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山不忘山:中央人民政府南方老根據地訪問團訪問湖南紀實》通過搜集整理大量的珍貴歷史資料,回顧了中央人民政府南方老根據地訪問團籌備組織和訪問活動過程,詳細描述訪問湖南老根據地開展活動的場景,生動地記述了受訪老根據地的人物、事件,真實記錄老根據地代表晉京觀禮的實況,多方面體現(xiàn)了中央和湖南黨政各級不同時期對老根據地政策扶持
本書共收錄30篇論文。這些論文遴選的范圍是永州市瑤族文化促進會一年一度的獲獎論文,摘其精要,編匯而成,涉及瑤族民間信仰、瑤族歷史與文化、瑤族經濟社會發(fā)展等領域的研究和探討。內容構成是系列研究與個案探討的有機結合,研究方法上是宏觀分析與微觀研究的彼此交融,既研究歷史,又特別關注現(xiàn)狀,既有廣度,也不乏深度。
本書聚焦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起源發(fā)展、功能價值、傳承保護和資源轉化等論題進行現(xiàn)代闡釋,涉及歷史文物、民間文學、民俗文化、城市文化和農村文化五個方面的專題研究。具體研究內容有:三星堆青銅直目人面像的歷史文化意義、故事的起源、重陽節(jié)的傳承與重構、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城市文化價值建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以及鄉(xiāng)村文化振興策略等問題
《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學刊》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的所刊。本書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學刊(第12集)》。本集內容涵蓋從先秦到明清各個歷史階段。包括關於甲骨著録書編纂的一些思考、漢代畫像與漢代人的倫理觀念、唐代德政碑形制考論、金元時期蒙求體蒙書考等論文。
華夷關系,是中國民族研究的重要內容。華夷之變,則是中國民族關系研究的重要命題。以華變夷、以夷變華貫穿于漫長的中國歷史,由此推動中國社會文化變遷。本書的研究對象云南省紅河州瀘西縣城子村,就是經歷了長期的以華變夷與以夷變華的典型村落。歷史上是彝族先民之一鹿鹿蠻所在地,彝族人口眾多,勢力強大。明代以來,大量漢族人口遷入瀘西,
本書從中華文化整體視域的角度,通過對西藏地區(qū)已發(fā)現(xiàn)的舊石器、新石器以及早期金屬時代的金屬器物、大石遺跡、巖畫等考古材料進行梳理,明確其分布數(shù)量,揭示其文化特征,并分析、探討和論述了西藏史前文化考古材料與我國華北、西南、西北、中原地區(qū)及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史前文化考古材料的密切相聯(lián)性及所呈現(xiàn)出來的共性,揭示了西藏舊石器文化、新
本書共收錄文章12篇,包括專題研究6篇、史學研究4篇、書評2篇。作者均為當今明清史研究領域國內外的名家、專家,時段限定在明清兩代,內容涉及明清時期歷史、地理、文化、文學、文獻、軍事、經濟等話題,既聚焦熱點論題,也有新的發(fā)現(xiàn)與開拓,代表了當今學界在各領域的明清史研究前沿水平。
兩宋歷史更像是一部魔幻懸疑大劇,充斥著意料之外的大逆轉,一波緊接一波,令人時而熱血奔涌,時而義憤填膺,卻總是欲罷不能。為什么是趙匡胤開創(chuàng)了新的大一統(tǒng)王朝?那個風雪之夜萬歲殿究竟發(fā)生了什么?高梁河之戰(zhàn)和澶州之戰(zhàn)是如何改寫遼宋兩國命運的?晏殊、范仲淹、歐陽修、包拯、司馬光、王安石……為什么這么多名臣卻拯救不了瀕死的北宋?李
本書是著名學者、作家、“百家講壇”主講嘉賓鮑鵬山教授撰寫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普及讀物。作者以孔子、孟子、老子、莊子等先秦諸子的事跡,行狀為脈絡,帶領讀者進入異彩紛呈的古典世界,一窺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所涉及的諸多重要命題,從源頭上為我們揭示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流變歷程和深厚底蘊。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過去,也可以看到中國的現(xiàn)在和未來。
本書分為新史料、專題研究、史料鉤沉、民國文獻整理研究、研究綜述五部分。具體內容包括:孔憲質日記(1938);貴州獨山縣蓋寨村六通民國時期碑刻考釋;新見夏衍佚文五篇考;新見白采小說與日記輯述;民國文獻整理出版年度報告(2019)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