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余姚縣志》二十四卷,明萬歷三十一年(1603)刻本,書前有沈應文敘及修志姓名,有圖,卷一至卷五為輿地志,卷六至卷九為建置志,卷十、十一為食貨志,卷十二為官師志,卷十三、十四為選舉志,卷十五至卷二十一為人物志,卷二十二為典籍志(附碑刻),卷二十三、二十四為叢談!缎滦抻嘁h志》二十四卷,明萬歷三十一年(1603)刻
《(萬歷)嵊縣志》,十三卷,明萬民紀、林岳偉修,明周汝登纂,萬歷十六年(1588)刻本。依《(民國)嵊縣志》卷三十二,是書書前有王大康、林岳偉、周汝登三人序,現僅見林岳偉、周汝登序。正文前有圖五幅。卷一建置考,卷二區(qū)域考,卷三山水考,卷四風物考,卷五版籍考,卷六學?迹砥哽綮肟,卷八官師考,卷九選舉表,卷十名宦傳,卷
《(民國)蕭山縣志稿》,彭延慶、張宗海修,姚瑩俊、楊士龍纂,民國二十四年(1935)鉛印本,全書三十三卷首末各一卷。卷一為疆域,卷二為山川,卷三為水利,卷四至卷六為田賦,卷七至卷八為建置,卷九為古跡,卷十為學校,卷十一為紀事,卷十二官師,卷十三、十四為選舉,卷十五至卷二十七為人物、列女,卷二十八、二十九為瑣聞,卷三十至
《(康熙)諸暨縣志》十二卷圖一卷,清蔡杓修,清章平事等纂,康熙十一年(1672)刻本。書前有章平事序、凡例,以及圖八幅。卷一為疆域、城池,卷二志署廨、山川,卷三志古跡、物產、災祥,卷四志田賦,卷五志水利、學校、祠祀、武備,卷六為職官表,卷七、八為選舉志,卷九至卷十一為人物志,卷十二為序記。《(康熙)諸暨縣志》十二卷圖一
《(道光)嵊縣志》十四卷,首末各一卷,清道光八年刻本,清李式圃修,清朱淥等纂。書前有分巡浙江寧紹臺海防李可瓊序、紹興府知府馮清聘序、李式圃序,以及修志名籍、凡例、縣志圖等。卷一為分野、建置、山川等志,卷二為城池、署廨、水利等志,卷三為戶口、田賦、風俗、物產等志,卷四為學校志,卷五為廟壇、寺觀等志,卷六為職官、名宦等志,
(成化)新昌縣志,(明)李楫修,莫旦纂,明成化十三年(1477)修,正德十六年(1521)刻本,全書十六卷,卷一為圖像,卷二為沿革、分野、疆域、鄉(xiāng)都、城郭、戶口,卷三為山川,卷四為風俗、田賦、土物,卷五為治所、學校,卷六為義事、典籍,卷七為官宇、祀典,卷八為坊巷、橋梁,卷九為宅第,卷十為寺廟,卷十一為氏族、科第,卷十二
清代康熙一朝,會稽縣志曾有兩次修纂,首次修纂于康熙十二年(1673),由時任知縣呂化龍主修、董欽德編纂;第二次修纂時間為康熙二十二年(1683),由時任知縣王元臣主持,董欽德、金炯編纂,全書二十八卷首一卷。兩種縣志都收入《紹興大典》第一輯,康熙十二年版現已出版,此為康熙二十二年所修。清代康熙一朝,會稽縣志曾有兩次修纂,
本書是中國上古的歷史著作,編年體,敘述了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至魯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東周諸侯國的系列事件,反映了這一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狀況,具有寶貴的文獻價值!蹲髠鳌窂V征博引春秋列國的史料,印證《春秋》,使讀者對歷史事件和人物有具象的認識。《左傳》選取史料,體現了進步的歷史觀。例如,
高家堡鎮(zhèn),位于神木縣南部,歷史文化古跡頗多,其中著名的有石峁山新石器文化遺址,唐時幽陵都督府、萬佛洞、千佛洞,明時中興樓、十字街、京式四合院等構成古鎮(zhèn)深厚的文化底蘊,2014年被評為“第六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zhèn)”。本書旨在溯源追蹤,深入了解高家堡古鎮(zhèn)的歷史文化,全面考察古鎮(zhèn)的空間格局以及具有特色的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并探尋
本書系科爾沁右翼前旗文史資料第十一輯,主要收錄2022年前科爾沁右翼前旗被批準命名的國家、區(qū)、盟、旗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和區(qū)、盟、旗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等,圖文并茂,內容包括民間文學、傳統(tǒng)音樂、傳統(tǒng)舞蹈、傳統(tǒng)戲劇、傳統(tǒng)美術、傳統(tǒng)技藝等,系統(tǒng)介紹了該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表現形態(tài)、傳承區(qū)域、歷史淵源、文化價值和存續(xù)狀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