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由杭州市政府出資,德國收藏家布諾漢的“以包豪斯為核心的西方近現(xiàn)代設計史系列藏品”最終落戶杭州中國美術學院。這批藏品是世界近現(xiàn)代設計史主體內容的代表性物證,足以呈現(xiàn)西方近現(xiàn)代設計的概貌,開創(chuàng)了中國藏品收藏史、博物館史的先河,具有里程碑意義。這批藏品中最為經(jīng)典的是從1900到1933年期間的藏品——特別是356件包豪斯的作品。這批藏品涵蓋了近代設計*為活躍的發(fā)展階段,如德意志制造同盟、包豪斯、烏爾姆等,包括設計、藝術界的大師如彼得·貝倫斯、格羅皮烏斯、漢斯·邁耶、康定斯基、密斯·凡·德羅等人的作品,堪稱是設計*重要的幾個發(fā)展階段的杰出證明。因此,依托這些珍貴藏品對西方近現(xiàn)代設計開展第一手材料的研究,同時結合中國歷史和現(xiàn)實問題,推出一系列中國設計與歐美設計的關系的研究成果,是本叢書的主要目標。
《遺產(chǎn)與更新:中國設計與教育反思》就是在這樣的契機下產(chǎn)生的。本書選取了由中國美術學院主辦的“包豪斯與東方”國際研討會及汕頭大學主辦的“中國與包豪斯—紀念包豪斯創(chuàng)立91 周年國際研討會”的優(yōu)秀論文,是中國學界組織的有關包豪斯研究的重要成果集結。這次出版的目的,就是為了了解過去德國的那些人、那段歷史與當今世界生活方式與設計及其產(chǎn)業(yè)的關系,這些人都經(jīng)過“三視”的歷程,故而能夠借題發(fā)揮,借“他山之石”,理性地去攻克和破解中國設計教育與當代中國人生活方式以及產(chǎn)業(yè)關系的難題。
“包豪斯”藏品進駐中國美術學院,時常讓我產(chǎn)生一種不真實感,因為,那是百年前發(fā)生在地球那一端時代變革的要事。百年后,竟有神差降臨在我們身邊。有時這樣的幸運來臨,生活經(jīng)驗中那種根本不可能發(fā)生的事情突然變作了可能,那種幻覺之感就會產(chǎn)生。本文中的“包豪斯”就是這樣的事。其實是一批7000 余件的以包豪斯為核心的西方近現(xiàn)代設計品收藏。在中國美院內部簡稱“包豪斯”。
首次聽說“包豪斯”這個名字,我還是美院大二的學生,那是20 世紀70 年代末的事了。那時,因為癡迷于色彩的學問,偶借到一本約翰尼斯 伊頓(Johannes
Itten)所著《色彩藝術》的中譯油印本,就如饑似渴地將其整本地抄錄。那時,買書是一種奢侈,藝術方面的書是很少的,有稱心的讀物那就更稀罕了。抄書,就如同精讀。因而得知了伊頓的色彩教育是在包豪斯中展開的。書中披露的一些他與克利(Paul Klee)、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艾爾伯斯(Anni
Albers)等人探討色彩表現(xiàn)與研究的故事和經(jīng)歷,F(xiàn)代色彩教育與包豪斯有緊密的關系也是由此而知,隨后,又追蹤出了一些對色彩教學和實踐做出貢獻的包豪斯的教授們。因為對包豪斯的好奇,后來又讀到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著的《包豪斯與新建筑》等讀物,對“包豪斯”主張、觀念和歷史算是有了一定的了解。
后來,國內就刮起了“三大構成”與“包豪斯熱”。盡管此中有很多誤讀,但是,“包豪斯”與現(xiàn)代設計教育的關系是讓國人認識了。從此包豪斯更在我的心中駐足。
21 世紀初,因為要探究包豪斯色彩教育的成因,我得機會多次到德國安哈特大學研究與講學。熱心的安哈特大學色彩信息研究者塞弗教授一路上帶著我追索包豪斯的足跡。從魏瑪?shù)陌浪箤W校舊址、德紹的包豪斯學校及周邊教授們的宿舍和工作室以及柏林包豪斯文獻館等地,特別是格羅皮烏斯設計的德紹那座包豪斯教學樓,現(xiàn)在依然是包豪斯研究院與安哈特大學建筑系共用的場地。我的朋友呂克曼教授的辦公室就在東側的三樓上。因為有此便利,我比較詳細地考察過這棟建筑。
在那里,看到了德國學者為了揭開當年格羅皮烏斯筑造建筑的設計思想和技術,以此樓為標本,將這棟建筑所有關鍵點都做了A4 大小的工程解剖,將當年的材料和工藝暴露出來,重要的地方還設有玻璃展柜,將歷年來因維修換下來的原始構件展示其中。最讓我驚嘆的是關于這棟樓的色彩研究。他們采用繪畫修復的分層技術用于這棟建筑色彩的分析,在這座建筑的內部,凡是設色過的地方,選一關鍵部位“開”一巴掌大的“瘡口”,透過這些開啟的“瘡口”,能夠看到這棟建筑在歷史上的不同時期曾經(jīng)涂裝過的色彩,今人從而追索出每一次色彩換裝的時代理由。最多的時候,我看到了這座建筑內部歷史上曾經(jīng)涂裝過十多種差別各異的顏色。
第一部分:包豪斯與設計文化
