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內容講述:在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程中,革命老區(qū)的地位極其重要,意義極為深遠。革命老區(qū)的創(chuàng)建,是馬克思主義真理與中國革命實踐的第一次成功結合,是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第一塊里程碑,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巍巍豐碑的一塊奠基石。蘇州革命老區(qū)是中國廣大紅色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在蘇州這片紅色的土地上,發(fā)生了一件又一件可歌可泣的歷
哈尼族歷史遷徙是我國民族遷徙的重要組成部分,造就了哈尼族近現代分布格局和眾多支系。本書借助布羅代爾歷史時段理論,對話斯科特“逃避統(tǒng)治的藝術”,基于哈尼族族源“氐羌北來”說,以統(tǒng)一多民族中國形成、發(fā)展的宏觀歷史視野,以哈尼族與王朝國家關系為中心,以哈尼族與自然地理、其他族群關系為補充,運用歷史文獻、哈尼族遷徙史詩、田野調
本書以耒陽千年古縣的悠久歷史為寫作主題,作者團隊深入耒陽城鄉(xiāng)各地采風調研,獲得了大量與耒陽歷史文化有關的第一手資料。從《后漢書》《山海經》等古籍記載,再結合清代康熙、道光、光緒年間三個版本的《耒陽縣志》,康熙版《耒陽鄉(xiāng)土志》以及今人所編《耒陽市志》等方志文獻中的史料,從源遠流長、古邑治城、千年古縣、文脈綿遠、歷史名產五
本書記錄了中國思想史學科建設與發(fā)展的具體實際,充分展示西北大學中國思想史學科的源流、形成、發(fā)展的歷程與規(guī)律,回顧和總結該學科在學術研究、教育教學、人才培養(yǎng)、平臺建設、社會服務、學術交流、成果外譯等領域的貢獻和成果,為進一步傳承和弘揚學科發(fā)展精神,推進學科可持續(xù)發(fā)展、特色發(fā)展提供助力。全書按歷史學院、中國思想研究所、絲綢
本書作者以第一手資料,結合清代康熙、道光、光緒年間三個版本的《耒陽縣志》,康熙版《耒陽鄉(xiāng)土志》以及今人所編《耒陽市志》等方志文獻中的史料,從上堡水埠、有郡故城、千年旺埠、濕地飛鴻四個方面入手,分設四章,以通俗的語言詳細敘述了耒陽地區(qū)的古碼頭、古街、老商鋪、古建筑等古跡,以及背后的歷史、人文環(huán)境、社會狀況等各方面,同時也
《南京學研究》(第七輯)集中收錄了國內外一流學者有關“南京學”研究的最新成果22篇,板塊包括“南京學”縱橫談、考古發(fā)現與文化遺產、古都歷史與景觀變遷、歷史名人與地域文化、文獻考釋與編譯等。本書的出版,對于推動以南京文化為重要組成部分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挖掘、整理、傳承和弘揚,提升南京的文化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以及推進中
《下山不忘山:中央人民政府南方老根據地訪問團訪問湖南紀實》通過搜集整理大量的珍貴歷史資料,回顧了中央人民政府南方老根據地訪問團籌備組織和訪問活動過程,詳細描述訪問湖南老根據地開展活動的場景,生動地記述了受訪老根據地的人物、事件,真實記錄老根據地代表晉京觀禮的實況,多方面體現了中央和湖南黨政各級不同時期對老根據地政策扶持
本書共收錄30篇論文。這些論文遴選的范圍是永州市瑤族文化促進會一年一度的獲獎論文,摘其精要,編匯而成,涉及瑤族民間信仰、瑤族歷史與文化、瑤族經濟社會發(fā)展等領域的研究和探討。內容構成是系列研究與個案探討的有機結合,研究方法上是宏觀分析與微觀研究的彼此交融,既研究歷史,又特別關注現狀,既有廣度,也不乏深度。
本書聚焦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起源發(fā)展、功能價值、傳承保護和資源轉化等論題進行現代闡釋,涉及歷史文物、民間文學、民俗文化、城市文化和農村文化五個方面的專題研究。具體研究內容有:三星堆青銅直目人面像的歷史文化意義、故事的起源、重陽節(jié)的傳承與重構、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城市文化價值建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以及鄉(xiāng)村文化振興策略等問題
《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學刊》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的所刊。本書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學刊(第12集)》。本集內容涵蓋從先秦到明清各個歷史階段。包括關於甲骨著録書編纂的一些思考、漢代畫像與漢代人的倫理觀念、唐代德政碑形制考論、金元時期蒙求體蒙書考等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