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書以一個社會學家的敏銳眼光,逐篇分析陳映真在20世紀60年代的早期小說,非常深刻地回答了為什么要閱讀陳映真怎樣閱讀陳映真從陳映真我們閱讀到了什么這些重要的時代議題。
作者從文本細讀入手,深入陳映真文學世界中的人物、氛圍、感情、細節(jié)、肌理,洞悉和發(fā)現陳映真作品的深層意蘊,揭示在20世紀60年代臺灣白色恐怖時期的壓抑沉悶氣氛下,臺灣左翼人士痛苦的心路歷程和執(zhí)著的理想主義追尋,同時涉及作者本人作為外省第二代知識青年的成長歷程以及作者對陳映真的接受過程,溯源當代臺灣左統(tǒng)派的精神源流
該書作為趙剛教授的代表性學術成果,對陳映真研究做出了重大貢獻,在海峽兩岸學界產生了重要的、積極的學術影響。
代序
為什么要讀陳映真?
自我 2009 年初,一頭栽進閱讀與寫作陳映真的狀態(tài)中,并一發(fā)不可收拾以來,已歷三寒暑。2011 年,我出了此一主題的第一本書《求索:陳映真的文學之路》。在書的《自序》里,我交代了幾個相關問題,包括陳映真與我們這一代人的關系、我重讀陳映真的緣由,以及以一個文學門外漢如我,在磕磕碰碰的閱讀過程中關于閱讀文學文本的一愚之得。在那里,我并沒有好好地針對一個重要問題為什么要讀陳映真?做出回應,F在,我將要出我關于陳映真文學的第二本書了,我覺得應該對這一問題做出回應,于是有了這篇代序。至于一般性質的序言,也就是介紹這本書的內容以及表達感謝之言,則是表述在后記里。
這篇代序,一方面是向讀者您交代我何以認為陳映真文學是重要的一個自白,但另一方面,它也是一封向公眾提出的意欲強烈的閱讀邀約信。但在寫作之中,我也常不安地轉而思之,這是否竟是那種常招人厭的己所欲者施于人;炭种,也只有建議讀者諸君不妨暫時只把現在這篇序言當作我的一個應是誠懇的自問自答,而設若您恰巧也接受了我對陳映真文學的價值的某些評斷,而希望進一步接觸的話,那么,您也許應該直接閱讀陳映真作品,自行感受、闡釋與批評。之后,如果還有時間而且也還愿意,再將這本書作為閱讀參照之一,且愿意匡正我的某些讀法的淺陋與不達,則是我最大的盼望。而如果我的這本對陳映真早期的小說的詮釋之作,竟然替代了原始文本的直接閱讀與全面閱讀,則是這篇序言所不能承受的罪過。直接切入正題。我將從歷史、思想與文學,這三個維度,分別說明為何要讀陳映真。
一、歷史
回顧戰(zhàn)后以來臺灣的文學界,陳映真占據了一個非常重要且獨特的位置。這樣的一個論斷,是因為那無法避免而且也不一定必然負面的偏好嗎?答案是否定的。這么說好了。試問 :除了陳映真,還有誰,像他一樣,在這過去 50 年以來,意向明確且執(zhí)著向前地將文學創(chuàng)作持續(xù)不斷地置放于大的歷史脈絡之下,疼痛地碰撞著時代的大問題,不懈地求索文學與歷史之間深刻的內在關系?
