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后期的近半個世紀,是政治家們的理想與現實碰撞的時代。北宋元豐八年,哲宗以年幼即位,高太后垂簾聽政,朝廷開始全面否定熙豐新政,史稱元祐更化。高氏去世后,哲宗、徽宗兩兄弟,懷著繼承父志的理想,走上了兩條截然不同的復興之路。在哲宗短暫的親政歲月中,著眼于對熙豐條法的恢復,卻造成了嚴重的新舊黨爭。而徽宗在漫長而活躍的皇帝生
《中國通史》是呂思勉先生最負盛名的史學代表作,分上、下兩冊。上編追本溯源地闡述了中國在經濟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學術和民生民俗等方面的發(fā)展演變,內容包括婚姻、族制、政體、階級、財產、官制、選舉、賦稅、兵制、刑法、實業(yè)、貨幣、衣食、住行、教育、語文、學術、宗教等十八類;下編按照時間順序對中國政治變革的來龍去脈進行了鞭辟入里
以24場戰(zhàn)役,講述兩漢四百年的風云變幻!以24場交鋒,揭露沙場之上廟堂之中那些被歷史迷霧掩蓋的真相! 有明顯優(yōu)勢的劉邦為何會被圍困在白登山?漢武帝時代,漢軍騎兵橫掃匈奴的法寶是什么?為何漢武帝親手選中的霍光,敢冒險廢掉皇帝?為何上臺前受萬民擁護的王莽,上臺后卻遭萬民唾棄?昆陽之戰(zhàn)的真的有隕石幫劉秀殺敵嗎?為何年輕時誅滅
本書為日本學者原島春雄教授的遺著,以中國明清歷史與思想為主。書名所謂近代中國,不是從1840年鴉片戰(zhàn)爭算起,而是上溯至明清之際,是一個長時段的近代,這里面蘊含著對以西方歷史為中心的宋代近世說的否定,而希望從中國歷史的內在連續(xù)性探究明清以來中國社會、思想的變化。由于作者曾親歷改革開放后的中國社會,所以不僅從歷史中探尋中國
宣城,古稱宛陵、宣州,千年郡府之地。杜牧《題宣城》云:土控吳兼越,川連歙與池。山河地襟帶,軍鎮(zhèn)國藩維。李白之《秋登宣城謝脁北樓》則已流傳千古。為弘揚鄉(xiāng)邦文化,留存優(yōu)秀傳統(tǒng),著名文史學者胡阿祥領銜,邀酈波、康震、蒙曼、鮑鵬山、韓昇、李菁、楊曉春、楊海英諸位名家,聚文十余篇,從宣城與唐詩、山水詩的歷史互動、宋代梅堯臣于宣城
漢朝與匈奴之間的戰(zhàn)爭幾乎伴隨了漢朝始終。四百年的漢朝有三百年時間都在研究如何解決匈奴邊患問題。劉邦建漢不久,便和匈奴出現了白登之戰(zhàn),不過開場白是漢朝占據了下風,直到公元104年西域重歸漢朝,三百年間漢朝與匈奴斷斷續(xù)續(xù)的戰(zhàn)爭才告一段落。在和匈奴的對抗中,還穿插了漢朝與大宛、莎車乃至先零羌之間的部分戰(zhàn)事。書稿按照時間順序展
跟著夏昆讀歷史系列是暢銷書作家夏昆的十年磨劍之作,是深入淺出、可讀性強的通俗歷史讀本。本系列一共五本,敘述從春秋到西漢、從東漢到魏晉、煌煌大唐、趙宋王朝(北宋)、趙宋王朝(南宋)的歷史故事。 本書貫穿了南宋152年的重大歷史事件和代表人物。重點闡述了靖康之難后宋高宗趙構的南逃歷程;岳飛的艱難抉擇忠君還是愛國;先當孝子,
從一系列社會和文化現象來看,國家記憶已經慢慢地變成了國人日常社會生活中的一個高頻詞和焦點詞。 作為記憶的主體,國家是集體性的主體,是象征性的主體,是功能性的主體。集體性在于記憶的結構和框架,象征性在于記憶的精神和意識形態(tài)意義,功能性在于承載形塑和傳承記憶的職能。 在數字時代,國家記憶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它面臨的危機
歷史如棋譜,時代變了,那些歷史的棋局還能教會我們什么? 劉邦開國后大殺功臣? 東漢書生、宦官、外戚到底在爭什么? 北魏實行了子貴母死制,為什么反而出現太后專權的情況? 在李世民與武則天的雙主角光環(huán)下,李治真的柔弱嗎? 唐代宦官權力為何這么大? 從洪武到建文,靖難之役背后的深層矛盾是什么? …&hellip
《舊時上!肪庍x收錄以文獻性、文學性并重,兼顧掌故性。如張若谷之《上海城隍廟》、謝六逸之《家》等,文筆情致俱佳,絕無矯情之氣。值得一提的是,本書所辟上海戰(zhàn)記欄,所收錄的記述上海戰(zhàn)事之文,皆為作者親歷親睹,如施蟄存之《同仇日記》、錢君匋之《東戰(zhàn)場紀行》等,其中慘痛哀婉之狀,今日讀來,仍令人心碎不已。本書所配之插圖,皆為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