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記載了從署名陰長生的《遺世四言詩》到唐宰相段文昌的《修仙都觀記》、李商隠的《送豐都李尉》,再到宋代蘇軾、蘇轍、陸游、范成大等詠平都山的詩歌,以及明代與平都山相關的詩文。特別還留存了大量作者同時代豐都文人的詩文。
《甘肅藏敦煌藏文文獻》是我社繼《法藏敦煌藏文文獻》《英藏敦煌西域藏文文獻》后的又一大型文獻出版項目。敦煌藏經(jīng)洞的古藏文文獻,被英國斯坦因(1905年)和法國伯希和(1908年)分別掠取了泰半,其余散出部分大多分藏于甘肅各地博物館。《甘肅藏敦煌藏文文獻》將全部甘肅所藏收錄出版。配合我社正在進行的法藏、英藏敦煌藏文文獻,將
《資治通鑒》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著作,由北宋史學家司馬光主編,歷時19年完成,記錄了中國16個朝代共1362年的宏大歷史,并以史料分析帝王人臣的品德善惡,治國理政的政策得失,總結王朝更替的經(jīng)驗教訓,被視為古代君臣士人的治世教科書,歷代學者如王應麟、胡三省、顧炎武、王夫之、梁啟超等,都對《通鑒》進行了深入研究并
健銳營演武廳位于北京市海淀區(qū)香山東麓,俗稱團城演武廳,目前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本書是一部由北京大覺寺與團城管理處編撰的詳細介紹“健銳營演武廳”歷史與文化的圖錄。講述了這組清代軍營建筑的歷史沿革與相關文化,具備一定的資料與藝術價值。團城演武廳始建于乾隆十四年,是集城池(團城)、殿宇(演武廳、東西朝房)、西城樓門、碑亭
本書以明清銅爐銅文房為對象,合計一百四十件藏品,分上下兩冊、近六百頁,結構上按品類劃分,既有明清銅爐即宣爐的沖天耳爐、蚰龍耳爐、鬲爐等,亦有銅手爐、銅瓶、銅文房等。藏品品相以全美為追求,年份以清早期為下限,八成以上是明代制品。每一品類均以物為例、以文釋道,將各品類宣爐的研究、經(jīng)驗、心得,結合藏品自身的特色、作者感悟與收
烈山窯址位于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區(qū)烈山鎮(zhèn)烈山村,處于濉河的支流雷河岸邊,時代自唐代末期至元代晚期,2017年和2018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烈山窯進行了考古發(fā)掘,發(fā)掘面積約700平方米。分為三個區(qū)域,Ⅰ區(qū)金元窯址區(qū)域、Ⅱ區(qū)唐代末期至北宋窯址區(qū)域,Ⅲ區(qū)漢代窯址區(qū)。清理各類遺跡70余個,有窯爐6座、灰坑52個、道路1條、灰
《清稗類鈔》是關于清代掌故遺聞的匯編。作者為掌故大家,從清人以及近人的文集、筆記、札記、報章、說部中,廣搜博采,仿明人潘永因《宋稗類鈔》體例,編輯而成。記事上起順治、康熙,下迄光緒、宣統(tǒng)。全書分92類,13500余條。書中涉及內(nèi)容極其廣泛,舉凡軍國大事、典章制度、社會經(jīng)濟、學術文化、名臣碩儒、疾病災害、盜賊流氓、民情風
秦漢櫟陽城是戰(zhàn)國時期秦獻公、孝公時期的都城,也是秦末漢初塞王司馬欣、漢王劉邦的都城,更是都于長安之前的漢王朝第一座都城。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本報告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2012年以來持續(xù)開展櫟陽城考古工作所獲成果報告的第一本,在全面整理秦漢櫟陽城2012~2018
上海圖書館藏家譜數(shù)量和質量在海內(nèi)外均首屈一,《上海圖書館藏稀見姓氏家譜叢刊》(第一輯)系從其上萬種家譜中,精選中國各家稀見姓氏家譜,經(jīng)系統(tǒng)整理予以影印出版。本書為《上海圖書館藏稀見姓氏家譜叢刊》(第一輯),包括《[江蘇]闕氏宗譜》、《[浙江蘭溪]水亭水氏宗譜》、《[江蘇常熟]京兆歸氏世譜》、《[浙江諸暨]暨陽開元慎氏宗
本書為俄藏黑水城文獻之一種。由俄羅斯科學院東方文獻研究所、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國社科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共同編纂。本卷為第31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