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思想訪談與隨筆集,從2006年尋蹤法國理論的記敘《我的巴黎行》,到2013年的當下對社會與技術的一系列思考,時間跨度正好是21世紀的這二十多年,在內容層面,這部集子綜合呈現(xiàn)了作者在理論與現(xiàn)實之間所進行的探索,它由六個部分構成:身體與愛欲;知識與經驗;社會與技術;法國理論;藝術批評;思想隨筆。這部集子既飽含著理論
本書作者是一位日裔美籍學者,面對亞裔古典音樂家在西方世界日益增加的關注度和影響力,她從自身古典音樂訓練的經歷、自己的亞裔身份出發(fā),展開了這項把“自己作為方法”的民族志研究。本書以70多位亞裔音樂家的訪談為基礎,探討了古典音樂在亞洲傳播的歷史、文化及其藝術形式的本質,并考察了亞洲(裔)音樂家在白人主導的古典音樂世界中所扮
本書是教育部重大課題攻關項目“面向2035我國高校哲學社會科學整體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的成果,嘗試以項目帶動科研攻關,自覺以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為學術己任,探究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的內涵特征、邏輯關系與建構路徑等一系列重要問題。本書分為四大部分:第一、二章是現(xiàn)狀與愿景研究,主
《四川哲學社會科學年鑒》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遵循客觀、真實、準確的原則,注重宏觀和微觀相結合、文字和圖表相結合、事實和數(shù)據相結合,記錄和反映全省哲學社會科學發(fā)展情況,為全省社科界和社科工作者提供數(shù)據信息,為各界人士了解和研究四川哲學社會科學提供基礎資料,為在新的歷史起點推動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
《新建設》雜志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由在京知識界人士創(chuàng)辦、得到黨中央大力支持并在當時國內思想文化領域產生重要影響的一份學術性刊物。本選題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具體歷史語境出發(fā),著重將其置于新中國成立初期黨在思想文化領域核心任務的具體坐標系中,系統(tǒng)考察了其淵源和創(chuàng)刊、學術轉向、辦刊定位,詳細分析了雜志的作者群與讀者群構成情況及所刊
中國乃無獨立之科學,亦無獨立之哲學,一切知識貴能會通和合,乃始成其為學問,但近代以來,受全盤西化之風影響,學者追求以分門分科之法治中國傳統(tǒng)學問,務求西化,再不求融通體會。 錢穆認為這種專家之學與中國傳統(tǒng)通人通儒之學大相違異,近人必以西方史學來治中國史,則恐終難理解矣。 先生憂心斯文墜地,先著《中國學術通義》,就經史子集
中國和德國將于2022年迎來建交五十周年紀念。為了對此雙邊關系重要里程碑貢獻學界力量,西北工業(yè)大學德國學研究中心擬策劃出版一本名為《友誼之路--我們親歷中德關系50年》的文集,邀請中德之間在過去50年中具有代表性的社會各界知名代表以自由撰稿的方式分享與德國(中國)互動的歷史回憶、親歷故事和心路歷程。圖書的主要語言為中文
2017年5月17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建院40周年,習近平總書記發(fā)來賀信。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和祝賀中國社會科學院建院40周年賀信精神,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中國特色新型智庫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政治任務。圍繞這一重要任務,中國社科學院黨組采取了一系列重要舉措,集中精力、持續(xù)發(fā)力
本書作者瑞文·康奈爾稱其為“北方理論”,而基于其他國家和地區(qū)(如南半球)的經驗的社會知識并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在此背景下,本書重新整理并闡釋了澳大利亞、非洲、處于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伊朗、二戰(zhàn)后的拉丁美洲和20世紀70年代的印度等國家和地區(qū)的社會科學理論,試圖以“南方理論”一詞,喚起人們對知識領域中的邊緣中心關系的關注,囊括世
書稿由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科研規(guī)劃部和中共河南省委黨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共同組織編寫。收錄了2023年4月份召開的第四屆全國黨史和文獻論壇與會領導和參會專家學者所寫的共約90篇文章。本屆論壇的主題是“全面準確學習領會黨的二十大精神,加強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書稿共分四輯,主題分別為“把握好習近平新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