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在近代遇到了空前未有的挑戰(zhàn)和嚴峻的文化危機,也遇到了千載難逢的復興機遇。中華文明的現代復興,不是儒家思想文化的復活,而是儒家思想文化的現代轉化;中華文明的現代轉型,不是籠統(tǒng)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復興,而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中華文明的現代轉型必須建立在中西文明溝通與融合基礎之上,必須尋找中西文明
本書以一個嵌入新疆阿爾泰山草原深處一百多年的漢人社區(qū)——紅墩——為研究對象,在清末以來區(qū)域社會大變革的時空中勾勒該社群形成、發(fā)展和變遷的歷史過程,揭示了歷史記憶和共同的生活經歷在紅墩漢人共同體意識建構中的作用。同時,對紅墩漢人的混合生計、“扯扯秧”社會關系網絡、新移民社會關系網絡、家庭結構與家族化進程、民間信仰、政治生
自西漢張騫“鑿空”以后,綿延萬里的絲綢之路創(chuàng)造性地構建了古代東西方聯(lián)通的交通網絡,各個民族交往交融互動,有力地促進了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qū)文化交流的深度與廣度。而附著于絲綢之路沿線的古文明遺址遺跡,恰好是人類思想觀念及其技術文化在絲綢之路上交流互動實現互通有無的歷史載體。書稿以通俗化、趣味化、大眾化的手法,對絲綢之路上
魏晉南北朝時期更是個英雄輩出的時代,思想異常活躍,開始出現儒、佛、道“三教合一”的跡象,文學、繪畫、石窟藝術等打上了民族融合的烙印。作者吸取學界研究精華新知,結合最新考古發(fā)現與出土文物,概要介紹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歷史進程。在提綱挈領把握基本線索的同時,也致力于描摹中古世界的豐富面像與復雜情愫。有助于讀者理解中國歷史在這四
作為近代最早來華傳教的德國新教團之一,巴陵會對中國的描摹與塑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和引導了德國讀者受眾對中國的整體認知。本書對德國巴陵會圖書館有關19世紀末至20世紀上半葉來華傳教士的館藏文獻進行史料爬梳和學歷分析,涉及小說雜文、工作日志和故事文集,涵蓋中國宗教與民間信仰、神話傳說、文化禮俗、在華傳教工作境況等題材。這些珍
考據學(TextualCriticism)乃中國古典學的一大傳統(tǒng)與遺產,其在現當代學術體系中仍然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本輯集結新時期以來《文史哲》雜志所刊發(fā)的優(yōu)秀考據論文,廣泛涉及政治(包括官制)、經濟、軍事、歷史編纂、中西交通、人物事件等多個領域。這些文章視角獨特、史料翔實、方法縝密、結論可靠,其中多篇歷經數十年,迄今
本書主要是從“人”入手討論漢代文學與文化!妒酚洝肥俏鳚h描寫人物的名著,《人物志》是漢末以來人物品評的總結。司馬遷處在中國文化大變革的時期,他用文學的眼光敘述歷史,描寫了英雄的悲劇、平凡人生的悲憤。司馬遷的“發(fā)憤著書”是從“人心”入手探討文學和歷史的生成,昭示了那個時代的文學自覺,而《漢志》“詩賦”的獨立和賦分四家說,
范文瀾是我國著名的馬克思主義史學家,馬克思主義史學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歷史的實際相結合,深刻地闡發(fā)了中國歷史的特點,對中國歷史的分期提出了卓越的見解。其《中國通史簡編》運用唯物史觀闡述中國歷史,成為20世紀中國史學發(fā)展的重要里程碑。本書收錄的是范文瀾的重要史學論文和短論,涉及中國歷史分期、歷史
合川,位于長江上游地區(qū),重慶西北部。合川因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匯流而得名。合川是巴文化的發(fā)源地之一,境內有釣魚城、淶灘古鎮(zhèn)等著名歷史文化古跡,周敦頤、張森楷、陶行知等名家曾在此授教創(chuàng)業(yè)。本書由“合川政協(xié)君”微信公眾號刊發(fā)的系列文章結集而成,主要內容包括:介紹合川的山川形勝、物候氣象、文化遺存、非遺傳承和鄉(xiāng)愁記憶,回顧
本書從政治、經濟、文化、外交、軍事等多個角度介紹了我國西漢時期很多鮮為人知的歷史事件,但整體上還保留了通史的脈絡。西漢,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舉足輕重,我們常說的強漢,指的就是西漢。它歷經十二位帝王,在秦朝之后,重新創(chuàng)建了一個新的大一統(tǒng)王朝。西漢,是寬容的王朝。輕徭薄賦,與民休息,讓動蕩不安的社會局面得以穩(wěn)定。西漢,也是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