也許,有人會嘟嘟囔囔地說,這不是我要的文學 ;陳映真不是我的菜。很好啊!口味是強加不來的。更何況,沒有哪一部文學作品是非讀不可的,畢竟這世界總是這樣或那樣繼續(xù)下去,不曾因這部或那部作品而變呀。但是,如果你給文學一點點機會、一點點重量,把它看作一種幫助我們得以同情體會各種情境下的人物的境遇心情,從而得以更具體且更豐富地理解歷史中的他者,從而得以給自我理解多開幾扇窗戶,幫助自己評估價值、尋求意義的一種重要手段的話,那么,或許你應該注意陳映真的文學,更何況他講的正是和你、和我那么密切相關的故事 ;特別是在很多很多個他說過的故事,以及故事里的人物,已經被我們這個時代所遺忘之時。當歷史正在遺忘,陳映真文學的價值正是在拒絕遺忘。
拒絕遺忘,恰恰是要為當下找出走向未來的出路。因此,拒絕遺忘不是單純地回到過去,緬懷榮耀或是舔舐傷口那是遺老的拒絕遺忘。對陳映真而言,遺忘是歷史終結這塊銅錢的另一面。拒絕遺忘,正是追問構成我們今日狀況的種種歷史線索。這要求我們打破霸權的記憶工程,讓我們重新理解我們的自我構成,看到自身是如何在歷史中被各種力量所形塑。這樣的自知,不待言,是理論與實踐的一重要前提。理論與實踐不是展開于一個前提自明的普世空白主體之上的。
因此,作為這樣的一個歷史的探索者,陳映真透過了他的文學里的眾多主人公,向我們展現了很多現當代重要歷史階段或事件,從日本殖民統(tǒng)治、二戰(zhàn)及太平洋戰(zhàn)爭、國共內戰(zhàn)、二二八事件、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全球冷戰(zhàn)、白色恐怖、兩岸割絕、反共親美右翼威權政體的鞏固、資本主義的發(fā)展與深化、大眾消費社會的形成、學術與思想的美國化、政治與文化的本土化與去中國化,到如今持續(xù)迷亂整個島嶼的認同撕裂扭曲……請問,在臺灣當代的文學界,乃至思想界與知識界,在這半世紀多以來,持續(xù)不斷地直面追問這些從不曾過去的事件或過程的人,除了陳映真,還有誰?那么,陳映真的文學難道不應該成為我們理解自身的一個重要憑借與參照嗎?
上述的那些歷史事件,并非無人就此或就彼進行研究或表達意見,但少有人有陳映真的器識心志,直面它們的源流交錯,進而編織成一種歷史關系,對我們的今日提出一種原則性的看法。放大某一個孤立事件,然后擴而大之,周而廣之,形成一種單一的歷史解釋,并不為陳映真所取。歷史過程總是條縷共織、多元決定的。這一對待歷史的特點,我們無論是從陳映真 1960 年的《鄉(xiāng)村的教師》或是 2001 年的《忠孝公園》,都可以看得很清楚。陳映真的文學后頭站著一個思想者陳映真,但這個思想者在歷史面前總是謙遜與怵惕的,他要從歷史中得到某些教訓,而非挾其理論斧鋸,以歷史為意識形態(tài)之林場。
堅定地把書寫持續(xù)定位在歷史與文學的界面上,陳映真讓人印象最為深刻,為之掩卷,為之踟躕再三的,就是他透過小說為那大多屬于后街的小人物所立的傳。在陳映真目前為止的 36 篇中短篇小說里,這些小人物,或憂悒,或決絕,或虛無,或堅信,或樸直,或妄誕……他們在那些雖是虛構的但卻又無比真實的時空中行走著,時而歷歷在目,時而影影綽綽。此刻飄到我腦際的就有 :安那琪少年康雄、吃過人肉的志士吳錦翔、紅腰帶骯臟的左翼猶大、浪漫青年藝術家林武治、存在主義者胖子老莫、質樸厚實的女工小文、虛空放縱的學者趙公、做著經理夢入瘋的跨國公司小職員林德旺、在幻滅中求死的老婦蔡千惠、在廢頹中生猶若死的美男趙南棟、本性端方的忠貞黨員李清皓、前臺籍日本老兵林標、偽滿洲國漢奸馬正濤……這些,對我而言,都是一篇篇傳世的列傳比歷史還真實的歷史。沒有它們,可能臺灣的現當代史所具有的歷史記憶將更為粗疏稀薄干枯,而歷史意識也將注定更同質、更空洞,因為我們只能空洞地記著一些大事件的年與一些大人物的名。因此,陳映真文學,其實竟是歷史的救贖,它重新賦予那些被歷史挫敗、傷害并遺忘的后街人們以眉目聲音,再現他們的虛矯與真實、脆弱與力量、絕望與希望,讓讀者我們庶幾免于被歷史終結年代的當下感、精英感與孤獨感所完全綏靖,從而還得以有氣有力面對今日指向未來。
陳映真的小說在認識歷史上是有效且有力的。以我的教學經驗為例,我曾以陳映真小說作為我所任教的大學里臺灣社會變遷這門課的唯一閱讀材料,取代了長期因循西方(美國)的社會變遷材料,結果學生的反應非常好。他們覺得,閱讀陳映真讓他們得以開始從大歷史的變局與微小個人的命運交關之處,去思索臺灣戰(zhàn)后以來的歷史,是一個很有啟發(fā)的學習經驗很有 FU !。又,以我自己這幾年的切身經驗來說,陳映真的確是一個極重要的媒介,透過它,我找到了一些支點、一些契機,去開始提問當今的各種現狀(尤其是知識現狀)為何是如此?為何非得如此?它要去哪里?我自己就是透過閱讀陳映真,從西方理論與方法的唯一世界中一步步走出來,開始追問學術與思想之間更具歷史性的內在關聯。陳映真文學讓我從一種封閉的、自我再生產的西方理論話語中走出,走向歷史,走向現實,走向第三世界。
二、思想
