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長期從事社會史、歷史記憶與日本史研究,在國外游學多年,本書從其新史學實踐出發(fā),展示了集體記憶理論、圖像史、傳媒研究、后殖民批評等話語資源的應用可能,也都對新鮮有趣的素材作了扎實細致的梳理,并不都是簡單套用。作者的努力在國內外已經收到了很大學術反響,尤其是在學術范式的轉型上取得了極為深厚的成果,對于當代中國學術界
多元現(xiàn)代性的核心,是假定存在著不同文化形式的現(xiàn)代性,它由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和社會政治狀況塑造而成。這些不同形式的現(xiàn)代性在價值體系、各種制度及其他方面,也存在著差異。本書試圖從歷史學、社會學、哲學和經濟學等角度,從歐洲、中國乃至跨國公司等論域,探討多元現(xiàn)代性的相關問題,參與討論者為艾森斯塔德、魏斐德、杜維明、金耀基等世界知名
本書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多卷本《西方城市史》(17ZDA229)階段性成果,分專題研究、史學史與史學理論、光啟學術三部分,以文集形式整合文章20余篇,論述了數(shù)字時代的歷史研究與文化書寫相關內容,對目前史學界、史學理論研究頗有參考價值。
演說辭在修昔底德《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史》(以下簡稱《伯史》)中約占1/4篇幅,是其作品的特色。將演說應用到歷史作品的傳統(tǒng)中,修昔底德的演說辭是十分突出的。這種極具特色的寫作方式也引起了國外學者的關注和分歧。本文試圖從修昔底德《伯史》中大量演說辭的視角出發(fā),分析《伯史》中大量使用演說辭的原因,探尋演說辭的真實性,進而闡釋修昔
理論與史學.第3輯
《華大史學論壇》[第三輯]以有影響力的華中師范大學史學論壇為基礎,收入其中部分優(yōu)秀論文,外加著名學者的學術文章,分“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國近現(xiàn)代史研究”、“世界史研究”、“史學理論研究”四部分。稿件來源以投稿與約稿相結合的方式,在保證稿件質量的基礎上,形成集中而有針對性的論題,參與甚至引領史學熱點。
考研歷史學通關必做1600題的宗旨是為廣大考生提供輔導的考試用書,它全面覆蓋歷史學考試部分,嚴格按照歷史學專業(yè)基礎綜合考試大綱編寫,幫助考生形成系統(tǒng)的知識網絡,把握重難點,精選1600道習題,按章節(jié)分布,附有詳細的答案解析,幫助考生鞏固知識,強化記憶。
歷史哲學是當代西方理論界研究的熱點,也逐漸成為我國史學界研究的熱點之一。歷史認識論是歷史哲學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幾乎沒有一種歷史哲學不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對此問題給予研究和解答。歷史認識論是哲學認識論的特殊組成部分,本書對歷史認識論進行了研究。歷史事實是已經消失了的過去的人和人的活動,對于今人而言,它已不復存在。那么,歷史
本論叢是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歷史學學部主辦的學術咨詢性質的文集。本論叢的宗旨是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為指針,貫徹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章程,在歷史學學科領域范圍內積極開展學術調研、咨詢工作的基礎上,提供相關的信息交流。
劉知幾與《史通》文學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