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路德和慧能在各自宗教傳統(tǒng)中均以宗教改革家的姿態(tài)出場,并塑造各自宗教傳統(tǒng)的新趨向。這構成了二者思想比較和對話的基礎。本書分別對路德的救贖論思想和慧能的佛性論思想的背景、發(fā)展、主要內(nèi)容和影響作了詳盡的闡述,在此基礎上開展二者宗教思想的比較研究,主要集中在宗教核心理論(拯救與解脫)、宗教實踐的反思性批判、
激進主義一直是一股穆斯林世界的破壞性力量,成為伊斯蘭教的肘腋之患,流毒千余年,今后還要和我們?nèi)缬半S形地伴生下去。鑒此,我們有必要從理論與實踐的雙重維度,梳理漫長的穆斯林激進主義歷史演進軌跡,探尋其背后實現(xiàn)不同時代傳承的激進理論家和踐行家的言行,目的不是渲染激進思想及其行為,而是力求提供一份能夠正確把脈激進勢力歷史發(fā)展趨
本書梳理并探討了唐朝前期李唐統(tǒng)治者和道教內(nèi)部人士共同對中古道教要素進行整合及制度化的基本過程。本書從道教歷史變遷的角度入手,將唐前期道教的整合和制度化運動視作中古道教的*終總結。全書以大量切實的考證和文獻梳理為基礎,綜合多學科的理論和方法,試圖發(fā)掘中古道教變遷的內(nèi)外理路,并提出分析和理解唐代道教史及中古道教史的新理論框
《禪宗文獻語言論考》是針對禪宗文獻語言問題研究的一部學術專著。全書共七章,分別為新世紀禪宗文獻詞匯研究述評禪宗文獻詞匯比較研究價值簡論禪宗文獻詞語訓釋相關問題綜論禪宗文獻俗成語略論域外禪籍研究著作考論禪宗文獻語言辭典編纂漫議禪宗文獻語詞例釋,對禪宗文獻語言研究、近代漢語研究、白話文獻語言研究及辭書編纂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本書為哲學博士、中國佛學院普陀山學院研究生導師心舉編譯的《南傳大藏經(jīng)》讀本!赌蟼鞔蟛亟(jīng)》系指錫蘭(今斯里蘭卡)上座部所傳之巴利文大藏經(jīng)。釋尊入滅后,摩訶迦葉等弟子結集三藏。其經(jīng)藏部分有相當多的內(nèi)容是佛陀直接對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所作的開示,與為比丘眾重點開示的離欲、出離、寂滅諸法不同,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法多以現(xiàn)世安穩(wěn)、來世往生
本書收錄了《世界宗教的經(jīng)濟倫理》的前三篇:《導論》《儒教與道教》和《過渡研究》!度褰膛c道教》是韋伯在宗教社會學上的第二本主要著作。韋伯專注于探索中國社會里那些和西歐不同的地方,尤其是與西方新教的相比較,并試圖去尋找資本主義在中國為什么沒能發(fā)展起來的原因。
此書的主體部分是標點整理明代養(yǎng)生著作《靜坐要訣》,作者為晚明著名的士人袁了凡。袁了凡,名黃,號了凡,因著有《了凡四訓》和推行功過格教人行善積德,而為人們所熟知,并有《靜坐要訣》、《祈嗣真詮》、《攝生三要》等養(yǎng)生類著作。其中《靜坐要訣》為近代提倡靜坐養(yǎng)生的蔣維喬等人繼承和提倡,得到廣泛的傳播。 本書稿前有嚴蔚冰撰寫的導讀
神學美學(第六輯)
《菩提道次第略論》是《菩提道次第論》的略本!镀刑岬来蔚谡摗肥侵袊刈宸鸾檀髱熥诳Π痛髱熆倲z三藏十二部經(jīng)的精粹而寫成的名著。《菩提道次第略論》循著龍樹、無著二大論師的軌道,按照人天乘、聲聞乘、菩薩乘等三士道由淺入深的進程,展現(xiàn)大乘佛教的要義。三士道是任何一種根機的人,從初發(fā)心乃至證得無上菩提,中間修學佛法所必須經(jīng)歷的過
本書以圖文并茂的形式,立體而直觀地呈現(xiàn)出藏傳佛教圣地瞿曇寺的概貌。瞿曇寺建于1392年,是中國西北地區(qū)保存*完整的一組明代建筑群,以宏偉建筑、珍貴文物、精美壁畫聞名于世,歷經(jīng)600余年,古風猶存,被譽為高原小故宮,1982年被國務院頒布為第二批中國重點文化保護單位。無論是寺內(nèi)近800平方米的巨幅彩色壁畫,還是歷史遺存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