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西防詮釋學和比較哲學為理論指導,運用詮釋學的相關概念,如“本土化”“自我”“他者”“詮釋循環(huán)”“視域融合”“文本互讀”“辯證比較”“效果歷史”等,從花之安對儒學詮釋的取向與內涵、儒學文本詮釋的方法論,以及儒學的“天倫”“地倫”“人倫”面,“以經(jīng)解經(jīng)”,為研究晚清來華漢學家對儒學思想的認知態(tài)度、詮釋方法、關聯(lián)判斷提
本書從史學角度回顧了猶太教在現(xiàn)代主義環(huán)境下所進行的改革,首先作者使用運動這一術語,恰當?shù)胤从沉烁母锏摹皠討B(tài)性”,折射出改革運動從德國起源到歐洲傳播,以及中心轉移到美國這一連串的發(fā)展變化。其次作者使用歷史這一名稱,涵蓋了改革運動的方方面面,其中包括對傳統(tǒng)派猶太教的信仰、律法、習俗和禮拜儀式方面進行改革的具體內容。
若從古典時代算起,西方神話學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對于“神話”的解釋與定位,其間出現(xiàn)多次起伏與逆轉。在本書中,布魯斯·林肯不再嘗試對“神話”做出明確界定,而是考察這一范疇在不同歷史時期如何以不同方式被使用,進而探究這一過程中其地位、用法所發(fā)生的戲劇性變化。全書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從古希臘早期文獻入手,對“秘索斯”與“邏各斯
本書介紹了古代印度的哲學和宗教思想。時間跨度在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后。思想材料為四吠陀經(jīng)典。思想背景為雅利安人同印度原住民間的沖突與融合。本書涵蓋了整個婆羅門學術及宗教發(fā)展史,自四吠陀至梵書、奧義書又及于經(jīng)書之各時代。作者的研究充分利用了近現(xiàn)代宗教學研究的兩大工具,即比較語言學與比較哲學,凸顯了古代印度宗教與哲學的
劉城教授從事中世紀與近代早期歐洲史研究多年,從最初的英國宗教改革研究,經(jīng)由英國中世紀教會,延伸到中世紀西歐的基督教文化,最終修煉出一幅以英國教會史為中心的學術路線圖。本書收錄了劉城教授的代表性論文20余篇,內容涉及中世紀基督教會、16世紀宗教改革,以及中世紀與近代的思想理念、社會結構、紀年方法、史學著述。文章內容有助于
本期設置漢傳佛教欄目,包括教史研究、義學研究兩部分。書稿內容包括宋祖雄《論南北朝時期益州佛教風尚變遷》、李華偉《從“數(shù)息觀”的再闡釋看天臺禪法的中國化——兼論慧思、智顗援道入佛之異同》、覺深《華嚴十玄門思想發(fā)展演變》、賈靖恩《試論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和大乘漢傳佛教中的菩薩特質及其異同》等19篇學術論文。各位學者和研究者對
本書是作者探索女媧神話與信仰30年的成果結晶。上編將女媧置于中國民族信仰的大背景下,從考察其歷史的以至20世紀90年代初期的存在狀況入手,采用了文獻分析與田野作業(yè)的方法,尤其大量采用了現(xiàn)代民間流傳的女媧神話,對女媧的神格進行重新審視,探討了女媧及其神話與信仰在人們現(xiàn)實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女媧在中國民族信仰中的地位等,以期
《印光法師文鈔》是海內外印行最多、流傳最廣的一部傳統(tǒng)文化典籍,是一部思想文化史上難得的歷史文獻。其大部分作品都是以書信或有關書刊的序跋等形出現(xiàn)的。內容涉獵廣泛,從家庭到社會、從民族到國家、從倫理到教育、從儒學到哲學、從養(yǎng)生到醫(yī)學、從做人到做事、從入世到出世,無所不及。《文鈔》多是書信體,直心直言,真語實語,別具一格。而
《功德藏》系統(tǒng)闡釋了文化和品行方面的準則和修習方法,以及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基本要求。本書涉及到哲學、心理學、教育學等方面的內容,具有很高的文化研究價值。
本書是國際友人魏特琳女士的傳記。全書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按照史書的一般寫法,以人物為主體,事件為線索,故事為載體,將魏特琳以“一位來自美國的女中校長”“情傾金女大”“在日機轟炸之下”“日軍進了南京城后”“救苦救難的‘活菩薩’”“愛心與期待”“噩耗傳到中國”“遲到的記憶”八章敘述出來。讓世人永遠銘記其在南京大屠殺期間所做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