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北平》的作者,大部分都是寄寓在北平的異鄉(xiāng)人,用現在的話說,是北漂。如周作人、郁達夫、許欽文、蹇先艾、姚克、銖庵、柳雨生、廢名、紀果庵、蔡元培、敖士英、張春風等。本書所收錄之文,幾乎每一篇都有掌故可言,都有歷史可述,都有故人可念,如柳存仁之《北大的教授們》《漢花園的冷靜》、許欽文的《菜市口》、陳詒先之《談故都的吃》
本書分四個單元,共24課,主要內容包括古典詩詞中的長江名城、黃河名城、絲路名城、亭臺樓閣、琴棋書畫、哲理思辨、勞動實踐、科學精神、責任擔當、家國情懷、飲食起居、邊塞征戰(zhàn)、色彩數圖、節(jié)氣物候、日月星辰、梅蘭竹菊、名山大川、花鳥魚蟲、楊柳桃李等。書稿以古典詩詞為載體,針對學生的認知力和興趣點,突出人文性和實用性相結合,用通
作者為青海廣播電視大學教師,主要從事地方文化研究。本書在2018年已申報過選題,并已辦理重大選題備案,經民宗委審讀,選題批復文號為滬新出(2019)394號。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青海玉樹經濟結構發(fā)生著從農牧經濟向市場經濟循序漸進的嬗變式轉型。生產方式的變遷帶動著社會關系、民間文化的劇烈嬗變。2010年4月14日玉樹大地
《巴蜀文化志》是一部全面系統地研究巴蜀文化的權威著作,采用漢英雙語對照的形式。該書分為導言、地理、民族與人口、科技、學術、藝文、宗教、民俗、交流等九章。在導言部分,作者對“巴”、“蜀”、“巴蜀文化”等概念進行了界定,并論述了巴蜀文化的興衰軌跡與基本特征;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闡述了巴蜀地區(qū)的地理特點、民族與人口、科技、學術
六合,為“六朝古都”南京的江北門戶,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六合區(qū)政協發(fā)揮委員資源優(yōu)勢,組織專門力量編纂出版《六合文征》,以實現前輩鄉(xiāng)賢的世紀宏愿。全書分為兩編:上編收錄六合(古棠邑)行政區(qū)劃內本土作者的作品;下編收錄非六合籍文人,但曾經在六合任職、僑寓、旅歷、交游,撰寫的涉及六合山川人物、掌故逸聞或著述序跋等作品。這些文
本書描述了長垣市老區(qū)人民在近百年的革命戰(zhàn)爭、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孕育形成了偉大的老區(qū)精神:愛黨信黨、堅定不移的理想信念;舍生忘死、無私奉獻的博大胸懷;不屈不撓、敢于勝利的英雄氣概;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頑強斗志;求真務實、開拓創(chuàng)新的科學態(tài)度;魚水情深、生死相依的光榮傳統。這是長垣市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豐厚
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是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資源。全媒體環(huán)境下大學生德育教育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積極挖掘出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及其現代意義,努力消解當前大學生思想動態(tài)中的消極因素,提高利用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來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本書作者結合自身在高校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十余年的
“三禮”——《周禮》《儀禮》《禮記》是記載我國古“禮”的三部儒家典籍,是中國古代禮文化的主要載體,是我國古代國家政治活動和民眾社會生活的經典依據,是先人傳給我們的寶貴文化遺產。三禮學是中國傳統禮文化的理論形態(tài),是中國傳統學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本書是第一部有關三禮學的通史性專著,對三禮學從先秦至當代的學術發(fā)展史進行系統
本選題首先對明清時期安慶地區(qū)的方志編纂情況進行全面整體梳理、總結,并以之為資料基礎,使用“歷史書寫”的研究路徑及具體方法,將方志視為理學教化籠罩下被書寫、建構形成的文本,通過對明清安慶方志中的理學傳、列女傳、孝友傳、忠義傳(忠節(jié)傳)、隱逸傳等人物傳記的文?
本書共分五個篇章,分別是遠古至秦漢時期的內蒙古、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的內蒙古、遼宋夏金元時期的內蒙古、明至清中期的內蒙古、晚清民國時期的內蒙古,從中華民族、中華文明、中國歷史的高度,以歷時性的敘述方式,充分運用歷史文獻、考古實物、文化遺存等,全面系統、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