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由《湖南紅色基因文庫》編纂出版委員會和中共湖南省委黨史研究院組織編寫,中共張家界市委黨史研究室承擔具體編寫任務。書稿約30萬字,系統(tǒng)論述和整理輯錄了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的創(chuàng)建發(fā)展壯大的歷史及相關檔案文獻史料等。書稿分三編,具體包括“歷史足跡”“重要史料”“珍聞輯要”三部分!皻v史足跡”包括湘鄂西地區(qū)的武
廈門是我國福建省東南部重要城市,作者以一種全新的視野觀察廈門。書稿精選100多篇文章,分為“廈門輿地紀略”、“廈門文史紀略”和“廈門風土紀略”三大類,共五編,以特殊視角和微觀敘事,梳理廈門的歷史脈絡,涉及廈門的地理、歷史和文化等方方面面,呈現(xiàn)豐富的肌理和質感。書稿寫作跨度近20年,大多數(shù)已經在《廈門晚報》《南方周末》《
揚州市邗江區(qū)楊廟鎮(zhèn)倉頡村地方志書!秱}頡村志》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以科學的編排、嚴謹?shù)捏w例、翔實的資料、端正的文風,細致生動地描繪了倉頡村自然、經濟、文化、社會發(fā)展情況。共設“概述”“大事記”“人口”“基礎設施建設”“農村變革”“農業(yè)農村”“工業(yè)商貿服務業(yè)”“文化體育”等十四章。該志書的出
本套叢書共4冊,包括《〔康熙〕興化縣志》、《〔萬歷〕興化縣新志》、《〔民國〕續(xù)修興化縣志》、《〔咸豐〕重修興化縣志》。
本書是一部收錄國內外西夏學最新研究成果的論文集。全書設置了黨項與西夏歷史研究、西夏語言文字研究、西夏及黑水城文獻研究、西夏文化藝術研究、西夏文物考古研究六大板塊,收錄專家學者的文章30余篇,所收文章觀點新穎、見解獨到。本書研究內容涉及西夏政治、經濟、軍事、歷史、文化、藝術、語言文字、文物考古及黑水城文獻等多個方面,是目
本書是一部收錄國內外西夏學最新研究成果的論文集。設置黨項與西夏歷史研究、西夏語言文字研究、西夏及黑水城文獻研究、西夏文化藝術研究、西夏文物考古研究等六個板塊,收錄史金波、杜維民、孫飛鵬、岳凱峰等西夏學專家的文章30余篇。研究內容涉及西夏政治、經濟、軍事、歷史、文化、藝術、語言文字、文物考古及黑水城文獻等多個方面,是國內
《尚書通考》十卷,為元代黃鎮(zhèn)成詳細考證和詮釋《尚書》源流授受及書中天文歷法、名物典故、音律禮制、地理山川等方面內容的著作。該書兼采前人注解,間附己議,有關名物,皆繪圖以示大要,體例完備,反映了宋元之際閩地學者在《尚書》名物考據方面的成就。其考證皆能實事求是,是宋元《尚書》學重要著作。此次整理,以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藏清康
一場對早期中國家庭形態(tài)與社會結構關系的細致探秘。以貴族家族為考察中心的西周宗法制度的研究已有學者做過大量著述。本書主要就傳世文獻、銅器銘文與考古材料的結合,對西周幾個重要氏族及相關的政治結構進行綜合研究,從不同側面切入貴族家族參與政治的方式,來討論西周政治結構與貴族氏族的關系。每章各以一個家族為例,梳理世系,并結合該家
本書共包括詹布魯恩已出版的攝影集《北京美術品第三部》《北京美術品第五部》和部分其所拍攝的底片制作而成的彩色明信片三部分素材,依照片內容進行了主題劃分!侗本┟佬g品第三部》初版于1914年左右,收錄了天壇入口、祈年殿、皇穹宇、圜丘等建筑景觀十九幅及袁世凱1914年冬至祭天場景八幅,共27張老照片!侗本┟佬g品第五部》初版
本書編選自《顧頡剛全集》,包括《古史辨》序六篇、《我是怎樣編寫古史辨的?》《秦漢的方士與儒生》《周公東征史事考證》。顧頡剛及其古史辨學派對舊系統(tǒng)的古史作出大清理,是近代史學史不可忽視的一環(huán);其創(chuàng)辦《禹貢》半月刊,發(fā)布諸多地理、邊疆類論文,為中國歷史地理學科奠基;其對妙峰山的考察則是中國民俗學的研究起點。本作品選涵蓋顧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