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三四十年代,葉玉麟所著的關于國學經(jīng)典釋讀的著作,十分盛行,其通俗和易讀性,稱得上是釋讀國學經(jīng)典的典范,成為了一般讀者學習國學的基本讀物?上Ш髞砭贡缓鲆暎y得重新出版。此次出版的便是葉玉麟先生那時所著的《白話譯解戰(zhàn)國策》。本書用通俗的白話語言,逐段逐句將古語進行譯說,對相關詞句和典故做了通俗的注解和詮釋,今天看
所謂國家與社會的二元合一,就是自上而下的國家治理與自下而上的社會參與的結合,它的表現(xiàn)形態(tài)包括但不限于皇權不下縣的中央集權的簡約治理、傳統(tǒng)國家與社會之間的第三領域治理體系等。在本書中,黃宗智教授從社會經(jīng)濟史的視野出發(fā),分析了中國歷史上尤其是明清以來國家與社會的管理機制和綿延到今天的現(xiàn)代化路徑,揭示了小農(nóng)經(jīng)濟占主導地位、大
本書探討契丹王朝(907~1125)獨具特色的政治軍事制度。作者對斡魯朵及其州縣的管治、中央政權機構的特征及功能、五京建置、禁衛(wèi)軍制度,以及糺軍等史界爭議的問題,做出了全新的詮釋,從而為深入觀察及認識由游牧民族契丹人建立的遼政權的統(tǒng)治體系提供了歷史的新視角及研究的新途徑。本書的附錄,在補充考證契丹官名詳穩(wěn)、遼代科舉、五
本書以時間為順序,朝代興衰為主線,敘述中國上古時代至民國初年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該書以史實為依據(jù),將歷代圣君明王、忠臣奸佞的豐功偉業(yè)、賢明之舉、禍國殃民之事等,而且適當雜采軼聞奇事,編輯成書,是一部集通俗性、趣味性的普及讀物。全書共三冊,上冊為遠古神話傳說時期、夏、商、西周、春秋、戰(zhàn)國、秦、漢、三國、晉;中冊為南北朝
文化復興既是民族復興的重要內(nèi)容,亦是實現(xiàn)民族復興的根本前提。沒有中華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新時代中華文化賴以繁榮興盛的原因、基礎、條件、保障究竟有哪些?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zhàn)略全局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交織激蕩下,推動中華文化實現(xiàn)繁榮興盛為何必要,何以可能,緣何而行?本書即圍繞“中華文化為什么興”這一
《上海市志·外事港澳臺僑分志·華僑事務卷(1978—2010)》為上海市政府《上海市第二輪新編地方志書編纂規(guī)劃》、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上海市志(1978—2010)>編纂實施方案》分卷之一。由上海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主持編纂,力求較完整地記述改革開放33年來上海華僑事務工作的概貌、軌跡與特征,是第一部反映上海華僑事務的
本集《甌風》專題為紀念歷史學家劉節(jié)誕辰一百二十周年,刊登其遺稿四篇,拾遺補缺,并見證一個時期的歷史面貌,有一定的價值,可供學界研究參考。記憶欄目中,徐光蘧、胡理璋兩文尤值得一讀,一位是與溫州有關的外地人、一位是在外地的溫州人,寫的不盡有關溫州,這也是《甌風》外延的方式。筆記欄目中關于《何典》的解讀,一定程度說明的方言的
本書選編了《史記》最有代表性的篇章,綜合了歷代研究《史記》的學者的學術成果,對原文作了注釋,并且提供了對照譯文。
本書是歷史學家閻守誠作品選集,閻老師曾任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專業(yè)為中國古代史,研究方向為隋唐史、中國古代社會經(jīng)濟史。本書介紹了其求學過程、治學經(jīng)歷以及在“中國古代史”領域的研究成果。閱讀此書,能夠讓讀者感受到老一輩學者敬畏學術、潛心鉆研的學術品格,了解相關史學領域的治學方法和研究成果,感受老中青學者之
廣東歷史文化叢書·家譜卷,全編共收錄廣東譜牒百一種,共一百六十三冊。本編所選譜牒,其編纂的年代下限為一九四九年,以清代和民國為主,有刻本、木活字體、石印本、鉛印本、抄本等。每種均加出版說明,說明影印所依據(jù)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