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內(nèi)容講述:佛教英語交流基地用一種新的更通俗的翻譯風格制作這本新譯《壇經(jīng)》;爻闪⒅,便定《壇經(jīng)》為首要譯介的對象;亟B介禪宗的良苦用心可見一般。從繆勒準備《東方圣典》算起,西文佛經(jīng)翻譯已經(jīng)有百年歷史,《壇經(jīng)》的西文譯本也已有數(shù)十種之多。隨著時間的變化,學界對壇經(jīng)的認識以及語言自身都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佛經(jīng)英
本書分為普陀山佛教的中國化研究、觀音的中國化研究、居士佛教研究、佛教中國化研究、居士佛教研究、佛教文獻學研究、其他研究等專題,共收入二十二篇文章,反映了學術界近期的動態(tài)成果。本輯收入的論文,包括《佛教中國化的普陀山模式研究》《觀音道場的印度淵源及其中國化抉擇》《宋元明清時期民眾觀音信仰的社會根源》《漢傳佛寺布局的本土化
賽多·呼圖克圖·羅桑慈成嘉措活佛詳細的介紹了名遍十方的“古本巴賢林”,意譯為“十萬身像慈洲寺”,通稱為塔爾寺。在藏歷第九繞迥庚申年,由貢欽·宗哲堅贊掌管宗喀巴大師誕生出的南面后,成立最初修院,漸次日益增廣。繼此傳承出有歷代堪布活佛等,以及密宗扎倉,醫(yī)院扎倉,時輪扎倉等各僧院歷代所出主座活佛士大德所諸事業(yè),并新建或培修以
《神學大全》寫于1265-1273年,是阿奎那最重要的著作。全書分三編。第一編論神圣存在、神圣屬性、三位一體、創(chuàng)世、天使、世人及萬物由神而來等問題。第二編前半部論人生目標、達到目標的方法、人的行為及其道德意義、人的行為準則、情欲、善習與惡習、律法、恩典、超世生活的原理。第二編后半部論人歸向神圣道路,具體分析人的德行及惡
本書以禪宗創(chuàng)始時的“東山法門”為起點,梳理其源頭、創(chuàng)始、興盛、流變等演變歷程,探尋其對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影響,揭示禪宗文化在形成過程中所體現(xiàn)的積極的“文化基因”,以及這些“文化基因”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表現(xiàn)形式。
本書為《五燈會元》校注并解讀。重新點校,糾正了舊本不少錯誤!案乓睘辄c睛之筆,對禪師的生平與思想進行整體解讀,或簡單概述,或補充史料,或研究重點難點,或分析禪宗典故與公案的含義,使我們對每一位禪師的行跡以及教化都有深刻的理解!案乓焙髮懮蠀⒖嘉墨I,使讀者可以繼續(xù)深入研究。
本書稿為原中國佛教協(xié)會理事、中國佛教協(xié)會西藏分會副會長、西藏自治區(qū)佛學院院長、藏傳佛家界“愛國愛教”代表性人物卓米·強巴洛珠大師(1917年-2002年)所著。書中精選了四篇經(jīng)典文章,其中前兩篇分別敘述了藏傳佛教五部大論在藏區(qū)各大寺院的教學傳承,西藏拉薩上、下密宗院的形成及由來;第三篇對藏傳佛教格魯派師徒三尊之一克珠杰
本書的作者是孫永艷,女,1972年12月生,河北滄州人,東南大學倫理學博士研究生,南京工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佛教倫理(碩士導師為賴永海教授,博士導師為董群教授)。主持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課題等多個項目,曾于《宗教學研究》等期刊發(fā)表論文多篇;本書為作者關于太虛法師人間佛教倫理思想的研究,是在其博
本書是國家社科基金“冷門‘絕學’和國別史等研究專項”課題(2018VJX037)階段成果之一。本譯著所依據(jù)的《佛教邏輯學》(佛教論理學)是宇井先生唯一一部以因明為研究題材的學術專著,先是作為《佛教思想大系》第五卷出版于1933年,后被收錄于宇井伯壽著作選集一,是近代日本學界在因明研究方面的標志性著作之一。《佛教邏輯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