因此,在文學與歷史界面中的陳映真文學,其實還有一個第三維度,也就是思想維度。陳映真說過很多次,他之所以寫作,是要解決他思想上所苦惱所痛感的問題。沒有思想而寫,于他,是不可能的 ;他不曾因繆斯之牽引,而恍惚為文,或為文而文。陳映真的忘年之交,文藝理論前輩與劇作家姚一葦先生,就曾指出他所理解的陳映真是為人生而藝術的,只有在他對現實有所感、有所思、有所作為時,才發(fā)而為文。這個文,有時是論理文章,有時是小說,但它們其實又只是一體之兩面。姚先生說 :論理是他小說的延伸,小說是他理論的變形。
……
徐秀慧,臺灣清華大學中文系博士,F任福建師范大學閩臺區(qū)域研究中心臺灣文學所所長、文學院教授,兼任中國丁玲研究會常務理事。著有《回歸中國:光復初期臺灣的文化場域與文學思潮》《黃春明小說研究》《光復變奏戰(zhàn)后初期臺灣文學思潮的轉折期》。
作者簡介:
趙剛,福建師范大學閩臺區(qū)域研究中心特聘教授,臺灣東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社會理論、社會變遷。著有《知識之錨:當代社會理論的重建》《求索:陳映真的文學之路》《左眼臺灣:重讀陳映真》等。
放在序言位置的書評 ·····························································1
代序 :為什么要讀陳映真 ·····························································9
篇解
左翼、宗教與性 :60 年代的左翼男性主體 ·····························································3
面攤
理想的心,欲望的眼······························································5
蘋果樹
書寫是為了克服絕望···························································· 19
加略人猶大的故事
超克猶大左翼································································· 43
凄慘的無言的嘴
六〇年代初臺灣島嶼上的精神史一頁·····························59
閹割與失真 :60 年代知識分子群像 ····················································79
一綠色之候鳥
人不好絕望,但也不可亂希望················································ 81
兀自照耀著的太陽
階級與人性狀態(tài)··································································101
唐倩的喜劇
黨國、知識分子與性 ···························································123
某一個日午
黨國與理想主義的宮刑 ····················································149
剪下的樹枝 :分離體制下的外省人·················································161
第一件差事
分離體制下的悲劇與喜劇 ·················································163
累累
被遺忘的愛欲生死·······························································179
衍義
陳映真·臺北記憶與隨想·············································193
東北紀行······································································214
兩岸與第三世界
陳映真的歷史視野·············································237
附錄············································································· 256
參考文獻········································································ 259
跋················································································ 262
后記·············································································· 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