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宣的一部散文集,精選了作者十余年間創(chuàng)作的十幾篇散文。本書的內容,主要是作者對人生的回望:他年輕時在江漢平原任教;后來只身北上,在北京做編輯;人到中年,落葉歸根,又回到了武漢,任職于一所大學;退休之后,則隱居于武漢周邊的山林。對人生經歷的敘述中,可見作者對文字的珍視、文學理想的矢志不渝,以及一直以來的對自然山水的喜愛
本書分為:親情篇、友情篇、感悟篇、勵志篇,共四部分。具體內容包括:兩個母親;愛就在執(zhí)手之間;背上的愛;母親的心思;沒有家人陪伴的高考;寫給十歲的兒子;嫁女;憶岳父、最后的問候;偏愛;繼續(xù)追尋夢想的男孩;重陽日過西安鐘樓等。
本書為“我愛問連岳”系列新作第7輯,收錄了連岳2019年近百篇篇答讀者問的精華文章。在本書中,正處在“人生二三十年代”的讀者們向連岳求助,暢談他們關于愛情、家庭關系、學業(yè)事業(yè)等問題的苦惱。而連岳總能從具體問題發(fā)散升華,談出普適性的啟示,并且有針對性地回到當事人的癥結,給出行之有效的建議。為當事人以及人海中懷有類似苦惱的
本書是一本散文集,全書緊緊圍繞“十層人間”主題進行創(chuàng)作,這十層人間里,是每個活在我們身邊的你、我、他,也許很多人都說不清楚努力生活是為了什么,卻又都在努力地生活。哪怕盡是酸甜苦辣,。哪怕有些雞零狗碎,但各有各的幸福,也都在為了更好的生活而努力著。通過本書,讀者會發(fā)現(xiàn),這個世界上,不只有閃閃發(fā)光的大人物,還有更多隱入塵煙
本書為龔先生近年來關于中國文學的隨筆集,書中探討了不同歷史時代中國文學的特點,不同時代文人的特點和精神風貌;重談了中國文學史寫作中的問題與新的思路;討論了《詩經》《文心雕龍》等作品的價值與意義:也分析了李白、李商隱、蘇東坡等中國最具代表性的文人的作品、個性和精神。書中提出了宋的代表文體并不是詞而是詩,清是文學繁榮的時代
本書收錄了廣西作家何述強近年來創(chuàng)作的散文,共分為山水行思、曠野尋風、秋水文談、藝道淺悟四輯,通過寫大明山、棉花天坑、盤陽河、會仙山等,記錄了作者行走于八桂山水間的所思、所感、所悟,以及對文學的評述和思考,呈現(xiàn)了作者開闊的文化視野。主要內容包括:重整內心的山水;一生中總要走近一口清泉;轉化的力量等。
本書共分為作家、書畫家、醫(yī)生、非遺傳承人、新農人、工匠、追夢人、手藝人、大家等九輯。分別以各個領域里代表型人物的事跡,書寫出川西壩子都江堰人“杰”地“靈”的獨特氣質。在書寫各領域人物群像的同時,全書立足“大故鄉(xiāng)、全記錄”的個體故鄉(xiāng)情結和“小人物、大精神”的高遠立意,突出敘寫都江堰“勤勞、堅韌、樸素、務實、奉獻、創(chuàng)新”的
本書記錄了作者人生經歷中的所聞、所見、所思,所感,對人生價值、處事態(tài)度、工作經驗都有所涉及,以期給讀者點點滴滴的思考和啟示。書中收錄作者隨筆二百余篇,分為《觸景抒懷》《職涯感悟》《勤勉理智》三個部分。作者文筆樸實簡潔,沒有刻意的雕琢和修飾,于尋常中見深意,于瑣碎中現(xiàn)真切,洋洋灑灑十幾萬字,始終折射一個主題,即“勤奮,成
本書收錄了一二三等獎的作品。圖書根據(jù)征文主題,分為“文化走筆、時代生活、齊魯風情”三個分主題,以一等獎作品標題作為分主題標題。選錄作品緊扣時代背景,反映生活變化,洞察時代脈搏,文風清逸婉麗、行文流暢連貫,普遍具有立體感強、可讀性強、趣味性強的特點。
全書收錄了作者從2011年以來創(chuàng)作的散文36篇,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收錄《萬里長江第一灣》《波涌浪卷西沙情》等文章,表達了作者對祖國河山的崇高敬意和詩意般的情懷;第二部分收錄《萬壽宮:江右商幫的精神殿堂》《天下第一家一義門陳軼事》等文章,充滿著作者對江西歷史的積極思考;第三部分的《永遠的布達拉宮》《遙望珠穆朗瑪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