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集傳》作為清初湖湘地區(qū)的《春秋》學研究代表之一,是李文炤晚年時期的著作,于雍正五年(1727)六月編寫完成,共十卷。李文炤匯集前代學者注解《春秋》學說,總體以引宋代學者為主,如周敦頤、邵雍、張載、二程、朱熹、呂祖謙等,又以引用程朱二人為最多,再參以己見,纂成《春秋集傳》,表現(xiàn)出其一貫尊崇并發(fā)揚程朱學說的特點。
《[乾隆]鶴峯州志》二卷,清毛峻德纂修,清乾隆六年刻本。志分上下兩卷,卷上紀圣制、星野、輿圖、沿革、疆域、山川、關隘、城池;卷下紀戶口、田賦、物產(chǎn)、學校、祀典、職官、風俗。志前另收修志姓氏、序文四篇、《容美司改土記略》、總目。《[道光]鶴峯州志》十四卷首一卷,清吉鐘穎修,清洪先壽、部生榕纂,清道光二年刻本。志分十四門:
本書為通俗傳統(tǒng)文化讀物“中華元典引讀叢書”之一種!爸腥A元典引讀叢書”將先秦時期應運而生的一批文化元典逐部加以詮釋,闡述其對中國歷史、中國文化及中國民族性格的全方位影響,從而揭示今人精神之來源,民族文化之來龍去脈。本叢書所選書目構成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基石,對中國文化傳承與發(fā)展具有元典意義。本書從《周禮》的內容結構、成書年
本書輯錄的檔案文件,都逐一翻譯成漢文,原則上保持原書的編排秩序,每一冊分滿文本和漢譯本,將滿文本與漢譯本對照,方便專家學者們的使用和研究。本書的時間跨度從乾隆二十一年(1756)閏九月至乾隆二十三年(1758)六月,內容涉及廣泛,包括清代新疆地區(qū)的職官、軍務、民政、司法等十六個方面,是十分珍貴的檔案史料。
本輯為第七輯,收錄二十三位作者的二十四種著作。其中如洪義俊的《甲寅燕行詩》詳細記錄了燕行使團在燕行途中的唱和詩;吳載紹的《燕行日記》文筆細膩,內容豐富,詳盡記錄了燕行途中的見聞,尤其“商譯”活動,是研究燕行從政治活動擴展到經(jīng)濟活動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文獻;樸趾源的《熱河日記》跳出單純記錄行程的日記格局,詳細介紹中國先進的
本書是廣西紅軍村建設研究叢書中的一本,是百色學院重點研究課題結題成果。本書以百色市田東縣印茶鎮(zhèn)巴麻紅軍村為主要研究對象,通過實地考察調研、查閱文獻檔案資料、走訪典型事跡親歷者等,對巴麻的整體概況、革命斗爭歷史、革命精神及其在時代變遷中的傳承等進行了研究,從理論與實踐、傳承與發(fā)展、現(xiàn)狀與展望等角度,回答了巴麻紅軍村“蘊含
吉祥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寶庫中的瑰麗花朵,它拙中藏巧、樸中顯美,給人們帶來精神上的寄托。我們的很多習俗,以及身邊用品的各式圖案、外形都帶著寓意吉祥,寄托著人們對生命和生活的熱愛。你了解它們的由來和內容嗎?本書以中國傳統(tǒng)吉祥文化為題材,分別從吉、福、祿、壽、喜、財六個部分,系統(tǒng)有序地提出100個問題,并一一解答。書中內容涉
本書既記述了成都市龍泉驛區(qū)洛帶鎮(zhèn)的建置沿革、自然地理、經(jīng)濟發(fā)展、社會文化、風土民情等基本鎮(zhèn)情,又依照中國名鎮(zhèn)志文化工程實施方案的要求,突出了洛帶鎮(zhèn)的亮點、特色,設置特色篇目,如旅游文化、洛帶名人、歷史風貌等,地域特色鮮明,時代特色突出,是一部難能可貴的鄉(xiāng)土教材,也為洛帶鎮(zhèn)保留了豐厚的史料。
石龍鎮(zhèn)位于廣東省東莞市,位于珠江三角洲東部、東莞市北部。東鄰惠州市博羅縣園洲鎮(zhèn),南與東莞市茶山鎮(zhèn)相連,西靠石碣鎮(zhèn),北與惠州市博羅縣石灣鎮(zhèn)隔東江相望。南距東莞市政府所在地南城15千米。《石龍鎮(zhèn)志》設有千年古鎮(zhèn)嶺南名鎮(zhèn)、基本鎮(zhèn)情、經(jīng)濟強鎮(zhèn)、軍事重鎮(zhèn)、舉重之鄉(xiāng)、宜居小鎮(zhèn)、文物勝跡、風土民情、人物、大事紀略、附錄等篇目。《石龍
本書突出作為“經(jīng)濟強鎮(zhèn)”“粵劇文化”“舞獅文化”等特色。不僅為各級黨政機關、研究部門和社會各界人士及中外投資者了解、認識、研究長安鎮(zhèn)提供了資料,也對宣傳長安鎮(zhèn)、擴大長安鎮(zhèn)的文化影響力具有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