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三十年來……所著書達五十余冊,竟無一本能過于此者,悲夫!边@是陳傳席先生在本版《六朝畫論研究》的序中自嘆,可見這本書在陳先生的心目中之地位。本書由八篇研究六朝畫論的論文和八篇對六朝著名畫論的標點、注譯組成。八篇論文為:《重評顧愷之及其畫論》《宗炳畫山水序研究》《王微敘畫研究》《論中國畫之韻》《謝赫與古畫品錄的幾個問題》《《姚最和續(xù)畫品的幾個問題》《山水松石格研究》《玄學與山水畫》;八篇點校注譯為:《論畫》點校注譯、《魏晉勝流畫贊》點校注譯、《畫云臺山記》點校注譯、《畫山水序》點校注譯、《敘畫》點校注譯、《古畫品錄》點校注譯、《續(xù)畫品》點校注譯、《山水松石格》點校注譯。
自序
古詩有云:“四時更變化,歲暮一何速!庇嗄耆鞔藭,至今又三十年矣。當書成之日,余自謂爾后著書,必勝于此也。惜三十年來,余因浮名所累,俗事糾纏,疲于奔命,有浮躁之心而無沉潛之時,所著書達五十余冊,竟無一本能過于此者,悲夫。
余每覽古人,丘園養(yǎng)素,泉石嘯傲,或優(yōu)游溪山,澄懷觀道;或聚友品茗,揮麈談理;或浮舟江湖,詩畫自娛;皆能散懷山水,蕭然忘羈。所著之書,皆深心所托,神超理得,故能傳之千古。我輩何苦自以心為形役,貪多不得,胡為乎遑遑欲何之也。
今值年歲之末夜,焚香靜坐,復讀舊作,三十年前寫作時心靜神閑之狀態(tài),以學術為樂之心境,再現于目前;而后三十年竟失之!冻o·九辯》有云:“歲忽忽而遒盡兮,老冉冉而愈弛!濒旉枔]戈,知不可再,感慨系之也。
二零一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夜于中國人民大學
陳傳席,著名美術史家、美術評論家。現任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理論委員會副主任。出版著作50余部,《中國山水畫史》《六朝畫論研究》《畫壇點將錄——評現代名家與大家》在讀者中有很大影響。本社曾出版其散文集《北窗臆語》《悔晚齋臆語》(精裝)。
自序
原序
臺灣版自序
一、重評顧愷之及其畫論
(一)從謝赫《古畫品錄》談起
(二)張彥遠對顧愷之的評價
(三)關于顧愷之繪畫創(chuàng)作的幾個故事
(四)顧愷之和六朝幾位畫家的比較
(五)顧愷之的貢獻主要在畫論
(六)關于顧愷之三篇畫論問題
(七)中國繪畫在藝術上的徹底覺醒
(八)顧愷之傳神論的產生
(九)顧愷之畫論的影響和評價
二、《論畫》點校注譯
(一)《論畫》點校注釋
(二)《論畫》譯文
三、《魏晉勝流畫贊》點校注譯
(一)《魏晉勝流畫贊》點校注釋
(二)《魏晉勝流畫贊》譯文
四、《畫云臺山記》點校注譯
(一)《畫云臺山記》點校注釋
(二)《畫云臺山記》譯文
附錄:顧愷之介紹
五、宗炳《畫山水序》研究
(一)最早的山水畫論
(二)“道”、“理”、“神”、“靈”、“圣”
(三)山水畫功能論
(四)寫山水之神
(五)以形寫形,以色貌色
(六)遠小近大原理之發(fā)現
(七)道家思想的浸入——對后世畫論和畫的影響
六、《畫山水序》點校注譯
(一)《畫山水序》點校注釋
(二)《畫山水序》譯文
附錄:宗炳介紹
七、王微《敘畫》研究
(一)王微思想簡說
(二)考王微《敘畫》寫于宗炳《畫山水序》之后
(三)山水畫功能論
(四)山水畫是獨立的藝術畫科論
(五)寫山水之神
(六)明神降之(上)
(七)明神降之(下)