Part1:
Bauhaus & Design Culture
遭遇包豪斯—細審西方他山之石,再省本土攻玉之道/Encounter the Bauhaus: Looking the West,
and Thinking the East/宋建明
包豪斯——現(xiàn)代設計的精神家園/Bauhaus: the Spiritual Home of the Modern
Design/童慧明
設計引領下的藝術綜合——包豪斯的啟示/The Integration of Art Lead by Design -
The Enlightenmentof Bauhaus/潘耀昌
包豪斯遺澤及其保存和利用/The heritage of Bauhaus and its
pre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鄭巨欣
時代與精神:包豪斯之于中國的兩個基本問題/Zeitgeist: Two Basic Problems between
Bauhaus and China/連 冕
設計 · 責任——從莫里斯、格羅皮烏斯談起/Design an Social Responsibility - Beginning with Morris and Gropius/王菁菁
包豪斯創(chuàng)立之際西歐設計觀念的轉變/The Change of Design Concepts in Western
Europe whileBauhaus founded/江 牧
作為精神導師的包豪斯/Bauhaus as a Spiritual Master/陳永怡
被遺忘的包豪斯產(chǎn)品/The Forgotten Bauhaus Product/Rudolf
Lückmann
“每個人都有才華”——包豪斯的教育改革與烏托邦現(xiàn)代主義兩者之綜合/"Everybody is Talented"- The
Combination of Bauhaus Education Reform and Utopian Modernism/Eva Frgacs
中國與包豪斯——中國建筑的現(xiàn)代主義運動軌跡(1930-1960)/China and
Bauhaus - The Trajectory of the Chinese Architecture Modern Movement(1930-1960)/Eduard
Kgel
第二部分:包豪斯教育模式與東方設計教育
Part2:
Bauhaus Education Pattern and Oriental Design Education
包豪斯在中國/Bauhaus in China/王受之
中國設計與包豪斯——誤讀與自覺誤讀/Design of China and Bauhaus:Misreading and “Misreading
by own”/杭 間
香港與包豪斯/Hongkong and Bauhaus /靳埭強 田劉一杭
“包豪斯”與設計知識譜系的形成/"Bauhaus" and the Formation of
Design Genealogy/許 平
認識“包豪斯”與對中國建筑教育的若干思考/he Understanding of “Bauhaus” and Thoughts
onChinese Architecture Education/毛其智
臺灣設計教育與包豪斯/aiwan Design Education and Bauhaus/王行恭
設計文化的西風東漸——包豪斯時期的臺灣現(xiàn)代設計啟蒙/he Spread of Western Design Culture into
the East-The Enlightenment of Taiwan Modern Design
in Bauhaus Era/姚村雄
反思包豪斯的產(chǎn)品美學觀與設計課程/An Introspection to the Product Aesthetics
and Design Curriculum in Bauhaus School/官政能
包豪斯設計教育的雙重自覺/The Double Consciousness of Bauhaus Design
Education/章利國
工藝精神:中國現(xiàn)實設計及教育的指向/“Tec
Spirit”: the Direction for Current Chinese Design and Design Education/崔笑梅
第三部分:設計實踐的當代要素
Part3:
Contemporary Factors in Design Practic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