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西游記》系所講的內(nèi)容,是普通百姓早已熟知的《西游記》故事的歷史原型,但這個西行印度求法的大唐僧人的真實生活及其旅程的原貌到底如何?他一路上經(jīng)過了哪些地方?都發(fā)生了什么有趣的故事?和《西游記》中所描述的場景有何異同等問題?本書都能為讀者一一講解。
該書是日本禪學和禪宗研究領域劃時代的巨著,對日本舊時期的禪學研究作了總結。內(nèi)容從論述印度禪學入手,進而論述禪學在中國的傳播和發(fā)展演變,并考察禪宗形成后在不同歷史階段的流傳情況和禪法特點。 忽滑谷快天將中國禪學發(fā)展分為六個時期:準備時代、純禪時代、禪機時代、禪道爛熟時代(前期)、禪道爛熟時代(后期)、禪道衰落時代等。
本書是一本佛學專著。作者從佛學的整體性與連貫性出發(fā),把分析與綜合統(tǒng)一起來,闡發(fā)佛學的體系,探究其間的有機關聯(lián),力圖用哲學的觀點來整理佛學的玄奧,使之明白易曉,是一本研究佛學的入門書。本書也是一本佛學辭典,具有工具書的特點,使讀者可以迅速查考某一名詞的簡要解說。
在道家和儒家之后,中國歷史又產(chǎn)生了以慧能的《壇經(jīng)》為代表的禪宗智慧。在禪宗產(chǎn)生之后,中國思想的主干就是儒道禪三家。于是,不再是儒道互補,而是儒道禪互補。這才有人們所說的據(jù)于儒、依于道和逃于禪的存在方式。一個人可以同時兼修儒道禪三種,也可以只是專修其中之一
中國藏緬語民族的文化起源神話記錄了藏緬語先民具有重大意義的制度、風俗以及各種技術發(fā)明的起源,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了解、研究藏緬語民族文化的渠道。本書重點對藏緬語民族的圖騰神話、死亡起源神話、洪水后人類再生神話、火起源神話以及谷種起源神話作了深入的分析。通過這樣的研究,我們不僅能把握先民的宗教信仰、生命意識,也能比較細致地了
《臨濟宗故里·菏澤佛教文化縱覽》為山東佛教宗教文化研究的書。中國佛寺*早出現(xiàn)于漢代。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中華民族文化與印度文化,漢族文化與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大融合,為大推進了中國佛教藝術的發(fā)展。
輯錄金克木先生對佛教典籍及印度哲學、宗教、思想文化乃至語言的思考與闡釋。尤其討論了與佛典相關的諸種問題,如佛教文獻的漢譯、分類與解題;漢譯佛典的文體、翻譯與理解,并重點闡釋了佛典中公認難讀的《楞伽經(jīng)》和耳熟能詳?shù)蛛y解其妙的《心經(jīng)》。金先生還從比較文化的角度,將《存在與虛無》《邏輯實證論》和《心經(jīng)》匯于一爐,力圖打通古
本書是南懷瑾先生有關《金剛經(jīng)》的講課記錄。作者依據(jù)梁代昭明太子的分法,將《金剛經(jīng)》分為三十二品(相當于章),然后逐品作了講解。每一品均以一首偈頌作總結,以闡發(fā)自己的心得。 《金剛經(jīng)》是初期大乘佛教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般若類佛經(jīng)的綱要書,它全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一卷,由姚秦鳩摩羅什于弘始祥譯出,問世之后,即在社會上廣泛流
《印度密教》為南亞研究叢書之一,作者通過詳實的資料、細致的分析,分章節(jié)探討了印度密教的來源、印度教性力派對密教的影響。梳理了密教研究的脈絡,在國內(nèi)外前代學者研究的基礎上,對印度密教作了綜合、全面的研究。還介紹了《女神薄伽梵往世書》《龜往世書》《火神往世書》等著作,并首次翻譯了一些金剛乘悉陀(成就者)的修行詩、雙行詩。是
本書以神話形態(tài)與文化范式關聯(lián)為旨歸,將繁浩的中國神話(指漢族神話)與希臘神話簡約為四大形態(tài):神象形態(tài)、秩序形態(tài)、歸化形態(tài)以及字化形態(tài)。通過對這四態(tài)的平行比較,描繪出一幅兩族神話的各別圖狀,在此基礎上上下求溯向上上溯兩族神話形態(tài)差異的母因,向下下溯兩族神話形態(tài)與中西文化范式的演繹(根果)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