(八)對后世文人畫的影響
八、《敘畫》點校注譯
(一)《敘畫》點校注釋
(二)《敘畫》譯文
附錄:王微介紹
九、論中國畫之韻
(一)原“韻”
(二)韻和神的關系
(三)韻用于畫之意義
(四)韻的含義之發(fā)展
(五)以氣取韻為上
(六)“南宗”畫尚韻說及韻與人格之修養(yǎng)
(七)結語
附錄:原“氣”
十、謝赫與《古畫品錄》的幾個問題
(一)《古畫品錄》的原書名問題
(二)《古畫品錄》的著作權問題
(三)謝赫及其著書年代問題
(四)謝赫的理論和實踐之對抗性問題
(五)“六法”句讀標點問題
(六)骨法—傳神—氣韻
十一、《古畫品錄》點校注譯
(一)《古畫品錄》點校注釋
(二)《古畫品錄》譯文
十二、姚最和《續(xù)畫品》的幾個問題
(一)姚最的生平和思想
(二)《續(xù)畫品》的著作年代
(三)《續(xù)畫品》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十三、《續(xù)畫品》點校注譯
(一)《續(xù)畫品》點校注釋
(二)《續(xù)畫品》譯文
十四、《山水松石格》研究
(一)《山水松石格》的作者和年代
(二)《山水松石格》的貢獻及其影響
(三)色彩的研究和破墨的提出
十五、《山水松石格》點校注譯
(一)《山水松石格》點校注釋
(二)《山水松石格》譯文
十六、玄學與山水畫
附錄一:云岡石窟雕刻
附錄二:戴逵、戴颙在雕塑史上的地位
后記
一、重評顧愷之及其畫論
顧愷之在中國繪畫史上,是一位極有影響的人物。然而古今論者對其評價卻是誤解甚多。一位對顧愷之素有研究的專家就說過:“(顧愷之)在中國的畫學演進史上是開山祖,在中國的山水畫史上也是一位獨辟弘途的功臣,他不但代表了第四世紀初葉前后的畫壇,今日看起來,也許足以稱為第七世紀以前的惟一大家!雹僬撜叨嘀割檺鹬漠嫸。如是,則如群星燦爛的六朝其他畫家皆成附屬,熱烈的古代畫壇頓顯寂寞。其實,顧愷之的主要貢獻在畫論。因無可靠的畫跡存世,對他的畫難作結論。但把他的畫稱為六朝最杰出的,卻是沒有根據的。
本文前四節(jié)主要是對今人錯誤理解古代文獻的廓清,其次借評顧愷之以理清六朝繪畫發(fā)展的一些經過,包括對唐及唐以后的影響。
第五至第九節(jié)圍繞顧愷之的畫論問題,作再評價。我總覺得以前一些文章對顧愷之畫論的意義認識不足,有很多問題尚須進一步研究。而研究六朝繪畫,其重點亦應在畫論,因為它不僅影響了以后千余年的繪畫,同時也對以后的文學、哲學等領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和啟導作用。
本文試而論之,凡是別人談過,而我沒有補充或不同意見的,便略而不談。或因孤陋寡聞而致誤者,懇請專家批評。
(一)從謝赫《古畫品錄》談起
1.要重視謝赫的結論
六朝繪畫評論家不止一人,還有一些非專門家,但卻是顯赫一時的人物,對顧愷之也作了不同程度的評價。然而評論者之中水平最高、態(tài)度最認真的當首推名垂畫史的權威評論家謝赫,這是無可非議的。但以前論者對謝赫的理解卻誤會的多,甚至對他的品評有完全顛倒的理解。倘能真正地理解謝赫,那么,理解顧愷之就有了頭緒。
謝赫提出的“六法論”,至今還在繪畫創(chuàng)作和評論上起著重要的作用,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謝赫之后的評論家無不根據“六法”來論述繪畫,所以在顧愷之之后、張彥遠之前這四百年間,謝赫作為一個評論家還真正是“分庭抗禮,未見其人”。對于這樣一個高明的評論家,他的話應該引起我們充分的注意。
