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將建安十三年作為解讀漢末三國歷史的切入口,以八個不同地點分為八章,講述了赤壁之戰(zhàn)、孔融被殺、蔡文姬歸漢、孫權圍攻合肥等多個著名歷史事件,抽去虛構的情節(jié),盤點真實的歷史,將這一年發(fā)生的大小事件按時間重新排列,還原這一年的真實狀況,從全新角度解讀謎題背后的歷史邏輯,分析這一年發(fā)生的事件對之后歷史的影響。
《走向中央帝國》是一部講述秦代以前中國歷史演變和社會進程的歷史隨筆。和一般正統、嚴肅的歷史著作不同的是,作者試圖用輕松幽默、乃至詼諧調侃的筆法,為讀者塑造出一個個有血有肉、生動活潑的歷史人物形象,比正史中的記述更加親切可感、更有人情味兒。并用這些重要人物,串聯起上古神話時期到秦漢一統數千年間波瀾壯闊、人物輩出的恢弘歷史
《五四運動史》本書共20章,凡52.6萬字,分別論述了五四運動發(fā)生的社會、思想條件,五四運動的發(fā)展過程,五四運動的歷史作用及其在中國革命史上的地位這樣三個方面的問題。本書首先敘述北洋軍閥時期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機、封建專制主義的黑暗統治以及外國帝國主義掠奪和軍閥壓迫下的中國社會經濟,敘述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在艱難境遇中的發(fā)展和
本書是“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之“藏東南人類活動遺跡與生存環(huán)境調查”的總結成果,也是“人類活動歷史與影響”專題的重要組成部分,由參與科考專題的科研人員共同撰寫。全書共6章,包括此次科考的背景、意義、基礎和概況,藏東南人類活動遺跡、藏東南門珞文化、墨脫縣農牧業(yè)等古今人類活動和經濟模式的調查及初步分析,同時也包括
《宋史研究論叢》是已故著名歷史學家漆俠先生創(chuàng)辦的教育部省屬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河北大學宋史研究中心主辦的一份學術論文集刊。本集刊注重學術研究中的“新材料、新方法、新觀點”,主要刊發(fā)宋史領域學術論文,兼及遼夏金元史。此為第30輯,收錄34篇學術專論,分為宋代政治軍事史研究、宋代經濟史研究、宋代文化史研究、宋金元
著名數學大師丘成桐先生以賦的文體縱覽從遠古先秦到魏晉南北朝的歷史,寫成了長篇的《中華賦》,本書是該作品的藝術再創(chuàng)作,由已故的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數學家、書法家王元先生在生前以書法形式寫成,集藝術性、文學性于一體;書中還附有丘先生原文及評注作為對照。丘先生文史修養(yǎng)深厚,曾說過:中國古典文學深深影響了我做學問的氣質和修養(yǎng)。
上承緒業(yè)、下啟宏圖的皇太極究竟有哪些用人之術?一生英武的康熙大帝為何晚年悲催?雍正和乾隆究竟誰是更殘酷的君王?從康乾盛世到晚清敗局的轉折有哪些發(fā)人深省的啟示?木蘭秋狝和帝王南巡為鞏固王朝統治發(fā)揮了什么樣的作用?一錯再錯的咸豐皇帝如何影響了近代中國走向?本書講述了明朝滅亡后,清朝重建統治秩序,開創(chuàng)封建王朝后一個盛世的歷史
本書基于民俗文化地理學的角度,以贛南客家民俗文化為研究對象,采取實地調研、文獻查閱、資料收集、審讀訪談和數據分析等方法,以特征概述—機理分析—保護與開發(fā)為主線,從類型特征、空間分異、數字化表達、基因景觀、感知與認同、開發(fā)與利用等多角度系統分析了贛南客家民俗文化的生成與演化規(guī)律,提出拯救和保護客家民俗文化的開發(fā)利用策略,
固原古城筑城當在戰(zhàn)國時期,西漢有高平縣設立,西漢武帝時期設置安定郡。固原城地當絲綢之路東段北道必經之地,軍事地理位置重要,地方政權建制層級高,是歷史上西北地理著名的城池。近40年間,環(huán)固原城的考古發(fā)掘,出土了大量豐富的中西文化的重要文物,再現了固原城在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位置,包括固原城的悠久歷史。絲綢之路申報世界文化遣
燕趙印象:基于《韓國文集叢刊》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