力學理論結合起來,論述非飽和土的孔隙持水特性與應力狀態(tài)。本書使用大量的實例,深入淺出地論述了非飽和土力學突飛猛進的研究進展,包括有效應力的適用性、液體和氣體流動、基質吸力和滲透系數(shù)的測量技術等。
本書是土木工程、環(huán)境工程、土壤學、地下水動力學、地球科學等領域中學生難得的教科書,也是專業(yè)巖土工程師、土壤學者、地質工作者、結構工程師非常有價值的參考書。
NingLu博士,美國科羅拉多礦業(yè)大學教授,講授“非飽和土力學”與“水文學”等課程。研究方向為非飽和土力學,滲流一應力耦合作用及淺層滑坡的監(jiān)測、分析與預測。他提出的吸應力與統(tǒng)一的有效應力原理,將非飽和土力學與傳統(tǒng)的飽和土力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是非飽和土力學領域標志性的成果。他主持研制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線和滲透系數(shù)實驗室快速測量儀器”,使得非飽和細粒土脫濕、吸濕參數(shù)的測量時間大大縮短,促進了非飽和土力學的發(fā)展。他將非飽和土力學理論運用于淺層滑坡的監(jiān)測和預測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他分別于2007年與2010年獲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NormalMedal獎和J.James Croes Medal獎。WilliamJ.Likos博士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土木與環(huán)境工程系副教授,講授“土力學”與“土質學”等課程。他曾是美國地質調查局的一名巖土工程師。他發(fā)表了多篇與非飽和土、膨脹土相關的論文。他是GeotechnicotTestingJournal主編,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黏土礦物學會會員。他分別于2005年與2007年獲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ArthurCasagrande獎和Normal Medal獎。
韋昌富,1965年生,博士,研究員。2006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并于2008年獲得中國科學院“引進海外杰出人才計劃”的擇優(yōu)支持。現(xiàn)任職于中國科學院武漢巖
NingLu博士,美國科羅拉多礦業(yè)大學教授,講授“非飽和土力學”與“水文學”等課程。研究方向為非飽和土力學,滲流一應力耦合作用及淺層滑坡的監(jiān)測、分析與預測。他提出的吸應力與統(tǒng)一的有效應力原理,將非飽和土力學與傳統(tǒng)的飽和土力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是非飽和土力學領域標志性的成果。他主持研制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線和滲透系數(shù)實驗室快速測量儀器”,使得非飽和細粒土脫濕、吸濕參數(shù)的測量時間大大縮短,促進了非飽和土力學的發(fā)展。他將非飽和土力學理論運用于淺層滑坡的監(jiān)測和預測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他分別于2007年與2010年獲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NormalMedal獎和J.James Croes Medal獎。WilliamJ.Likos博士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土木與環(huán)境工程系副教授,講授“土力學”與“土質學”等課程。他曾是美國地質調查局的一名巖土工程師。他發(fā)表了多篇與非飽和土、膨脹土相關的論文。他是GeotechnicotTestingJournal主編,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黏土礦物學會會員。他分別于2005年與2007年獲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ArthurCasagrande獎和Normal Medal獎。
韋昌富,1965年生,博士,研究員。2006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并于2008年獲得中國科學院“引進海外杰出人才計劃”的擇優(yōu)支持,F(xiàn)任職于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為巖土力學與工程國家點實驗室副主任。