謝赫把孫吳至南梁中大通四年(532年)之間的二十七(原二十八)位畫家的作品列為六品。把陸探微的畫列為第一品,又第一名。說陸的畫:“窮理盡性,事絕言象,包前孕后,古今獨立。非復激揚所能稱贊,但價重之極乎上,上品之外,無他寄言,故屈標第一等。”這段話大意是說陸的畫把人物的氣韻徹底地表達出來了,生動之至,絕不在非本質的問題上下功夫……他的畫價重達到了頂點。上品之外,又沒有等第可言,所以列在第一等。陸的畫被列為第一等第一名,謝赫認為還太委屈了。而顧愷之的畫只被列為第三品,還在姚曇度之下,和陸的畫差距如此之大,甚至連被列為第三品第一名的姚曇度,得到的評價也比顧愷之高得多。謝赫是親眼看到他們的畫之后才評論的。謝赫對顧愷之評價低到如此程度,應當引起我們高度的重視。
2.顧愷之的名望
謝赫的品評之所以未成定鑒,是因為顧愷之的名望太高。顧本是當時社會的名流,他被譽為:“才絕、癡絕、畫絕”!妒勒f新語》和《詩品》中提到顧愷之“才絕”的地方,多是贊美他的文才。從他的現存詩賦看,他的文才確是很高的,《詩品》稱:“長康能以二韻答四首之美……文雖不多,氣調警拔!蹦酥劣诎杨櫾娫u在曹操、班固之上。
所謂“癡絕”實則是他的保身哲學。由于當時特殊的社會政治背景,晉宋文人裝“癡”而逃避政治以自保,是不乏其例的。從記載看,顧的“癡”真可謂“絕”矣。
在繪畫方面,最早推祟他的人是謝安。謝安是晉代王、謝世族中最為顯赫的人物,也是掌握國家命運的關鍵人物,淝水之戰(zhàn),他指揮將帥,大破苻堅,保住了偏安江南的晉室。他一生除了處理軍國大事外,便喜下棋吟詠,攜妓游賞,是當時人們議論的中心人物。謝安未掌握國家大權之前,曾為桓溫的部將,而顧愷之當時也是桓溫的部將,且二人在同一幕府中供事。但顧和桓溫的關系更為親昵。當時尚依靠桓溫的謝安說顧的畫“蒼生以來,未之有也”。
到底是什么場合下講的?是出于什么目的?是客氣話,是漫與之語,還是認真之語,我們可以作各種分析。但不論怎么說,謝安不是專門評論家。他的話絕沒有謝赫的話有分量。但在當時,謝安的影響卻是超過任何一個評論家的,他的話“分量”之重是不言而喻的。連他的鼻子有疾病,講話音濁都有人(包括名流)用手掩鼻跟著仿效(見《謝安傳》)。他“推崇”顧愷之的話,一經傳出,其影響之大,乃可想見。人貴耳賤目,乃是通病。在當時,陸探微、張僧繇這些畫家還未出現,曹不興的畫僅有一幅龍頭,還深藏在秘府里。戴逵又隱居,且拒絕和統(tǒng)治者合作,甚至斥責他們,當然不會得到他們宣揚。顧一生喜愛和權貴人物打交道,附和喧鬧之聲也就愈高。但遇到謝赫這樣一位眼光高超的評論家,就很難被這一片鼓噪之聲所迷惑,這就顯示出謝赫的不同流俗的見解。
但謝赫把一個本來聲望極高的畫家評到如此之低,驚動是很大的,第一個奮起反對的便是姚最①。
3. 姚最的品評
姚最在畫史上的地位和影響,尤其是評論作風,和謝赫相比,相差太大。而且姚最不是畫家,也不是專業(yè)評論家,他“校書于麟趾殿”,又“習醫(yī)術”,又參與政治斗爭,最后死在殘酷的政治斗爭中(見《周書》卷四十七)。
姚最著《續(xù)畫品》時年僅十五歲或至多二十歲左右(參見本書十二《姚最和〈續(xù)畫品〉幾個問題》)。而謝赫著書時已是富有經驗的老評論家了。當然,我們既不欺無名,也不因人廢言,而應看看他講得是否有道理。他說:“顧公之美,獨擅往策,荀、衛(wèi)、曹、張,方之蔑然,如負日月,似得神明,慨抱玉之徒勤,悲曲高而絕唱,分庭抗禮,未見其人,謝云‘聲過其實’,可為于邑。”②說來說去,還是從顧的名望來論述和分辨,什么道理也未講出來,而顧的畫到底什么樣子,到底有哪些優(yōu)點,其他人的畫有哪些缺點,不得而知,這就很難使人信服。
