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五六十年代,大衛(wèi)·愛登堡與攝影師遠赴太平洋島嶼、馬達加斯加和澳大利亞北領地,拍攝沿途見到的野生動物及風土人情。從人跡罕至的空曠山野到洋溢著生命力的跳塔儀式,從光彩奪目的極樂鳥到迷人的馬島猬,在本書中,愛登堡用詼諧靈動的筆法,描述了純真質樸的地理風貌、萬物生靈、古老風俗和自然法則,并以博物學家與人類
現(xiàn)代科技的大樹和碩果源于古代科技的萌芽和花朵,古代科技也含有更多的文化內容。本書全面、扼要地介紹古代的科學技術,分為古代的技術和古代的科學上下兩篇。上篇包括石器、編織、弓箭、造紙術、印刷術、火藥與火器、指南針、陶器和瓷器、蠶與絲,下篇包括數(shù)學、天文學與歷法、醫(yī)學、生物與農學、旅行和地理。讀者可通過本書了解中國古代科技的
《天工開物》是世界上第一部關于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生產(chǎn)的綜合性著作,外國學者稱它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全書共三卷十八篇,收錄了農業(yè)、手工業(yè),諸如機械、磚瓦、陶瓷、硫磺、燭、紙、兵器、火藥、紡織、染色、制鹽、采煤、榨油等生產(chǎn)技術。本書是中國科技史料中保留最為豐富的一部,反映了中國明代末年出現(xiàn)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生產(chǎn)力狀
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普和科學素質建設以及新型智庫建設的重要論述精神,深入貫徹落實《關于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guī)劃綱要(2021—2035年)》,中國科普研究所聯(lián)合廣東省科協(xié)、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以“科普服務中國式現(xiàn)代化建設”為主題,聚焦科普與中國
科學無處不在共涵蓋魔術中的科學、認識我們的身體、游戲中的科學、它們是怎么工作的、宇宙星空大發(fā)現(xiàn)、藏在四季里的秘密六部分。六個部分各有特色,比如魔術中的科學以搞笑小魔術、視錯覺、特技和智力游戲、為主要內容,它們不但能夠活躍人們的文化生活,而且還能豐富科學知識,啟發(fā)人們的智慧,有些科學概念可能有一點復雜,但是都用很簡單的方
本書是清華大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所教師部分已發(fā)表論文的文集,全書包括自然辯證法、系統(tǒng)科學哲學、科學技術哲學、科學實踐哲學、產(chǎn)業(yè)哲學和科技倫理與環(huán)境倫理六部分,各部分在學科領域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透過本文集,讀者既可以了解不同時期教師們關心的學術熱點問題,也可以看到研究水準提升的過程。
本書匯集了《中國科學報》“兩種文化大家談”與“科玄新論”兩個專欄的精彩文章,分為上下兩編。上編圍繞“斯諾命題”,探討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之間的歷史淵源、是否分裂、該不該彌合以及如何彌合等問題;下編回顧百年前中國關于科學與人生觀的思想大碰撞,就科學與價值觀、當代科學中的形而上學問題等新話題進行深入探討。
宇宙是如何形成的?這個問題是20世紀最激烈的科學辯論之一。這場辯論的中心人物是美籍俄裔物理學家喬治·伽莫夫(GeorgeGamow)和英國天體物理學家弗雷德·霍伊爾(FredHoyle)。 兩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交集不多,但是學術路徑接近。本書同步敘述兩人的生平經(jīng)歷和成就。著重介紹了他們在研究中的“互動”:一是關于“大爆炸
我的自然筆記系列是由國家圖書館文津圖書獎得主、自然筆記倡導者芮東莉領銜創(chuàng)作的給孩子的自然筆記。它是一套記錄大自然的自然筆記,一套帶孩子認識大自然、掌握自然生物知識、學習科學實驗方法的科普書,也是一套講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故事書。閱讀這套書,會讓孩子親近自然,并學會發(fā)現(xiàn)、觀察、探索、記錄自然,幫助孩子培養(yǎng)健康的心靈和科學
過量碳排放引起的氣候變化是全球面臨的重大挑戰(zhàn),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越來越成為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實現(xiàn)碳達峰、碳中和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目標。已有100多個國家/地區(qū)以不同形式提出了碳中和目標。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聯(lián)合國大會上宣布,中國力爭在2030年前達到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xiàn)碳中和。這對提振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