長期從事多相孔隙介質理論及其應用方面的研究,在多相孔隙介質連續(xù)理論、含天然氣水合物沉積物力學特性、非飽和土力學等方面已取得多項重要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1)揭示了多相孔隙介質連續(xù)理論的Lagrange結構,證明了該類理論與Biot多孔介質理論在一般意義上的等價性,并建立了能夠模擬孔隙介質多相、多組分、多場耦合問題的理論框架;(2)奠定了模擬毛細滯后問題的熱力學基礎,建立實用的毛細循環(huán)內變量模型,并提出了能系統(tǒng)地描述非飽和-的彈塑性變形和毛細循環(huán)過程耦合效應的本構理論;(3)建立了模擬微觀、細觀與宏觀孔隙流動之間的跨尺度關聯(lián)效應的理論模型,即多孔介質的非平衡流動理論模型,提出了確定多孔介質局部結構的聲波探測技術以及快速確定非飽和水力學參數(shù)的有效方法。
發(fā)表論文80余篇(被SCI他引70余次),授權專利8項,省部級自然科學一等獎1項(排名第三)。國際土力學學會非飽和土分會理事,中國力學學會巖土力學專業(yè)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爆破工程協(xié)會理事、湖北省力學學會常務理事,兼《巖土力學學報》編委。
相關符號及單位
緒論
第1章 非飽和土狀態(tài)
1.1 非飽和土現(xiàn)象
1.1.1 非飽和土力學的定義
1.1.2 非飽和土力學的跨學科屬性
1.1.3 非飽和土現(xiàn)象的分類
1.2 本書內容與撰寫結構
1.2.1 章節(jié)結構
1.2.2 “巖土力學”與“環(huán)境巖土工程”課程內容選學建議
1.3 大自然與工程中的非飽和土
1.3.1 水循環(huán)中的非飽和土
1.3.2 全球化的氣候因素
1.3.3 非飽和帶與土的形成
1.3.4 工程實踐中的非飽和土
相關符號及單位
緒論
第1章 非飽和土狀態(tài)
1.1 非飽和土現(xiàn)象
1.1.1 非飽和土力學的定義
1.1.2 非飽和土力學的跨學科屬性
1.1.3 非飽和土現(xiàn)象的分類
1.2 本書內容與撰寫結構
1.2.1 章節(jié)結構
1.2.2 “巖土力學”與“環(huán)境巖土工程”課程內容選學建議
1.3 大自然與工程中的非飽和土
1.3.1 水循環(huán)中的非飽和土
1.3.2 全球化的氣候因素
1.3.3 非飽和帶與土的形成
1.3.4 工程實踐中的非飽和土
1.4 含水量、孔隙壓力與應力的垂直分布
1.4.1 非飽和狀態(tài)下的應力
1.4.2 飽和土含水量與應力的垂直分布:概念性圖示
1.4.3 非飽和土含水量與應力的垂直分布:概念性圖示
1.4.4 應力分析方法
1.5 狀態(tài)變量、材料變量與本構定律
1.5.1 現(xiàn)象預測
1.5.2 狀態(tài)變量——水頭
1.5.3 狀態(tài)變量——有效應力
1.5.4 狀態(tài)變量——凈法向應力
1.6 土中水的吸力與勢能
1.6.1 土體總吸力
1.6.2 孔隙水勢能
1.6.3 土體吸力單位
1.6.4 吸力形式與土-水特征曲線
本章習題
第I部分 基本原理
第2章 材料變量
2.1 氣體和水的物理性質
2.1.1 非飽和土的多相體系
2.1.2 干燥空氣的密度
2.1.3 水的密度
2.1.4 氣體和水的黏滯性
2.1.5 流動方式
2.2 分壓力與相對濕度
2.2.1 非飽和土力學中的相對濕度
2.2.2 氣體組分與分壓力
2.2.3 自由水與氣體的平衡
2.2.4 孔隙水與氣體的平衡
2.2.5 相對濕度
2.2.6 露點
2.3 潮濕氣體的密度
2.3.1 水蒸氣對空氣密度的影響
2.3.2 潮濕空氣密度公式
2.4 表面張力
2.4.1 表面張力的來源
2.4.2 穿過水一氣交界面產(chǎn)生的壓降
2.5 水的空化
2.5.1 空化與沸騰
2.5.2 靜態(tài)大氣壓力
2.5.3 空化壓力
本章習題
第3章 相界面平衡
3.1 氣體在水中的溶解度
3.1.1 亨利定律
3.1.2 溫度相關性
3.1.3 體積溶解系數(shù)
3.1.4 亨利定律常數(shù)與體積溶解系數(shù)
3.1.5 蒸汽作用的修正
3.1.6 質量溶解系數(shù)
3.2 氣體一水一固體交界面
3.2.1 兩個水滴之間的平衡
3.2.2 氣體一水一固體交界面的平衡
3.2.3 接觸角
3.2.4 非飽和土中的氣體-水-固體交界面
3.3 蒸汽壓降低效應
3.3.1 開爾文公式的意義
3.3.2 開爾文公式的推導
3.3.3 毛細冷凝
3.4 土-水特征曲線
3.4.1 土體吸力與土中水
3.4.2 毛細管模型
3.4.3 接觸球模型
3.4.4 小結
本章習題
第4章 毛細現(xiàn)象
4.1 楊一拉普拉斯方程
4.1.1 三維彎液面
4.1.2 毛細管的靜水平衡
4.2 毛細上升高度
4.2.1 管內毛細上升現(xiàn)象
4.2.2 毛細水帶模型
4.2.3 理想土的毛細上升現(xiàn)象
4.2.4 實際土的毛細上升現(xiàn)象
4.3 毛細上升速率
4.3.1 從飽和滲透系數(shù)推導的表達式
4.3.2 從非飽和滲透系數(shù)推導的表達式
4.3.3 試驗驗證
4.4 毛細孔徑分布
4.4.1 理論基礎
4.4.2 孔隙幾何形狀
4.4.3 孔徑分布計算步驟
4.5 吸應力
4.5.1 兩球狀顆粒之間的作用力
4.5.2 透鏡形水里的壓力
4.5.3 毛細作用產(chǎn)生的有效應力
4.5.4 有效應力參數(shù)與含水量的關系
本章習題
……
第Ⅱ部分 應力現(xiàn)象
第Ⅲ部分 流動現(xiàn)象
第Ⅳ部分材料變量測量與模擬
參考資料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