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收錄了《藏傳佛教寺廟傳統(tǒng)僧舍模式及其現代變革》《宗教行為對宗教生態(tài)的影響》《論藏傳佛教僧服的演變及當代變化》《<入中論>廣大行思想探析》《當今藏傳佛教寺院“行”于社會研究》等文章。
本書是由北京大覺寺與團城管理處組織編纂的一部研究大覺寺與西山歷史文化的專題性文集。由五部分組成:一是寺廟文化研究,主要論述大覺寺與西山的歷史文化,諸如僧人、廟會、寺廟建筑、相關地理環(huán)境等;二是文物考釋與探索,意在利用契約文書、銅鐘、碑刻、佛塔等考古文物性資料深入探討大覺寺的歷史價值;三是遺產保護與利用,從大覺寺的保護、
本書是關于新中國改革開放后這段時期中國佛教教育的知識社會學研究。第一章用于探究在佛教界中,個人追求佛學院教育的各種動機以及宏觀層面興辦佛學院的理由。第二章采用?碌囊(guī)訓視角,認為佛學院需要在教育前及教育過程對其進行條件和精神上的塑形,以便培養(yǎng)出合格的僧人。第三章討論佛學院內部的幾大知識化特征和技術,第四章用于
全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對黑水城出土4部西夏漢文佛教文獻《四分律七佛略說戒偈》《四分律行事集要顯用記卷第四》《無上圓宗性海解脫三制律》《摩訶僧祗律卷第十五題簽》進行錄文和校注。第二部分主要是揀選俄藏黑水城文獻和英藏黑水城文獻中與義凈所譯“根本說一切有部律”有關的四部西夏文譯本,刊布其錄文,并用“四行對譯法”對西夏文
《南京佛教通史》全書共分三卷四冊,逾250萬字,上啟六朝時期,下至明清民國,以時間先后為序,系統(tǒng)敘述了佛教在南京地區(qū)近兩千年的發(fā)展歷史。編寫者鑒于佛教思想義理的發(fā)展變化與各個時代的政治經濟條件和思想文化背景關系十分密切,在書中除了敘述佛教思想、宗派的發(fā)展脈絡之外,對佛教與各個時代的王朝政治、佛教政策、社會經濟和文化背景
《定心》收錄作者歷年來創(chuàng)作的哲思隨筆和詩詞,記錄了作者對于安住自心、降伏自心的思索與探求。人于有限的一生中被動接受世事的無常變遷,所謂定心,即沉浮于時光之流之際,任持自心而不動,以永恒意義之追尋,對抗時間對存在的消磨。
《念心》(增訂本)收錄作者歷年來創(chuàng)作的哲思隨筆和詩詞,記錄了作者對于心、物的關注與思考。萬物與心兩相映照,往往心隨境轉,卻又境由心生。唯有對自己的心念時時觀照自省,明心見性,才能在變動不居的世界里心地澄明,日月昭昭。
本書稿由南京大學哲學系洪修平教授主編,他是中國當代著名的佛學研究方面的專家,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哲學與宗教文化。該書稿屬于佛教文化研究類圖書,主要內容是佛教研究方面的專業(yè)論文。按照論文內容分為宗派問題新探、佛教史研究、佛教思想研究、佛教文化研究四個板塊。書稿收錄了近期佛教哲學方面的學術成果,共約二十余篇文章,展現了學者們
本書內容包括:寺院規(guī)制、智化寺歷史沿革、智化寺的佛造像、館藏佛經繪萃、壁畫與彩繪天花、智化寺京音樂。
法門寺自東漢建成,至今已有近2000年的歷史,素有“關中塔廟始祖”之稱。本書作者王倉西曾親歷1987年法門寺唐塔地宮考古發(fā)掘和文物清理、保護工作,擔任法門寺博物館保管部主任多年,并主要負責《法門寺考古發(fā)掘報告》的編纂工作。本書匯集了作者從事法門寺考古研究工作三十多年來關于法門寺歷史研究、法門寺地宮文物考古研究、隋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