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曲十五講》共四編、十五講。第一編“神話與傳奇”主要追溯中國戲曲的淵源與歷史。第二編“原來姹紫嫣紅開遍”意在探討中國戲曲的藝術特性。第三編“龍生九子的種種”著眼于中國戲曲劇種的介紹。第四編“精英與大眾”則對中國戲曲的創(chuàng)作和研究進行簡要的分析。全書力求學術性與趣味性相結合,雅俗共賞。
第一編 神話與傳奇——中國戲曲史述
第一講 起個大早,趕今晚集
第二講 晚生子的輝煌
第三講 華麗的轉身
第四講 輝煌過后是凄涼
第二編 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中國戲曲特性概述
第五講 碰撞的火花
第六講 世界文化視野中的中國戲曲
第七講 1+1>2——中國戲曲的歌與舞
第八講 像與不像——中國戲曲的程式與虛擬
第三編 龍生九子的種種——中國戲曲劇種巡禮
第九講 六百年積淀的最高藝術范型一一昆曲
第十講 誰是老大
第十一講 本是大家族
第四編 精英與大眾——中國戲曲創(chuàng)作、研究掠影
第十二講 國粹還是
第十三講 學院派與曲家
第十四講 兩條路線斗爭的滲透
第十五講 扎堆兒與少人搭理
參軍戲起源于后趙時期,《太平御覽》卷五六九引《趙書》云:“石勒參軍周延,為館陶令,斷官絹數(shù)百匹,下獄,以八議宥之。后每大會,使俳優(yōu)著介幘,黃絹單衣。優(yōu)問:‘汝為何官,在我輩中?’日:‘我本館陶令!窋(shù)單衣曰:‘政坐取是,故人汝輩中。’以為笑。”可見,參軍戲最初是為了諷刺、懲罰貪官而產(chǎn)生的一種表演形式,人物尚未角色化,參軍就是具體的官職名。表演內容也特指周延貪污官絹一事,尚未故事化。至唐代,這種表演形式逐漸被固定下來,成為一個劇目,不斷地演出,成為一種重要的表演藝術。
在實際表演中,“參軍”一詞已失去了官職的含義,演化為角色的名稱,表演實現(xiàn)了初步的角色化:一為蒼鶻,一為參軍。參軍即被戲弄者的角色名稱,蒼鶻則是負責戲弄嘲諷參軍的角色。從此,參軍和蒼鶻成為扮演優(yōu)戲節(jié)目人物的角色名稱,中國戲劇有角色行當之分,從唐代的參軍戲開始。而在表演內容上,也有了故事性內容,不再是諷諫周延貪污之事,可以表演其他故事,如《三教論衡》、《弄孔子》等。宋雜劇的賓白與滑稽風格、角色就是繼承了唐代參軍戲的傳統(tǒng)。
唐代的參軍戲以動作、科白為主,但也加入了歌舞元素。唐范攄《云溪友議》中記載元稹在浙東時,有俳優(yōu)周季南、季崇和他的妻子劉采春從淮甸來,長于表演陸參軍,歌聲響徹云霄。元稹賦詩贈給劉采春:“新妝巧樣畫雙蛾,幔裹恒州透額羅。正面偷輪光滑笏,緩行輕踏皺紋靴。言詞雅措風流足,舉止低徊秀媚多。更有惱人腸斷處,選詞能唱《望夫歌》。”可見,唐代參軍戲可以有女性來主演,而且多是才色兼具,表演中融入了歌舞,不以滑稽為主,而是將表演與歌舞、說白相結合。這種演出已經(jīng)透露出宋元時代南戲的某些特色。
唐代戲劇形成的過程中,文學性因素首次被凸顯出來,開始滲透、影響到唐代戲劇。此前,中國文學諸種發(fā)達的文學樣式并未與戲劇因素進行有效的結合,這其實也延遲了戲曲的形成步伐。因為戲劇的形成,除了表演藝術發(fā)達而外,敘事文學的發(fā)達也是不可或缺的。而到了唐代,抒情文學繼續(xù)發(fā)達的同時,敘事文學也開始興盛。唐代與戲劇演出密切相關的文學樣式獲得了全面的發(fā)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