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記錄春秋時期社會狀況的重要典籍,主要記錄了周王室的衰微,諸侯爭霸的歷史,對當時各類禮儀規(guī)范、典章制度、社會風俗、民族關(guān)系,以及古代文獻、神話傳說、歌謠言語均有記述和評論。這部編年體史書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文學價值。本書以尊重原著、呈現(xiàn)原著為準則,對原著作了精選和精辟而又通俗的注釋和譯文,又增
本書主要以通俗的語言,介紹《周禮》《儀禮》和《禮記》三部典籍!吨芏Y》是一部通過官制來表達治國方略的著作,內(nèi)容極為豐富,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有祭祀、朝覲、封國、巡狩、喪葬等國家大典,也有用鼎制度、樂懸制度、車騎制度、服飾制度、禮玉制度等的具體規(guī)范,還有各種禮器的等級、組合、形制、度數(shù)的記載。《儀禮》共十七篇,記載
本書是一部歷史類圖書。歷史內(nèi)涵豐富、博大精深,蘊藏著深刻的智慧,但歷史現(xiàn)象紛繁復雜,普通讀者很難把握其全貌。本書《歷史之教訓》選取了若干經(jīng)典的歷史案例,既有橫向的解讀,又有縱向的剖析,橫縱巧妙結(jié)合,像一張疏密有致的網(wǎng)絡(luò),將中國古代歷史的精華漸次呈現(xiàn)。借助作者宏闊的視野和敏銳的觀察,我們便能洞悉歷史真相,以史為鑒,過好當
此書于寧宗開禧中與《春秋傳》《春秋讞》同刻于南劍州。元代程端學作《春秋三傳辨疑》,多引其說,則當時猶有傳本。自明代以來,諸家皆不著錄,故朱彝尊《經(jīng)義考》注曰已佚。但《永樂大典》卻獨錄其文,被《四庫》館臣輯出,經(jīng)檢校排比綴補,尚可得原書十分之八九,是為今本。原書前有統(tǒng)論,其后乃列十二公,逐條詮敘而不錄經(jīng)文,《四庫》館臣悉
《古文尚書鄭氏注箋釋》四十卷敘錄一卷,曹元弼撰。曹元弼乃清代經(jīng)學之殿軍,是中國學術(shù)史上新舊交替的重要人物,其晚年的學術(shù)重心在《尚書》學,《古文尚書鄭氏注箋釋》是在“經(jīng)正庶民興”的指導思想下撰寫的最能體現(xiàn)他相關(guān)成就的一部書,既是后出轉(zhuǎn)精的集成之作,又是漢宋兼采的代表之作。該書主體內(nèi)容包括《尚書》經(jīng)文、鄭玄注、箋、釋四個部
本書是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以楊伯峻《春秋左傳注》為研究對象,對其書引文中的疏誤部分進行考證的學術(shù)專著。全書共分為上、中、下三編。上編依照魯國十二公之次序?qū)Α皸钭ⅰ彼齻魇牢墨I的疏誤進行考證,中編對“楊注”所引出土文獻的疏誤進行考證,上中兩編體例相仿,均依照“經(jīng)傳原文”“楊注”“失誤類型”“史源及考證”等對“楊注”
這是一套別出心裁的中國歷史讀物,以漫畫與文字相結(jié)合的方式,讓歷史閱讀變得既有趣又富有教育意義。同系列共分為三本,書名分別為《一口氣讀完中國史:從遠古到秦漢》《一口氣讀完中國史:從三國到大唐》《一口氣讀完中國史:從兩宋到明清》。每冊都包含10萬余文字和300多張插圖,語言通俗易懂,同時嚴格遵循歷史事實,每一段敘述文字都搭
本書二十一卷,國別史,記述自周穆王至魯?shù)抗灏儆嗄曛、魯、齊、晉等八國之史,所記之事大多以人物交談表現(xiàn),故稱《國語》。其文字樸素簡括,不乏出色篇章!邦櫺部毕盗,選取清代?睂W大家顧廣圻校勘刊刻的典籍影印,“顧校本”摹刻精良、質(zhì)量上乘,更接近原書面貌,方便研讀,廣受讀者關(guān)注此嘉慶間士禮居黃氏叢書本,僅顧廣圻校勘,是
《支那通史》由日本東洋史學開山鼻祖那珂通世以漢文寫成,1888-1890年間由東京中央堂初刻初印。1899年上海東文學社石印此書(前有南摩綱紀序、王國維代羅振玉序)。1938-1941年間東京巖波書店出版了《支那通史》和田清的日文譯本!吨峭ㄊ贰诽厣r明。第一,開章節(jié)體史書之先河,分篇敘述,因事立題,按朝代順序,依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