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學》是中國佛學院主辦的綜合性佛學研究學術刊物,其宗旨是以展現(xiàn)中國佛學院為主,兼顧與佛教學術研究相關的專家學者最新研究成果,促進教內(nèi)外學術交流。本刊以漢傳佛教教史、義理研究為主,同時也刊登南傳佛教、藏傳佛教以及與佛教文化相關的研究綜述、動態(tài)等。
本書是廣西象州六祖文化研討會論文選編,主題集中于六祖慧能文化研究,主要從文本研究、行跡考證與繼往開來三個方面,并借助大量出土文獻和傳世文獻對六祖慧能的諸多細節(jié)進行了揭示和探討。本書有諸多創(chuàng)見,對于慧能文化研究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神話敘事與社會發(fā)展研究》為“神話學文庫”的其中一冊。
本書是南懷瑾先生對《楞伽經(jīng)》的原文今譯和串講,在本書中,南懷瑾先生為讀者清晰地理出此經(jīng)頭緒:經(jīng)中首先借大慧大士之口,提出108個人生思想哲學問題,但佛陀并沒有一一作答,而是直截了當?shù)卣f心、說性、說相,對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分別加以辨析,然后引向形而上的第一義諦,指出一個心物實際的如來藏識作為總答,指示空有不異的事
本書是臺灣著名學者南懷瑾先生撰寫的一部介紹早期禪宗的人物和史事的著作。內(nèi)容規(guī)劃周密,兼顧禪宗史的整體線索和各個節(jié)點、關鍵人物。描畫人物,筆法生動,只需幾個故事,各位大師面目纖毫畢現(xiàn)。
《白云觀志(附東岳廟志)》記述了白云觀和東岳廟各方面的情況。在卷一白云觀小志中,作者引經(jīng)據(jù)典考證了白云觀從唐代建立到清代的發(fā)展歷史。卷二白云觀記事,記述了歷代方丈、道士小傳、齋日、道觀之區(qū)別、授戒、道士之生活及宗規(guī)、方丈資格、經(jīng)濟的狀況、道教分派。卷三諸真宗派總簿,共記八十六派。卷四白云觀碑志,收錄了明正統(tǒng)時至民國十七
《中國道教史》是中國第一部全面系統(tǒng)論述道教史的著作,它從探討宗教共同點出發(fā),論述了道教從東漢孕育誕生,直至近代近兩千年的歷史發(fā)展過程,涉及的問題包括道教的信仰與道術、戒律,道教的經(jīng)典與宮觀,道教的派別與佛道關系等。展示了道教的歷史發(fā)展主脈,對于后世的道教學術研究影響深遠。全書以道教歷史發(fā)展為線索,闡明了道教在不同階段的
《法國“國王數(shù)學家”與中西文化交流/南開大學外國語言文學青年學者文庫》是“南開大學外國語言文學青年學者文庫”的一種!斗▏皣鯏(shù)學家”與中西文化交流/南開大學外國語言文學青年學者文庫》主要圍繞著康熙年間來華的法國“國王數(shù)學家”傳教團與中西文化交流這個主題展開研究,采用歷史分析與理論闡釋相結合,專題研究與總體考察相依托
本書對從天啟元年(1621)至崇禎九年(1636)期間,每一年出使中國的朝鮮使團受媽祖文化影響的情況都有詳細的介紹及研究,主要內(nèi)容包括明末朝鮮使臣祭祀天妃(媽祖)情況歷年比較;航程經(jīng)歷對明末朝鮮使臣的影響;媽祖文化與明末中朝(韓)文化交流。本書的讀者對象是關注媽祖文化的學者、文史工作者;從事古代海洋文化、中韓、中朝文化
《圖像與神話:日月神話研究》以出土圖像材料結合文獻的方式,對日中有烏及月中有蟾、兔、桂樹等相關神話內(nèi)容進行考索。同時,交叉運用考古學、圖像學、神話學、天文學、文化人類學等方法、觀念,對日、月相關神話傳說之形成、發(fā)展與演變脈絡,及其在兩漢以迄隋唐的墓葬文化與佛教、祆教藝術,東亞文化中所象征的文化意涵,以及所呈現(xiàn)的豐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