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將其所藏金石器物按省編排,其卷首稱凡山水名勝、古陵墓、古寺觀,必多碑刻,皆留心訪查,注明碑刻所在地,并簡要介紹書體、尺寸、撰書人、流傳及存佚情況。故是書系一部大型的金石分地目錄,既據(jù)舊目所錄之金石,又據(jù)作者所藏增入,間附按語訂正舊著錄之訛誤,體量較大,相當于一部金石分地聯(lián)合目錄工具書,對研究清代金石學有重要的參考價
本書收錄《大夫食禮》《大夫食禮記》《五音圖》《樂風》《畏天用身》五篇竹書,每篇包括竹簡的全部圖版、釋文、字形表及竹簡信息表等。
1981年至1985年,周鳳梧、張奇文、叢林主編的《名老中醫(yī)之路》第一輯至第三輯相繼正式出版發(fā)行。記錄了著名中醫(yī)學者和名老中醫(yī)的成才之路,對一代青年中醫(yī)的成長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張奇文作為原作者之一,繼承《名老中醫(yī)之路》之志,繼編《名老中醫(yī)之路續(xù)編》。《名老中醫(yī)之路續(xù)編》,載名老中醫(yī)近200位,他們學習中醫(yī)理論,則記誦、
《尚書集注音疏》十二卷附《尚書補誼》《尚書續(xù)補誼》《尚書集注音疏述》《尚書集注音疏后述》和外編《尚書經師系表》各一卷,歷十三年而成,四易其稿,是江聲最重要的著作。全書備載書序,除注今文二十九篇外,又取諸書《湯誓》《泰誓》諸篇逸文,依書序補入。注文則輯馬融、鄭玄等古注,古注所缺,則自為注,偽孔傳亦間采一二,疏中則詳揭注文
本書為我社2019年1月出版的《良渚古城綜合研究報告》的英文版。良渚遺址的考古與保護,經歷了八十多年的艱苦奮斗和不斷探索,取得了重大的收獲。本研究報告從多個方面、多個角度全面解讀了目前我們關于良渚文化與良渚古城的認識,并吸收多學科如年代學、動物考古、植物考古、石料鑒定與研究、礦物、土壤、氣候環(huán)境等方面研究中取得的豐碩成
本書是福建漳州圣杯嶼元代沉船遺址2021年水下考古重點調查成果報告。書中介紹了圣杯嶼及其周邊海域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歷史沿革、2021年水下考古重點調查工作概況、遺址狀況和出水文物,并通過將圣杯嶼沉船遺址出水文物與龍泉窯考古發(fā)掘及海外沉船出水的同類器物進行比較,對漳州圣杯嶼元代沉船遺址的性質、年代、航線等相關問題進行了初步
法國伯希和探險隊1908年繼英國斯坦因之后到達敦煌。伯希和精通漢學典籍,他以每天1000卷的速度徹查了藏經洞文獻,按照四項原則(非通行佛教經籍、有年代題記的寫本、古籍和民間寫本、胡語藏語寫本)收買了總約8000件寫本,其中4000件藏文編號,4000件漢文編號,包括粟特文、回鶻文、于闐文、希伯來文等。除了零星刊布以外,
蜀石經肇始于后蜀廣政間,毋昭裔在成都主持將儒家經典刻石,共計十種:《孝經》《論語》《爾雅》《周易》《毛詩》《尚書》《儀禮》《禮記》《周禮》《左傳》(前十七卷)。入宋后,續(xù)刻《左傳》卷十八至三十,又補刻《公羊》《穀梁》及《孟子》三經。蜀石經碑石在宋代以后開始湮沒,至明清時僅有拓本流傳,已屬罕見,F(xiàn)僅存《毛詩》、《春秋》三
《中山表文》抄本,為海內孤本,全書六卷五冊,原缺第二冊(卷三),存四冊217拍。此書是琉球使節(jié)毛如苞乾隆二十四年出使中國請求冊封時撰寫的奏表式樣,體現(xiàn)了朝貢關系及琉球中山王的中華認同,為琉球民族英雄林世功舊藏。今藏于日本米澤市立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