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東州(日語:関東州〔關東州〕/かんとうしゅうKantōshū),是日本侵略者對大連的稱謂。日本在這里殖民統(tǒng)治的40年間(1905—1945),“關東州”不僅駐扎著關東軍,還是南滿鐵道株式會社總部所在地,軍事、政治、警特、文化等統(tǒng)治機構一應俱全,是侵略中國東北和發(fā)動全面侵華戰(zhàn)爭、太平洋戰(zhàn)爭的根據地和橋頭堡,是日本對華精
本書以歷史為序,運用史論結合的手法,從十三個不同側面梳理了政治上、組織上、軍事上國民黨敗退、共產黨勝利的深層原因。從抗戰(zhàn)勝利后國共重慶談判、簽訂《雙十協(xié)定》,到1949年國民黨敗退孤島、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作者在解放戰(zhàn)爭的歷史脈絡上,揭示了毛澤東勝出蔣介石、共產黨取勝國民黨、解放軍戰(zhàn)勝國民黨軍隊的關鍵因素,闡發(fā)了中國共
原書由日本汲古書院1998年出版。本書為川本先生代表作,以魏晉南北朝時代的國家與社會問題為主要研究對象。從五胡十六國北朝時期的對抗與融合、北魏國家社會體制與孝文帝改革、六朝時期的“蠻”與國家、四-五世紀東亞的國際關系等多個層面,對于可以說是這一歷史時期“中心歷史現象”的國家與社會問題作了全面而深入的考察。作者自1980
本書將戰(zhàn)國時期的歷史分為變法圖強、合縱連橫、生死較量、天下歸一四部,從中國歷史上知名的三家分晉講起,用立體的視野,以故事說人物,以人物說歷史,以歷史說人性,全新解讀了中國歷史上七國變法圖強、爭斗不斷的大變革時期。本書以正史為藍本,匯集多年來歷史學者的研究成果,去粗存精,用輕松的語壽進行闡釋,并且深度挖掘歷史事件背后的真
本書揀選了60個人們耳熟能詳的名詞作為代表,涵蓋歷史人物、文學典故、飲食器物等中國文化的諸多方面,其中不少詞語已經成為現今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俗語;作者對這些詞匯進行了細致的梳理、考辨,宗鏡源流,力圖從這些詞匯最早出現的史料典籍中還原其最初的意涵和面貌。這60個名詞,有的來源于歷史人物的事跡典故,有的發(fā)端于中國古人的思想觀
本書緊緊抓住課程這一最基礎最關鍵的要素,推動教育教學內容更新,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最新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寫入教材,轉化為優(yōu)質教學資源。通過大力開發(fā)實踐教學內容,培養(yǎng)學生的跨領域知識融通能力和教育矯正的實踐能力;立德樹人,提高學生的職業(yè)道德與職業(yè)能力。本書在編纂過程中,注意圍繞著預期的學習成果--未來矯
文化遺產是人類發(fā)展歷史的見證,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滋養(yǎng)。我國是世界文明古國和文化遺產大國,遺存分布廣泛,種類豐富,數量眾多,價值珍貴。本書從一脈相承、包羅萬象的文化遺產中,采擷代表中華文明起源及發(fā)展脈絡、中華文明取得的燦爛成就、中華文明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的簇簇花團,譜就保存記憶、關照當下、啟迪未來的悠悠長歌。本書是《中國
本書充分吸收和采納了當今考古學、歷史學、文化學、民俗學和文化人類學等多種學科領域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在綜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歷程、類型特點、價值取向及其與外來文化互動交融的基礎上,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作了全面而簡明的論述。重點介紹了中國古代禮制、哲學、宗教、陵寢、文學、藝術、史學、科技、建筑以及社會心理、民間風俗等方面的基礎知
本書根據現存史籍及考古文物資料,對4世紀末至6世紀中期活動于中國大漠南北和西北廣大地區(qū)的敕勒和柔然兩個古代民族的族源、分布及氏族、部落的組成做了探索;論述了它們所建的翟魏政權、高車國及柔然汗國的興衰,并對它們與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諸政權之間相互依存、影響的關系,以及對中國西北和中亞等地的影響等,做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和探討。
本教材以國家《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等為依據,以弘揚和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立足點,本教材精心選取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優(yōu)秀內容,以十六講形式呈現。這十六講既汲取了傳統(tǒng)文化長河中的精髓,又創(chuàng)新性地吸納了一些同類教材中未涉及或忽略了的內容,比如“科技文化”“錢幣文化”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