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被當代經濟史學界譽為民國時期經濟學名著。為經濟學家吳景超1943年出版的研究中國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問題的專著,總結了1881年以來60年間中國經濟建設的成就和不足,并對即將全面開展的中國經濟建設進行了系統(tǒng)規(guī)劃,涉及工農礦業(yè)、區(qū)域布局、管理模式、人才、資金等問題,反映了當時社會科學界對中國經濟問題的主流見解。本書以1943年首版為底本,并補編七篇重要相關文章,后附《吳景超先生學術年表》。
吳景超被譽為清華三才子之一,是中國20世紀上半葉研究都市社會學代表人物。雖然長期被遺忘,但他著作中的真知灼見,依然值得人們重溫。諸如 發(fā)展都市以救濟農村的城鄉(xiāng)一體化主張,具有那個時代罕見的前瞻性,至今尚未過時。
吳景超(19011968),著名社會學家。1928年獲芝加哥大學社會學博士學位,回國后先后在金陵大學、清華大學社會學系任教。1935年后,在國民政府行政院任秘書、參事,經濟部秘書,善后救濟總署顧問等職。1947年重返清華大學社會學系。1953至1968年任中國人民大學經濟計劃系教授。在都市社會學、中國經濟建設道路的研究方面有重要貢獻,先后主編《新經濟》和《新路》,代表作有《第四種國家的出路》《中國經濟建設之路》等。
自序
第一章 抗戰(zhàn)前的經濟建設
一、60 年來的中國經濟
第二章 幾個失敗的教訓
二、漢治萍公司的覆轍
三、記湖北象鼻山鐵礦
四、安徽售砂公司的始末
五、龍煙鐵礦的故事
六、國營鋼鐵廠的前奏
七、整理生產事業(yè)的途徑
第三章 經濟建設的展望
八、國民經濟建設運動的體系
九、經濟建設與人才訓練
十、中國資源與經濟建設
十一、經濟建設與國內資金
十二、中國應當建設的工業(yè)區(qū)與工業(yè)
十三、中國經濟建設之路
十四、中國工業(yè)化問題的檢討
十五、戰(zhàn)后我國國際收支平衡的問題
十六、美國經濟政策對于中國的影響
十七、論外人在華設廠
相關研究補編
工業(yè)化過程中的資本與人口
中國工業(yè)化的資本問題
戰(zhàn)后美國的資本會來中國嗎?一月二十六日在西南實業(yè)協(xié)會星五聚餐會講
美國資金的出路問題
社會主義與計劃經濟是可以分開的陳振漢《混合制度與計劃制度中間的選擇》討論意見
計劃經濟與價格機構
誰知道中國的資源?
吳景超先生學術年表 呂文浩至
以歷史主動精神探索中國致富圖強的現代化之路讀吳景超的《中國經濟建設之路》 王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