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著名文藝評論家謝冕教授的文章精選集。書內(nèi)文章均選自《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權威學術期刊和已出版的學術專著。文章涉及中國文學理論、中國詩歌理論、詩人評論、詩歌評論四類。所選文章如《論中國當代文學》《論中國新詩》《新文學一百年》《從史詩到詩史》等。本書有助于開拓專業(yè)研究者的視野,提升學術水平;有助于大眾讀者增加閱
本書是對人民日報上發(fā)表的關于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精神譜系專題文章的匯編。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精神譜系包括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偉大建黨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等;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等;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新時期的改革開放精神、三牛精神、抗震救災精神、載人航天精
本書為著名作家、第十屆茅盾文學獎得主梁曉聲,以第一人稱寫就的散文集。《萬里家山一夢中》主要是作者回憶父母和自己人生經(jīng)歷的文章。《人生何處不相逢》主要是作者回憶親人、師長、朋友、同事的文章。同時,新增訂了作者在人生各個時期和家人、朋友的照片。于無常處知有情,于有情處知眾生。作者用溫情的筆法寫自己、寫他人,娓娓道盡鄉(xiāng)野里巷
流傳、相遇、碰撞正是文學與思想的對峙,成就了同一時代下不同學術共同體的流變與發(fā)展。本書收錄了文學理論家、批評家、美國比較文學奠基者勒內(nèi)·韋勒克19291963年間有關浪漫主義時期德、英、美三國文學乃至哲學領域?qū)W理關系的六篇文章,重點考察了德國哲學與批評觀念在英國和美國的傳播。針對德、英、美三國文學乃至哲學
諷喻(allegory),即言在此而意在彼。從文明初興直至當代,諷喻始終是人類意義表達的基本方式--文學、藝術宗教、政治甚至商業(yè)廣告中,它無處不見。諷喻究竟如何運作?我們又該如何在當下理解它?安格斯·弗萊徹的經(jīng)典著作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全面而精彩的回答。閱讀此書,不啻于一次思想探險,在文學地圖里一點點探幽那或
《別爾金小說集》是普希金創(chuàng)作于1830年的第一部完整小說,是其重要的小說作品之一。全書由五篇短篇小說組成:《射擊》塑造了一個硬漢形象,并對當時貴族軍人的生活及心態(tài)做了準確展現(xiàn);《暴風雪》描寫了一場陰差陽錯的私奔、還愿償債似的終成眷屬,如同一出帶有淡淡諷刺意味的輕喜。弧豆撞慕场分v述了主人公的一場可怕、荒誕的夢境,既與其
本書分為11章,包括但丁的生平、作品、對《神曲》的解讀,以及但丁在中國的傳播與接受。全書的重點是對《神曲》的解讀。作者從母狼、芙蘭切絲卡、尤利西斯、貝阿特麗采等具體形象入手,對地獄、煉獄和天堂進行解讀。利諾教授對《神曲》的解讀,深入、到位,旁征博引,對很多典故信手拈來,是典型的把書讀厚的過程。本書的最后一章(第11章)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語境中,山水具有強大的輻射力,與之內(nèi)涵相近的風景從未作為一種獨立概念和詩歌范式被探討。這種情形一直持續(xù)到19世紀末,變動的時局令山水思想顯得不合時宜,未被賦予象征和道德內(nèi)涵的風景逐漸顯露出來。1990年代以來,隨著現(xiàn)代體驗的深化,傳統(tǒng)山水思想進一步失效,更多詩人和藝術家以風景取代了山水。 本書融合藝術發(fā)展
《總統(tǒng)先生》是危地馬拉作家米格爾·安赫爾·阿斯圖里亞斯的代表作,創(chuàng)作于1922年,完成于1933年,出版于1946年。該書影射危地馬拉的獨裁者曼努埃爾·埃斯特拉達·卡夫雷拉,此人曾依靠軍隊、秘密警察、高壓統(tǒng)治和白色恐怖在危地馬拉進行獨裁統(tǒng)治達20年之久。故事就從總
1924年8月,位于塘沽的永利堿廠正式出堿,開創(chuàng)了中國乃至東亞制堿史的第一頁。在創(chuàng)始人范旭東、侯德榜等人的苦心經(jīng)營下,中國基礎化工出現(xiàn)鹽、堿、酸、肥齊頭并進的局面。七七事變后,永利這個吾國唯一的化學命脈被日寇占領,與其一脈相承的久大精鹽廠和黃;瘜W工業(yè)研究社也遭受重創(chuàng)。為保存民族化工火種,永久黃千余名員工及家屬攜帶機器