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所收檔案以雍正、乾隆時期為主,均為蒙文檔案,包括諭旨、示、薄冊、咨、呈等多種文類,為國內首次系統(tǒng)性刊發(fā),具有不可替代的歷史文獻價值。在整理過程中同時對檔案目錄中的發(fā)文時間、發(fā)文單位以及檔案主題等內容進行了校核,修訂了現(xiàn)有目錄的若干失誤之處,方便讀者使用,具有較高的使用價值。
本書為第六輯,共收錄26位作者的30種著作。其中如李健命的《寒圃齋使行日記》詳細記錄了燕行使團在北京的花費和完成冊封的詳細過程,同時還記錄了回到朝鮮后的使團成員的個人命運,這部日記是研究清康熙六十年至雍正朝、乾隆朝的重要文獻;姜浩博的《桑蓬錄》文筆細膩,詳盡記錄了在中國的見聞,是研究康熙末到雍正初清朝政治的重要的第一手
本書以州為單位,以時代為經,人物為緯,考證唐代各州(郡、府)歷任刺史(太守、尹),將有唐一代三百年間十五道328州郡刺史可考者,網絡殆盡,統(tǒng)于一編。并附有《州(郡、府)名索引》和《刺史名索引》,便于研究者使用。本書無論是體例的明晰性,資料的窮盡性,考證的縝密性,還是對唐代州郡長官的全面精詳?shù)目甲C,是唐代職官研究的重要創(chuàng)
《史記》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它記載了上自黃帝,下至漢武帝前后三千余年的歷史,分十二本紀、八表、十書、三十列傳、七十世家。本冊為紀一。
本書分《考古編》《研究編》《圖版編》三部分。
近代日本為滿足侵略與殖民需要,長期、系統(tǒng)開展對華情報調查,涉及政治、經濟、法律、社會、文化、軍事等諸多方面,包括個人踏訪、滿鐵調查、興亞院調查、其他機構團體調查等諸多形式。調查活動一直持續(xù)到日本戰(zhàn)敗,留下卷帙浩繁的見聞錄、調查報告、統(tǒng)計資料、研究專著等檔案文獻,客觀上為從事晚清民國政治史、經濟史、文化史、社會史及中日關
本書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的《反山》發(fā)掘報告的英文版。反山位于良渚古城城內莫角山宮殿的西北部,姜家山的北面,是一座人工堆筑的長方形土墩。1986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其進行了發(fā)掘,在土墩上發(fā)現(xiàn)11座良渚文化時期的大型墓葬,共出土陶、石、玉、象牙、嵌玉漆器等1200余組。這是浙江省考古工作者首次發(fā)掘到隨葬有玉器而
本書系統(tǒng)輯錄民國時期方志研究的相關文獻近百種,文獻來源主要是民國時期出版的圖書、期刊、報紙、檔案等文獻,按照專題進行編排。主要包括民國時期我國學者對歷代方志編纂進行總結和研究的方志學著述,廣西、貴州、安徽、浙江等省的通志館館刊,安徽、江蘇等省通志館報告書、籌備概況等,以及上海等地通志館編纂的地方史料集。這些文獻資料對于
本書內容講述:近代日本為滿足侵略與殖民需要,長期、系統(tǒng)開展對華情報調查,涉及政治、經濟、法律、社會、文化、軍事等諸多方面,包括個人踏訪、滿鐵調查、興亞院調查、其他機構團體調查等諸多形式。調查活動一直持續(xù)到日本戰(zhàn)敗,留下卷帙浩繁的見聞錄、調查報告、統(tǒng)計資料、研究專著等檔案文獻,客觀上為從事晚清民國政治史、經濟史、文化史、
此稿為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新館基本陳列“蘭臺翰墨家國春秋——明清歷史檔案展”的圖錄。本書稿從展覽中精心選取近200件/套展品,以時間為脈絡,以館藏文物為信托,分為明清掠影、清朝肇建、康乾盛世、帝國秋涼、抗爭求索等五個部分,涵蓋當時政治、經濟、軍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