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由《〔康熙〕通山縣志》《〔同治〕通山縣志》《〔光緒〕通山縣志》三種方志組成,收入《荊楚文庫》,以影印方式出版!丁部滴酢惩ㄉ娇h志》以國家圖書館藏清康熙四年刻本為底本,是志分七綱、五十二目。通山縣志明之前無,明時修志無傳本,康熙本縣志屬創(chuàng)修,采擇頗為扼要。《〔同治〕通山縣志》以湖北省圖書館藏清同治六年心田局排印本為底
本書為清光緒六年本,清多祺纂修。以修于乾隆五十九年的舊志為基礎,尋訪舊跡、搜羅資料,多種綱目均有增補,反映出清代中后期蘄水地區(qū)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與變遷。本志共24卷,分為地理志、建置志、賦役志、學校志、職官志、選舉志、人物志、藝文志、外志、雜志等,記載了湖北蘄州一帶之地理沿革、建制官職、著述論說等人文風貌,為地方志
《[咸豐]蘄州志》本志為清咸豐年間蘄州衙署藏本《蘄州志》,共二十六卷,為清恩科舉人潘克溥所纂修。本志內容分為卷shou、地理志、建置志、賦役志、學校志、職官志、選舉志、著述志、人物志、列女志、藝文志、外志、雜志等,記載了湖北蘄州一帶之地理沿革、建制官職、著述論說等人文風貌,為地方志研究及歷史文化研究提供方志資料,具有一
本書為《荊楚文庫?方志編》的兩種,以湖北省圖書館所藏康熙、乾隆《蒲圻縣志》為底本進行整理,以影印的方式出版。淸康熙十二年版《蒲圻縣志》由時任蒲圻知縣張圻隆主修,龔逢烈纂輯。乾隆三年版《蒲圻縣志》由時任蒲圻知縣王云翔主修,李日瑚纂輯。兩書均為十五卷shou一卷。內容涵蓋建邦志、山川志、田賦志、學校志、秩官志、師儒志、科貢
本書為《荊楚文庫?方志編》的一種,以湖北省圖書館所藏《〔光緒〕黃梅縣志》為底本進行整理,以影印的方式出版。黃梅自漢文帝十六年(前164)建縣以來,已歷二千一百余年。自明代至清,曾七次編撰縣志,但因朝代更迭,屢歷兵燹,散佚難存。淸光緒二年版的《黃梅縣志》為目前保存為完好的縣志,黃梅知縣覃瀚元、袁瓚主修,黃梅生員宛名昌、余
《[民國]麻城縣志》前編十五卷shou一卷續(xù)編十五卷shou一卷末一卷附一卷,鄭重修,余晉芳纂。編纂始于民國二十三(1934)年九月,次年三月脫稿。以宣統(tǒng)三年(1911)為斷限,此前定名為麻城縣志前編,自武昌起義至民國二十三年(1934)定名為麻城縣志續(xù)編。前編十五卷總十一門六十三目,內容涵疆域、建置、食貨、學校、武備
溫州歷史悠久,文脈深厚。溫州市文史館成立于2020年5月,目標是立足傳統(tǒng),面向未來,拓展學術研究視野。一年兩集的館刊,旨在通過研究和借鑒文史,講好溫州文化故事和發(fā)展故事,成為展示東甌優(yōu)秀文史成果的窗口。
傳統(tǒng)文化是我們的精神富礦,也是孩子心靈版圖不可或缺的部分。從小學習傳統(tǒng)文化,可以培養(yǎng)孩子的氣質、視野和格局,增強自尊自信,奠定一生的精神底色。 這是一套為孩子寫的傳統(tǒng)文化啟蒙書。作者潛心撰寫四年,深入講述古人的生活、禮樂、藝術和思想的方方面面,精心篩選大量傳世古典名畫、博物館館藏珍稀圖片、家喻戶曉的歷史故事,以及來源可
錢穆先生的代表作《國史大綱》《先秦諸子系年》都是交由民國時期的商務印書館首先出版的。為紀念這位與商務印書館有著深厚淵源的國學大師,本館以已出的錢穆學術著作為基礎,推出全精裝錢穆國學經(jīng)典珍藏本系列。系列涵蓋錢穆先生史學、經(jīng)學、諸子學等方面的經(jīng)典之作,集中體現(xiàn)了錢穆先生深厚的國學底蘊、博大精深的學術思想和對歷史大勢、民族精
《暨南史學》收錄15篇論文,涉及中外交流如《從考古發(fā)現(xiàn)看六朝與百濟的海上交流路線》《從唐詩看唐朝與南詔的關系》《朝鮮半島入唐移民地域分布的再認識》,史籍考訂如《清代粵海關外洋船牌文本考訂》《新加坡漢籍<越南游記>考論》,軍事制度史如《論宋仁宗朝對夏戰(zhàn)爭的軍事決策及西北邊防的戰(zhàn)略轉向》《德國影響下的晚清軍事變革》《從征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