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與社會譯叢·歷史輯精選叢書內歷史領域的扛鼎作品,收錄了霍布斯鮑姆、湯普森、阿倫特、沃格林等當代史學大家的代表作,從人類歷史的經典議題出發(fā),解讀歷史規(guī)律,破解歷史迷思,用歷史之眼審視人類文明的進程,為理解人性和世界趨勢提供鏡鑒。
本書分上、中、下三冊,全書基于全面搜集文獻資料和扎實的田野調查,在充分吸收國內外土家族研究最新成果的基礎上,力求從歷史的縱度深度和現實的社會狀況,客觀地反映土家族社會歷史和文化發(fā)展全貌。內容涉及土家族聚居區(qū)德地理環(huán)境、歷史、民族、經濟、民俗、宗教哲學、文學、文物古跡。
本書輯錄民國初期(一九一二至一九二一)專題電文、案卷、報告等史料,凡十四種:一、東三省來電;二、靖國軍文告匯錄;三、禁煙來電;四、各國促進國際聯(lián)合協(xié)會在比京開第三次大會報告(附函電);五、關于俄蒙協(xié)約問題來往各電卷宗;六、來電鈔存;七、東陵放荒案卷;八、河南民政長文電;九、保和會準備會會議錄;十、新聞電稿;十一、開發(fā)西
《尚書》是中國現存最早的記言體史書,是關于上古時代的政事史料匯編。此部日本關西大學藏《尚書注疏》二十卷,是由南宋時期建安書坊,將隋代陸德明《經典釋文》、唐代孔穎達等《尚書正義》附入帶孔安國注的《尚書》,從而形成的版本,除上述內容外,還附有釋義、注疏、重言、重意、互注等內容(“重言”者,本經相同之句;“重意”者,句似而意
《金石萃編》是一部對石刻文獻進行匯集、整理的大型金石學著作,全書共一六〇卷,著錄自周至宋遼的石刻一千五百余件,另著錄了少量銅器的銘文。是書對金石刻辭進行了錄文考訂,錄文精審,考訂詳實,體例頗善。漢代及之前的石刻用原來的篆隸字體摹寫,漢代之后的石刻則用楷書錄文。錄文后有輯錄的相關題跋與王昶的按語、考釋!督鹗途帯匪帐
《中國海疆文獻三編·沿海形勢概述(下)》全26冊
首先介紹中國沿海形勢。沿海形勢初續(xù)編主要資料以沿海方志為大宗,三編將發(fā)掘方志外的資料以補充,涉及沿海地圖、古人海洋認知、海產、海潮及防潮海塘工程、漁業(yè)及港口等。 紀錄中國先民利用、開發(fā)海洋的數千年實踐活動存世文獻并不多。鉤稽、輯錄、整理海疆歷史文獻,不僅可以展示中國人開發(fā)海洋的歷史軌跡,進而說明歷史主權的繼承性,借鑒
本書共十三篇。首先從全局角度闡述中國古-近-現代地圖發(fā)展與傳承的脈絡,進而分別從世界地圖、天文圖、疆域和政區(qū)地圖、省和區(qū)域地圖、地形圖、江河湖泊和水利水運地圖、海圖、軍事地圖、城市地圖、風景名勝地圖、教學地圖11個方面分別論述中國明、清、民國時期地圖發(fā)展成果和傳承過程。
本書對北京地區(qū)的故宮大高玄殿、居庸關云臺、利瑪竇墓、天安門、五塔寺、景山公園及存放在首都博物館前的乾隆御制碑等石質文物進行了現場無損檢測,并通過實驗室檢測手段研究風化石質文物的病害原因。
本項目為國家十三五重點出版規(guī)劃選題,且為國家出版基金項目,本書以圖像學的方法對重要歷史時期的敦煌藝術進行了專題研究,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意義。全書文字數量達到50萬字,圖片數量為400幅左右。 本項目最終成果為三編,上編:石窟編;撰寫者羅世平、劉穎、鄭怡楠;中編:圖像編;撰寫者羅世平、王中旭、陳粟裕、鄭弌;下編:經變編;撰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