姚最一是根據名望來評價藝術;其次是根據地位評人和藝術,翻開他的《續(xù)畫品》,第一個畫家便是湘東殿下,即后來的梁元帝蕭繹,姚最把他吹得天花亂墜,說他“天挺命世,幼稟生知”,“王于象人,特盡神妙,心敏手運,不加點治,斯乃聽訟部領之隙,文談眾藝之余,時復遇物援毫,造次驚絕,足使荀、衛(wèi)閣筆,袁、陸韜翰”。這就缺乏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因而,他對梁元帝的評價也未得到其他人的贊許。而荀勖、衛(wèi)協(xié)、袁倩和陸探微的繪畫地位也一直是超過蕭繹的。
姚最論畫的水平本來就大遜于謝赫,態(tài)度又那么不嚴肅,他對謝赫的反駁更未講出任何道理,當然也就不能輕信。比較起來,也還應該說謝赫的話更有分量!惭a注:此文寫于1980年,爾后,我對姚最的評價略有改變,然亦僅限于他的畫論成就方面!
4.謝赫的品評
姚最之后,還有幾位評論家如唐代的張懷瓘、李嗣真等也是反對謝赫之說的,但大多囿于顧的名氣,皆未講出什么道理。
謝赫把聲名昭日月的顧愷之列為第三品,把皇帝的畫列為第五品,是不是專和名人作對呢?不然。我們看第一品陸探微之下就是曹不興,謝赫評:“觀其風骨,名豈虛成?”可見曹不興雖然大名鼎鼎,謝赫還是贊許的,承認他名副其實。第一品中的荀勖更是顯赫于魏晉二代的有權有勢的貴族畫家(荀勖是司馬氏集團中重要成員,在平蜀決策中,他起到重要作用!稌x書》有傳)。謝赫評畫決不因地位高低、名望大小而論其品第。下面讓我們再認真看看謝赫對顧的評價有沒有道理。謝云:“深體精微,筆無妄下,但跡不逮意,聲過其實!薄吧铙w精微”,是說顧對于繪畫中所應要表現的內容體驗得深刻,很精確,很微妙。這主要是指他的畫論而言的。“筆無妄下”是說他不隨便下筆,下筆便非常認真慎重。他畫人數日不點睛,他畫云臺山,預先把構思寫成文字,反復推敲,可見其認真而筆無妄下的程度。“跡不逮意”是說他的畫不能表達自己的意圖,不能達到他所要追求的意境。顧愷之的《女史箴圖》我們仍能看到,不正可以證實謝赫之論的確然嗎?這卷畫第一幅中的漢元帝,就不具和熊搏斗的神態(tài),二昭儀也不具驚恐之神態(tài)!巴酪砸伞币环,男女坐床上,直不知所云。所以張懷瓘說:“不可以畫圖間求。”一接觸到顧的畫,也就會有謝赫的“聲過其實”之感了。名聲超過他的實際,謝赫本來也是聽聞到顧的聲名的,但一看到他的畫,大失所望,才作出這樣的評價。
謝赫的四句話,決非空泛的議論,也不是不合實際的捧場以及無聊的攻擊。
謝赫在《古畫品錄》中評鑒的二十七人,除顧一人之外,其他歷來都被公認為是公允的,然而正是對顧愷之這位當時“如負日月,似得神明”的畫家的畫,他能不隨眾議,正確地道出它的長處和短處,把它放在第三品姚曇度之下,才顯示出他在評論上的卓越造詣、正派學風和超人膽量。謝赫不愧為偉大的評論家。對這樣一位偉大的評論家的品評,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
庸才批評天才從來都是常見的事,“后之淺俗”對謝赫的批評乃是一例,但決不可以此否認天才而附和庸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