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史》遵循嚴謹的學術規(guī)范,是一本可讀性強,系統(tǒng)完整,具有專業(yè)學術水準的歷史學通識讀物。全書共10章,30余萬字,對契丹崛起及其建國、契丹政權的擴張與遼朝的建立、大遼鼎盛時期、遼朝的衰落及其滅亡進行了闡述,并就遼朝政治制度、社會經濟發(fā)展、社會結構與社會生活、文化科技以及與周邊地區(qū)的經濟文化交流等進行了分析,適合專業(yè)入門
《第八卷·史學理論研討講義》匯集了作者史學理論方面已刊和未刊的論文。內容涉及歷史學自身的理論問題為研究對象,如關于歷史學的特點,歷史學的功能(包括社會功能、科學功能、教育功能),史學工作者的歷史認識的特點,史學發(fā)展與歷史發(fā)展的關系,歷史文獻和史學方法問題,史學遺產的批判繼承問題,歷史研究成果的社會表現形式問題,史學家的
《左傳》,最早被稱為《左氏春秋》,是對孔子刪訂“五經”之一——《春秋》之經文進行內容及事實補充之傳,與《春秋》經互為表里。直至西漢,《春秋》學見于官者清一色為《公羊》《穀梁》之學,《左傳》在西漢屬于私學,直至西漢末劉歆治《左氏》,而在劉歆之前,《左傳》在經師儒生心目中不占地位,當然談不上研究!白笫稀敝畬W曾于西漢末立于
作者多年研讀《史記》,頗有心得。在本書中,作者系統(tǒng)整理自己對《史記》的認識,全書不僅僅是講《史記》,而是通過《史記》的相關內容教授,試圖厘清中國歷史的脈絡,揭示中國的歷史與文化傳統(tǒng),同時也反映作者自己的歷史觀。
迄令為止的世界史,無論是專業(yè)著作還是通俗讀物,主要是西方人寫的。但這種西方人的主流歷史敘事是否靠譜,中國人是可以質疑的,包括可以用中國人的信史標準來檢驗西方主導的世界中。目前這樣做的中國學者還不多,但本書作者基干自己的長期研究和思考,寫出了一本質疑西方主流歷史敘事的通俗讀物,其中不少見解具有原創(chuàng)性,值得關心中國史和世界
從年少有為的興藩世子到飽含爭議的大明之君,嘉靖的人設要多復雜有多復雜 他是大孝子,為父母爭名分,為個人樹君威,杖打二百大臣,血濺左順門,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他搞大獨裁,二十四年不上朝,帝王制衡之術登峰造極,政治手腕爐火純青,奸臣嚴嵩、權閹黃錦都是他擦屁股的草紙; 他是大迷信頭子、服藥狂人,玄修祈壽,寵信方士,吃重
本教材是“十三五”職業(yè)教育國家規(guī)劃教材的修訂版,遵循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修訂,圍繞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yǎng)目標,貫徹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力求在中華優(yōu)秀文化傳承中賦予傳統(tǒng)文化新時代的價值。全書內容包括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生成、發(fā)展與基本精神,中國古代哲學、文字、教育、文學、藝術、科
本書為第二輯,刊載16篇文章。這些文章以不同的角度對宋代制度、經濟、宗教、文學藝術等進行研究。宋代是一個積貧積弱的朝代,但同時也是一座文化高峰。本書稿以宋韻文化為主題,深入挖掘宋韻文化的豐富內涵,對于今天讀者了解宋代文化,繼承與發(fā)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很有價值。
本書包括14篇論文,內容涵蓋了魏晉到唐之間以政治、軍事、社會以及碑刻、墓志、敦煌吐魯番出土文獻等方面的研究。武漢大學中國三至九世紀研究所由著名歷史學家唐長孺教授(1911-1994)親自組建并創(chuàng)辦,前身為1961年創(chuàng)立的魏晉南北朝隋唐史研究室,1981年,成為國家授予的首批中國古代史博士點之一,1988年,又經教育部批
私家撰寫的史書在明代中后期的史學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意義。從史學思想的角度看,明代基本上是一個被忽略的年代,學者們所論及的也多是關于王世貞、李贄等個別人物的思想,很少從整體上對明代中后期(本書限定為嘉靖至萬歷年間)的私人史書及其史學思想進行分析和研究。私撰史書在明代中后期有自己的發(fā)展脈絡,在不同時期史書的內容及其思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