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高校通識課程教材,主要內容涵蓋全球化的概念與作用,西學東漸的歷史背景、過程及代表人物和事件、新文化運動的起源、內容和影響,近代中國思想家代表人物及其文化理論,全球化視野下中國文化發(fā)展以及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交流與互動,中國儒家文化的當代發(fā)展,以及中國文化在世界的傳播與影響。本書適合全國各類高
本書是建立在田野調查基礎上的民俗學、社會學專著。遼家坳區(qū)域處于漢、苗、侗等多民族文化互動的地理空間,有著具有多元文化并存與融合特征的村落社會。本書提出文化邊地社會概念,并在這一概念的視野下,對遼家坳區(qū)域社會文化類型進行總結和研究。主要內容包括:遼家坳各家族的遷入及村落的形成與變遷、農耕生計方式的變遷、典型建筑樣式的變遷
作為秦早期歷史的一個核心區(qū)域,禮縣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起到了基礎和支撐作用,承載了諸多贏秦歷史記憶,留下了燦爛的物質和精神遺產。如何讓這些沉睡了幾千年的寶貴資源煥發(fā)光彩,昭示后人,推動禮縣經濟社會全面快速發(fā)展,成為擺在政府及文化界面前的一項緊迫而艱巨的任務。如果讓這種責任也像秦公墓的國寶一樣流失,我們將愧對祖先的恩澤
《蜀典》是一部分類雜抄巴蜀掌故的著作。全書分堪輿、人物、居寓、宦跡、故事、風俗、方言、器物,動植、著作、姓氏等十一類,有助于人們全面了解巴蜀地區(qū)經濟、文化、社會等多方面情況。該書取材廣泛,每條先列事目,援引書史出處,間亦敘其見聞,作出論斷。書中還有不少按語,也很有研究價值。本書作者對《蜀典》一書做校注整理,旁征博引、詳
數以萬計的墓志銘,或云喪葬傳記,從帝制時代留存至今。它們被刻在石頭上、安放在墓穴中,表達生者對逝者的思念。墓志銘的內容一般集中在墓主的生平事跡和模范言行上,因涵蓋了詳細的人品操行、家庭生活、地方世態(tài)及社會文化風俗,它們或多或少地折射出墓主所生活時代的思想行為和日常生活。此外,還讓人們有機會瞥見那些在正史和地方志中少有記
一部闡述20世紀百年中國復興之路的經典歷史著作。 全書共為4卷,達百萬余字。這部皇皇巨著從1894年的甲午戰(zhàn)爭中國慘敗寫起,歷經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五四運動、抗日戰(zhàn)爭、國共內戰(zhàn),以及新中國建立后大大小小的社會運動、政治風波,及至2000年的中國。 此次增訂版,作者對原書做了修訂外,還收錄了齊世榮、李文海、羅志田、王奇
本書基于中華文化走出去對文化內容的要求,從中華文化典籍中精選100篇(節(jié)選)文章,并從傳播視角,對每篇文章進行介紹、點評,并圍繞中華文化的精華如仁、義、禮、智、信、忠、愛、諧、和、慈、通、變、達、樸、情等,進行合理歸類和闡釋,梳理出其中的當代性和世界性,為世界了解中國,既提供內容,也提供了解和理解這些內容的方法。本書每
關東軍防疫給水部為七三一部隊固有名!蛾P東軍防疫給水部留守名簿》于1945年1月1日編成。所謂《留守名簿》,日本陸軍省為了管理戰(zhàn)時派出的外征部隊,強化外征部隊與其留在本土的家屬聯系,明確規(guī)定留守業(yè)務的各項規(guī)則,《留守名簿》即是基于上述文件編成的在籍人員名冊。詳細記載了七三一部隊3497名成員的姓名、出生時間、原籍、編入
關東軍防疫給水部為七三一部隊固有名。1945年12月1日,日本政府設立了復員省,負責處理戰(zhàn)后陸軍復員事宜。1946年5月30日,日本內閣發(fā)布一復省令第七號命令,命令要求陸軍軍人和軍屬向其原籍所在的市、區(qū)、鎮(zhèn)、村呈報登記表,據此編成的部隊復員名冊即《關東軍防疫給水部復七名簿》!蛾P東軍防疫給水部復七名簿》原件現存于日本國
嚴州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